荆绍福
#盛京皇城#
“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意为水井处。乡有乡井,市有市井,除河道、湖泊之外,井泉大抵是人类生命之源。有井水的地方才会有人群居住,进而逐渐形成大小各异的胡同。早先,老沈阳的小胡同带井字的即有:大井沿、小井沿、甜水井、阔井子、板井、双井等。随水系的曲里拐弯,又有什么头道湾、二道湾、三道湾、三岔口、水池子等一些胡同名出现。
胡同和巷都是街以下那些较短、较窄的街道的命名,不过巷往往是街的直接分支,而且平直的更多些。胡同则是既可能是街的细分,也可能是巷的分支,或胡同与巷互分分支。胡同的走向有正向也有斜向,有曲线也有折线,有通行的,也有一头不能通行的“死胡同”。
胡同流行于我国北方,沈阳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称为胡同,后统改为巷。至今老沈阳人仍称××胡同,而胡同一词在当今报刊上仍时有所见。按照清末沈阳老城区八门八关内的地图粗略统计,其明确标注为“某某胡同”的小巷就有400条以上。
中街南北两侧的胡同
据1927年王华隆编制的《奉天省城市街全图》记载:在盛京城商业中心中街南北两侧就有三十多条胡同。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ef81e6c274e251fe2f7e4f09787c9c2/9796d10735fae6cd4445173718b30f2443a70f2b.jpg?tbpicau=2025-02-27-05_408101d01ff3264802c707df062b5658)
1927年奉天省城市街图中街两侧的胡同
在中街南侧从鼓楼南大街到钟楼南大街,也就是今中街南侧从正阳街到朝阳街有双井胡同、武陵馆胡同、出颖胡同、老天合西胡同、老天合胡同、铜行胡同、红墙胡同、中心庙胡同、耳朵眼胡同、中和胡同、洪水胡同、孙祖庙胡同、福聚森胡同、皮行胡同、皮行半条胡同、皮行头条胡同、皮行二条胡同、灰市胡同、灰市前胡同、灰市后胡同。
在中街北侧从地载门内大街到福胜门内大街,即今中街北侧从正阳街到朝阳街,有木行胡同、木行中心胡同、木行后胡同、广生堂胡同、东升染房胡同、九门里胡同、贾记头条胡同、贾记二条胡同、官局子胡同、墙缝胡同、悦来馆胡同、万兴花店胡同。
中街南北两侧三十多条胡同中,有一条出颖胡同,这里曾经是沈阳的金店银楼一条街。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7d31cacc6c8a786be2a4a065708c9c7/e6707e899e510fb34de8cbc1ce33c895d0430c2b.jpg?tbpicau=2025-02-27-05_651003d2ef272214c380bfa7cb9e1d66)
法国人斯蒂芬·帕瑟1912年拍摄的位于今兴隆大家庭内北部的出颖胡同——金银一条街
出颖胡同(银楼街)与四平街(中街)平行,宽18尺,东至铜行胡同,西至双井胡同,即今正阳街东、中街南兴隆大家庭商店大楼内北部,为金银珠宝商聚集点,金银珠宝店林立,是沈城的金银市。如今的沈阳地图上,已经查不到出颖胡同的名字,可在百年前的老沈阳,这条胡同也许是城内最富贵的地方。更有意思的是1912年5—6月法国人斯蒂芬·帕瑟(Stephane Passet)来沈阳拍摄了一张出颖胡同的彩色照片,使我们看到了金光闪闪、鳞次栉比的金银一条街。照片左侧的店铺墙壁上,就挂着出颖胡同的招牌。照片中最显眼的一家店应当叫“长记”,店门两侧的牌匾上写着“德聚长记金银老店,堆累镶嵌镀金珠翠”,也许是做金银生意的缘故,店铺的招牌也刷着金粉,一派富贵堂皇的景象,房檐下还有木雕的龙头伸出来。除了售卖首饰,这家店铺还回购金银,门口的伙计统一着蓝色长衫,看起来很规范。沈阳老字号萃华楼当年也在这里开了金店。
现存的与中街直接相连的胡同
1927年王华隆编制的《奉天省城市街全图》记载的中街南北两侧三十多条胡同中,直接和中街相连的胡同有10条:即北侧的木行胡同、广生堂胡同、东升染房胡同、贾记头条胡同、官局子胡同;南侧的老天合胡同、铜行胡同、中和胡同、孙祖庙胡同、福聚森胡同。在这10条胡同中,老天合胡同、木行胡同、东升染房胡同、福聚森胡同在当今的百度地图上已找不到。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9360bedb11ea8d38a22740ca70b30cf/b6405766d016092491d41e4dc30735fae7cd342b.jpg?tbpicau=2025-02-27-05_43d6b76908838ab38aec26ad88b87ff2)
1927年奉天省城市街图中与中街相连的胡同
中街上最早的胡同——广生堂胡同。广生堂胡同源于广生堂中药店而得名。广生堂胡同,即中街北侧的通天街,今位于皇城恒隆广场的东侧。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5042ee0de177f3e1034fc0540ce3bb9/9eec0ab30f2442a79dff41f3c643ad4bd013022b.jpg?tbpicau=2025-02-27-05_ebb61c599f1c70250a80d778e2cbafea)
今中街北侧的广生堂胡同(北通天街)
1988年改称为铜行北巷。广生堂胡同(铜行北巷),南起中街路,北至北中街,长200多米,宽6米。广生堂胡同不仅是清代的称谓,民国年间也称广生堂胡同。广生堂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享有盛名的中药店,初创于明朝万历年间。明天启五年(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来沈阳改建城址作为后金都城时,广生堂中药店已经开业多年,因此有“先有广生堂,后有沈阳城“之说”。广生堂经过漫长的时代兴衰变迁,店东虽屡易其主,但老字号一直沿用不改。经过多年的发展,广生堂以其规模较大,业务发达,药品齐全,信誉较高,居全市同行业之首,成为沈阳四大名药店。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前,广生堂发展达到鼎盛,在沈阳市内及抚顺、铁岭等地共开设分、支店有八处。日伪统治时期,广生堂店东屡易,相沿仍维系传统经营。1956年在公私合营中,广生堂老店被撤销。1980年,重新恢复了老字号广生堂药房的名称。
与广生堂胡同一街之隔、是通天街上靠近中心庙的铜行胡同,今位于兴隆大家庭的东侧。铜行胡同北起中街路,南至宫后巷(中心庙),长200米,宽5米,始建于清初。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9472f78bfd3fd1f3609a232004f25ce/52dbd5160924ab18ace75d6122fae6cd7a890b2b.jpg?tbpicau=2025-02-27-05_6cb9c4ca1925a957efb72dbd625376a4)
中心庙至中街间——铜行胡同(北通天街)
清代称铜行胡同,1988年改称为铜行巷,铜行胡同(铜行巷)以该地清代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铜行得名。此地元、明、清天命年间均为古城内唯一的南北交通干道。清代系全市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一个普通的制造铜器的小市场,何以建在皇城根下呢?史载,清初,皇太极为壮帝威,下令把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城内中心,铁器生产作坊则安置在古城四周,以示“铜心”“铁胆”之意。因此,铜行才坐落在皇城根之下。清末民初,铜行胡同北口西侧的恒盛德、恒顺德,北口东侧的中和顺、德胜东专营成品铜器。其他的铜器店,均为铜器加工作坊。有几家铜器店为前店后厂格局,自己制作各种铜器,自己销售。铜器作坊的铜匠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千秋,制作的铜制品做工精细,别致精巧,既实用,又美观。生铜制品有玲珑剔透的香炉,造型别致的蜡台,精巧古朴的铜锁,瓦亮的门把手、幔帐钩、小铜环……熟铜制品有紫铜火锅,大小型号的铜盆、铜勺、铜管号以及戏剧舞台上必用的大锣、小锣……。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60658aeb086c91708035231f93c70c6/7b349b510fb30f24016b5055df95d143ac4b032b.jpg?tbpicau=2025-02-27-05_8c62a39649945749ff64166688720d10)
1912年法国人斯蒂芬•帕瑟拍摄的铜行胡同
铜行胡同的铜匠们以它的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扬名于省内外。但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是“奉锣”。当年铜行胡同铜店里生产一种戏曲用锣,音色特殊而优美,一时戏团纷纷使用、采购。奉锣一声“仓朗朗”,响遍关内外,享誉全国。1975年前后,在铜行胡同北中街口还有人看见铜行胡同的牌子,铜行胡同两边还有一些商铺。
位于吉顺丝房旧址(原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店、今何氏眼科近视治疗中心)东侧的贾记头条胡同,清代称谓,以此地原贾记旧商号按序数排列为头而得名。南起中街路,宽4—6米。1988年改称中和福东巷,因位于中和福茶庄以东得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51f74795634970a47731027a5cbd1c0/0999ae18972bd40708366fab6c899e510eb3092b.jpg?tbpicau=2025-02-27-05_c9540d0731d4414a55f3fc1ef5012165)
今贾记头条胡同
位于吉顺隆丝房旧址(原沈阳市车辆电讯商店,今李宁品牌店)东侧的官局子胡同,清代称谓,以此地原官办的旧商号得名。1988年改为钟楼北巷,以巷南原钟楼得名。南起中街路,宽4—6米。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3d3c852800a304e5222a0f2e1c9a7c3/aba5922bd40735fad801f2ef89510fb30e24082b.jpg?tbpicau=2025-02-27-05_4ea690a6a90bae75cda1f0a56adff654)
今官局子胡同
1927年奉天省城市街图和1927年奉天市政公所测绘的中街图中标示的中和胡同,位于今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手表维修中心西侧,西邻铜行胡同,东邻孙祖庙胡同。中和胡同的含义待考,可能是因斜对面的中和福茶庄得名。中和胡同北起中街路,南与耳朵眼胡同相连。今中街之南的中和胡同六七十米处都很窄,宽两米左右。1988年改称为钟楼南巷,以巷北原钟楼得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ad221b5ea1f4134e0370576151e95c1/d0ab0c24ab18972be8cbbc9cf1cd7b899f510a2b.jpg?tbpicau=2025-02-27-05_90c2301168f0b8e20d39faece7c9543c)
今中和胡同
孙祖庙胡同,清代称谓,以此地南端原孙祖庙得名。孙,即孙膑,是皮业的祖师,故皮行业在此设庙,祭拜祖师。1988年改称为皮行巷,以位于清代皮行得名。长115米,宽2—5米。在清代,孙祖庙胡同是盛京城皮业原料和制品的集散地。“一德同心四平所共,百商结邻中街乃和。”2014年改造后的孙祖庙胡同口的一副对子,很有气势。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182ac7982cad1c8d0bbfc2f4f3f67c4/3547e3cd7b899e514e7f864255a7d933c9950d2b.jpg?tbpicau=2025-02-27-05_d1a54f8271815cbc002101e20c21d6f4)
今孙祖庙胡同
消失的老天合胡同
老天合胡同,因有家老天合丝房而得名。可见这家老天合丝房名气之盛。老天合丝房,是康熙十五年(1676)由山东黄县人单文利、单文兴兄弟俩在盛京城创办的,最早叫“天合利丝作坊”。后来,兄弟两个分店经营。“天合利”由单文利独资经营,改名为“天合利丝房”。天合利丝房发展很好,产品供不应求,康熙二十年(1681),单文利在中街买地建房。至清末民初,天合利丝房已经拥有了雄厚实力,除将总店设在沈阳外,在吉林、法库、辽阳、营口等地开设了20多家分店。1905年日俄战争中,天合利总店的门市被烧毁,货物被抢劫一空。战乱结束后,老天合修缮店房,重新开业。为了区分总店和分店,天合利丝房遂改为老天合丝房,即“天合”的老店之意。1924年春,老天合丝房把原来的旧门市房改建成新式楼房,使其一跃成为沈阳第一家新型的大百货商店。在它的成名效应下,中街的吉顺丝房、兴顺丝房等也纷纷步其后尘,改旧店,建新楼,扩大营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老天合的营业状况每况愈下,在日伪打压下,在盛京曾煊赫数百年的老字号老天合丝房终于被挤垮了。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7c6b928321f95caa6f592bef9167fc5/d4ba30fae6cd7b89de9d86d5182442a7d8330e2b.jpg?tbpicau=2025-02-27-05_9acd9c5bb2f8d6f44daa4e0910a32d51)
老天合胡同
1988年,老天合胡同改称为天益堂巷,以天益堂药房得名。天益堂巷(老天合胡同),北起中街路,南至铜行西巷,长130米,宽2—5米。老天合胡同(天益堂巷)具体消失时间待考,可能是1993年建设东亚商业广场(今兴隆大家庭)时被占用了。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中街南北两侧的三十多家胡同已经消失了很多,即使没有消失,也不再是一层瓦房间的胡同,而是高楼大厦间的胡同了。存在的也好,消失的也罢,中街两侧各座胡同各自的轶闻掌故,为我们更形象地描绘了中街的市井风貌,向我们更具体地讲述着中街的历史变迁。
#盛京皇城#
“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意为水井处。乡有乡井,市有市井,除河道、湖泊之外,井泉大抵是人类生命之源。有井水的地方才会有人群居住,进而逐渐形成大小各异的胡同。早先,老沈阳的小胡同带井字的即有:大井沿、小井沿、甜水井、阔井子、板井、双井等。随水系的曲里拐弯,又有什么头道湾、二道湾、三道湾、三岔口、水池子等一些胡同名出现。
胡同和巷都是街以下那些较短、较窄的街道的命名,不过巷往往是街的直接分支,而且平直的更多些。胡同则是既可能是街的细分,也可能是巷的分支,或胡同与巷互分分支。胡同的走向有正向也有斜向,有曲线也有折线,有通行的,也有一头不能通行的“死胡同”。
胡同流行于我国北方,沈阳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称为胡同,后统改为巷。至今老沈阳人仍称××胡同,而胡同一词在当今报刊上仍时有所见。按照清末沈阳老城区八门八关内的地图粗略统计,其明确标注为“某某胡同”的小巷就有400条以上。
中街南北两侧的胡同
据1927年王华隆编制的《奉天省城市街全图》记载:在盛京城商业中心中街南北两侧就有三十多条胡同。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ef81e6c274e251fe2f7e4f09787c9c2/9796d10735fae6cd4445173718b30f2443a70f2b.jpg?tbpicau=2025-02-27-05_408101d01ff3264802c707df062b5658)
1927年奉天省城市街图中街两侧的胡同
在中街南侧从鼓楼南大街到钟楼南大街,也就是今中街南侧从正阳街到朝阳街有双井胡同、武陵馆胡同、出颖胡同、老天合西胡同、老天合胡同、铜行胡同、红墙胡同、中心庙胡同、耳朵眼胡同、中和胡同、洪水胡同、孙祖庙胡同、福聚森胡同、皮行胡同、皮行半条胡同、皮行头条胡同、皮行二条胡同、灰市胡同、灰市前胡同、灰市后胡同。
在中街北侧从地载门内大街到福胜门内大街,即今中街北侧从正阳街到朝阳街,有木行胡同、木行中心胡同、木行后胡同、广生堂胡同、东升染房胡同、九门里胡同、贾记头条胡同、贾记二条胡同、官局子胡同、墙缝胡同、悦来馆胡同、万兴花店胡同。
中街南北两侧三十多条胡同中,有一条出颖胡同,这里曾经是沈阳的金店银楼一条街。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7d31cacc6c8a786be2a4a065708c9c7/e6707e899e510fb34de8cbc1ce33c895d0430c2b.jpg?tbpicau=2025-02-27-05_651003d2ef272214c380bfa7cb9e1d66)
法国人斯蒂芬·帕瑟1912年拍摄的位于今兴隆大家庭内北部的出颖胡同——金银一条街
出颖胡同(银楼街)与四平街(中街)平行,宽18尺,东至铜行胡同,西至双井胡同,即今正阳街东、中街南兴隆大家庭商店大楼内北部,为金银珠宝商聚集点,金银珠宝店林立,是沈城的金银市。如今的沈阳地图上,已经查不到出颖胡同的名字,可在百年前的老沈阳,这条胡同也许是城内最富贵的地方。更有意思的是1912年5—6月法国人斯蒂芬·帕瑟(Stephane Passet)来沈阳拍摄了一张出颖胡同的彩色照片,使我们看到了金光闪闪、鳞次栉比的金银一条街。照片左侧的店铺墙壁上,就挂着出颖胡同的招牌。照片中最显眼的一家店应当叫“长记”,店门两侧的牌匾上写着“德聚长记金银老店,堆累镶嵌镀金珠翠”,也许是做金银生意的缘故,店铺的招牌也刷着金粉,一派富贵堂皇的景象,房檐下还有木雕的龙头伸出来。除了售卖首饰,这家店铺还回购金银,门口的伙计统一着蓝色长衫,看起来很规范。沈阳老字号萃华楼当年也在这里开了金店。
现存的与中街直接相连的胡同
1927年王华隆编制的《奉天省城市街全图》记载的中街南北两侧三十多条胡同中,直接和中街相连的胡同有10条:即北侧的木行胡同、广生堂胡同、东升染房胡同、贾记头条胡同、官局子胡同;南侧的老天合胡同、铜行胡同、中和胡同、孙祖庙胡同、福聚森胡同。在这10条胡同中,老天合胡同、木行胡同、东升染房胡同、福聚森胡同在当今的百度地图上已找不到。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9360bedb11ea8d38a22740ca70b30cf/b6405766d016092491d41e4dc30735fae7cd342b.jpg?tbpicau=2025-02-27-05_43d6b76908838ab38aec26ad88b87ff2)
1927年奉天省城市街图中与中街相连的胡同
中街上最早的胡同——广生堂胡同。广生堂胡同源于广生堂中药店而得名。广生堂胡同,即中街北侧的通天街,今位于皇城恒隆广场的东侧。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5042ee0de177f3e1034fc0540ce3bb9/9eec0ab30f2442a79dff41f3c643ad4bd013022b.jpg?tbpicau=2025-02-27-05_ebb61c599f1c70250a80d778e2cbafea)
今中街北侧的广生堂胡同(北通天街)
1988年改称为铜行北巷。广生堂胡同(铜行北巷),南起中街路,北至北中街,长200多米,宽6米。广生堂胡同不仅是清代的称谓,民国年间也称广生堂胡同。广生堂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享有盛名的中药店,初创于明朝万历年间。明天启五年(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来沈阳改建城址作为后金都城时,广生堂中药店已经开业多年,因此有“先有广生堂,后有沈阳城“之说”。广生堂经过漫长的时代兴衰变迁,店东虽屡易其主,但老字号一直沿用不改。经过多年的发展,广生堂以其规模较大,业务发达,药品齐全,信誉较高,居全市同行业之首,成为沈阳四大名药店。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前,广生堂发展达到鼎盛,在沈阳市内及抚顺、铁岭等地共开设分、支店有八处。日伪统治时期,广生堂店东屡易,相沿仍维系传统经营。1956年在公私合营中,广生堂老店被撤销。1980年,重新恢复了老字号广生堂药房的名称。
与广生堂胡同一街之隔、是通天街上靠近中心庙的铜行胡同,今位于兴隆大家庭的东侧。铜行胡同北起中街路,南至宫后巷(中心庙),长200米,宽5米,始建于清初。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9472f78bfd3fd1f3609a232004f25ce/52dbd5160924ab18ace75d6122fae6cd7a890b2b.jpg?tbpicau=2025-02-27-05_6cb9c4ca1925a957efb72dbd625376a4)
中心庙至中街间——铜行胡同(北通天街)
清代称铜行胡同,1988年改称为铜行巷,铜行胡同(铜行巷)以该地清代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铜行得名。此地元、明、清天命年间均为古城内唯一的南北交通干道。清代系全市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一个普通的制造铜器的小市场,何以建在皇城根下呢?史载,清初,皇太极为壮帝威,下令把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城内中心,铁器生产作坊则安置在古城四周,以示“铜心”“铁胆”之意。因此,铜行才坐落在皇城根之下。清末民初,铜行胡同北口西侧的恒盛德、恒顺德,北口东侧的中和顺、德胜东专营成品铜器。其他的铜器店,均为铜器加工作坊。有几家铜器店为前店后厂格局,自己制作各种铜器,自己销售。铜器作坊的铜匠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千秋,制作的铜制品做工精细,别致精巧,既实用,又美观。生铜制品有玲珑剔透的香炉,造型别致的蜡台,精巧古朴的铜锁,瓦亮的门把手、幔帐钩、小铜环……熟铜制品有紫铜火锅,大小型号的铜盆、铜勺、铜管号以及戏剧舞台上必用的大锣、小锣……。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60658aeb086c91708035231f93c70c6/7b349b510fb30f24016b5055df95d143ac4b032b.jpg?tbpicau=2025-02-27-05_8c62a39649945749ff64166688720d10)
1912年法国人斯蒂芬•帕瑟拍摄的铜行胡同
铜行胡同的铜匠们以它的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扬名于省内外。但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是“奉锣”。当年铜行胡同铜店里生产一种戏曲用锣,音色特殊而优美,一时戏团纷纷使用、采购。奉锣一声“仓朗朗”,响遍关内外,享誉全国。1975年前后,在铜行胡同北中街口还有人看见铜行胡同的牌子,铜行胡同两边还有一些商铺。
位于吉顺丝房旧址(原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店、今何氏眼科近视治疗中心)东侧的贾记头条胡同,清代称谓,以此地原贾记旧商号按序数排列为头而得名。南起中街路,宽4—6米。1988年改称中和福东巷,因位于中和福茶庄以东得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51f74795634970a47731027a5cbd1c0/0999ae18972bd40708366fab6c899e510eb3092b.jpg?tbpicau=2025-02-27-05_c9540d0731d4414a55f3fc1ef5012165)
今贾记头条胡同
位于吉顺隆丝房旧址(原沈阳市车辆电讯商店,今李宁品牌店)东侧的官局子胡同,清代称谓,以此地原官办的旧商号得名。1988年改为钟楼北巷,以巷南原钟楼得名。南起中街路,宽4—6米。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3d3c852800a304e5222a0f2e1c9a7c3/aba5922bd40735fad801f2ef89510fb30e24082b.jpg?tbpicau=2025-02-27-05_4ea690a6a90bae75cda1f0a56adff654)
今官局子胡同
1927年奉天省城市街图和1927年奉天市政公所测绘的中街图中标示的中和胡同,位于今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手表维修中心西侧,西邻铜行胡同,东邻孙祖庙胡同。中和胡同的含义待考,可能是因斜对面的中和福茶庄得名。中和胡同北起中街路,南与耳朵眼胡同相连。今中街之南的中和胡同六七十米处都很窄,宽两米左右。1988年改称为钟楼南巷,以巷北原钟楼得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ad221b5ea1f4134e0370576151e95c1/d0ab0c24ab18972be8cbbc9cf1cd7b899f510a2b.jpg?tbpicau=2025-02-27-05_90c2301168f0b8e20d39faece7c9543c)
今中和胡同
孙祖庙胡同,清代称谓,以此地南端原孙祖庙得名。孙,即孙膑,是皮业的祖师,故皮行业在此设庙,祭拜祖师。1988年改称为皮行巷,以位于清代皮行得名。长115米,宽2—5米。在清代,孙祖庙胡同是盛京城皮业原料和制品的集散地。“一德同心四平所共,百商结邻中街乃和。”2014年改造后的孙祖庙胡同口的一副对子,很有气势。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182ac7982cad1c8d0bbfc2f4f3f67c4/3547e3cd7b899e514e7f864255a7d933c9950d2b.jpg?tbpicau=2025-02-27-05_d1a54f8271815cbc002101e20c21d6f4)
今孙祖庙胡同
消失的老天合胡同
老天合胡同,因有家老天合丝房而得名。可见这家老天合丝房名气之盛。老天合丝房,是康熙十五年(1676)由山东黄县人单文利、单文兴兄弟俩在盛京城创办的,最早叫“天合利丝作坊”。后来,兄弟两个分店经营。“天合利”由单文利独资经营,改名为“天合利丝房”。天合利丝房发展很好,产品供不应求,康熙二十年(1681),单文利在中街买地建房。至清末民初,天合利丝房已经拥有了雄厚实力,除将总店设在沈阳外,在吉林、法库、辽阳、营口等地开设了20多家分店。1905年日俄战争中,天合利总店的门市被烧毁,货物被抢劫一空。战乱结束后,老天合修缮店房,重新开业。为了区分总店和分店,天合利丝房遂改为老天合丝房,即“天合”的老店之意。1924年春,老天合丝房把原来的旧门市房改建成新式楼房,使其一跃成为沈阳第一家新型的大百货商店。在它的成名效应下,中街的吉顺丝房、兴顺丝房等也纷纷步其后尘,改旧店,建新楼,扩大营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老天合的营业状况每况愈下,在日伪打压下,在盛京曾煊赫数百年的老字号老天合丝房终于被挤垮了。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7c6b928321f95caa6f592bef9167fc5/d4ba30fae6cd7b89de9d86d5182442a7d8330e2b.jpg?tbpicau=2025-02-27-05_9acd9c5bb2f8d6f44daa4e0910a32d51)
老天合胡同
1988年,老天合胡同改称为天益堂巷,以天益堂药房得名。天益堂巷(老天合胡同),北起中街路,南至铜行西巷,长130米,宽2—5米。老天合胡同(天益堂巷)具体消失时间待考,可能是1993年建设东亚商业广场(今兴隆大家庭)时被占用了。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中街南北两侧的三十多家胡同已经消失了很多,即使没有消失,也不再是一层瓦房间的胡同,而是高楼大厦间的胡同了。存在的也好,消失的也罢,中街两侧各座胡同各自的轶闻掌故,为我们更形象地描绘了中街的市井风貌,向我们更具体地讲述着中街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