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评估不训练”在进行慢性腰肌劳损康复训练前先要对客户进行评估那么,慢性腰肌劳损如何评估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一
体态观察
长期体态不良也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体态评估去发现客户存在的体态问题。通常从侧面观和背面观去观察以下相关部位。
侧面观:
1、 胸椎—驼背/军姿背
2、 腰椎曲度—增大/减小
3、 骨盆—前倾/后倾
背面观:
1、 脊柱是否侧弯
2、 骨盆是否侧倾或旋转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
二
呼吸评估
1、横膈膜测试
测试位置:肋骨下部侧后方(7-10肋间隙),教练引导测试者自然呼吸。
呼吸功能:吸气时下肋骨与腹壁后外侧能扩张
姿势功能:扩张的部位能反向施压于教练手指
横膈膜双重功能:
1. 吸气与吐气2. 反向施压于教练手指3. 维持张力4. 同时进行呼吸
正确激活:
l 左右扩张力量对称l 下肋间扩张l 腹壁左右膨胀范围对称l 吐气时仍能维持腹内压l 脊柱处于正中位置l 发力时机,左右同时发力
2、仰卧腹内压测试
引导客户自然呼吸,慢慢移开客户下肢的支撑。
正确激活:l 所有腹壁肌群平均的激活l 胸廓保持在中立位(呼气位 )l 下肋骨扩张l 骨盆底肌与横膈膜平行呈圆筒状
3、双腿悬空移动测试
引导客户自然呼吸,慢慢伸直膝髋(大腿与床面大约45度角),让小腿与床面平行。
正确激活:同仰卧腹内压测试。
4、抬手臂测试
初始摆位:仰卧,膝关节半弯曲,双脚踏在床面上或是完全伸直,引导客户自然呼吸,慢慢将手臂抬到肩屈120度。
正确激活:l 上肢独立的前屈且不会出现过早的胸廓动作l 胸腰交界的稳定性l 下肋骨被平均激活的腹壁固定
5、坐姿腹内压测试
测试位置:髂前上棘的内下侧,朝第五腰椎方向压入,教练引导自然呼吸。
1. 吸气与吐气2. 反向施压于教练手指3. 维持张力4. 同时进行呼吸
正确激活:
l 左右扩张力量对称l 腹壁左右膨胀范围对称l 吐气时仍能维持腹内压l 脊柱处于中立位置l 发力时机,左右同时发力l 肚脐位置不变l 胸廓保持在中立位
6、四足位前移测试
引导自然呼吸,客户将头部和躯干慢慢前移(肩峰到中指远端上方),增加上肢负重。
正确激活:l 肩胛骨贴紧于胸壁上l 手部平均支撑(大鱼际/小鱼际)l 脊柱与骨盆在中立位l 头部与脊柱排列于中立位
三
功能性筛查
活动度筛查
1、跪卧测试
测试目的:脊柱屈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四足位支持,重心后移,臀部尽量向脚后跟上坐,使髋关节完全屈曲。
评判标准:脊柱屈呈现平滑曲线,且胸廓下部轻松的接触到大腿。
2、俯卧上推测试
测试目的:脊柱伸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双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放在腋窝下方。把上身推离地面,双臂尽量伸直,最大程度伸展躯干。
评判标准:双臂充分伸直的情况下,髂前上棘与床面接触。
3、腰椎锁定(内旋)被动旋转测试
测试目的:胸椎旋转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跪卧,右手背到腰后,左前臂支撑在双膝中间正前方的位置。教练扶住肩部,帮助其尽可能的向右旋转。然后换边测试,对比左右两边的旋转情况。评判标准:肩膀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大于50度。
4、俯卧肘撑被动旋转测试
测试目的:腰椎旋转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右手背腰后,左前臂支撑在床面上。教练扶住客户肩部,帮助其尽可能向右旋转。换边测试,对比左右两边旋转情况。评判标准:肩膀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大于30度。
5、被动直腿上抬测试
测试目的:髋关节屈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或后链软组织延展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仰卧,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在保证膝盖不屈,骨盆不倾斜的情况下尽量上抬。评判标准:上抬角度大于80度。
6、俯卧被动伸髋测试测试目的:髋关节伸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教练尽可能高的被动伸展髋关节。评判标准:髋伸的角度大于10度。
7、俯卧被动髋内/外旋测试
测试目的:髋内/外旋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屈膝,保持骨盆稳定。教练稳定住客户骨盆,保持膝关节的屈膝状态,被动外旋/内旋客户髋部。评判标准:髋外旋大于40度,髋内旋大于30度。
稳定性筛查
1、窄距单膝跪地测试
测试目的:躯干/核心/髋的平衡稳定能力。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呈单膝跪地姿势,前脚与后腿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充分跖屈。
评判标准:要求保持下图姿势10秒(可准备3秒调整姿势)。
2、四足对角抬起测试
测试目的:核心/髋的平衡稳定能力。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四足姿势,让客户对侧手脚伸展(如下图),并保持3秒,换另外一侧。每侧重复2次,其间无间隔时间。评判标准:能够完成动作并保持平衡。
重点小结
1、呼吸影响姿势,姿势影响功能,功能影响表现。当客户表现出了慢性腰肌劳损症状,我们需要从呼吸-姿势-功能三个方面去发现问题,还需结合上篇文章的问诊评估的信息,才能得出一个相对较全面的解决思路与依据。2、评估的精准程度取决于使用这些技术的频率与反馈。需要刻意练习与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些技术。
一
体态观察
长期体态不良也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体态评估去发现客户存在的体态问题。通常从侧面观和背面观去观察以下相关部位。
侧面观:
1、 胸椎—驼背/军姿背
2、 腰椎曲度—增大/减小
3、 骨盆—前倾/后倾
背面观:
1、 脊柱是否侧弯
2、 骨盆是否侧倾或旋转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
二
呼吸评估
1、横膈膜测试
测试位置:肋骨下部侧后方(7-10肋间隙),教练引导测试者自然呼吸。
呼吸功能:吸气时下肋骨与腹壁后外侧能扩张
姿势功能:扩张的部位能反向施压于教练手指
横膈膜双重功能:
1. 吸气与吐气2. 反向施压于教练手指3. 维持张力4. 同时进行呼吸
正确激活:
l 左右扩张力量对称l 下肋间扩张l 腹壁左右膨胀范围对称l 吐气时仍能维持腹内压l 脊柱处于正中位置l 发力时机,左右同时发力
2、仰卧腹内压测试
引导客户自然呼吸,慢慢移开客户下肢的支撑。
正确激活:l 所有腹壁肌群平均的激活l 胸廓保持在中立位(呼气位 )l 下肋骨扩张l 骨盆底肌与横膈膜平行呈圆筒状
3、双腿悬空移动测试
引导客户自然呼吸,慢慢伸直膝髋(大腿与床面大约45度角),让小腿与床面平行。
正确激活:同仰卧腹内压测试。
4、抬手臂测试
初始摆位:仰卧,膝关节半弯曲,双脚踏在床面上或是完全伸直,引导客户自然呼吸,慢慢将手臂抬到肩屈120度。
正确激活:l 上肢独立的前屈且不会出现过早的胸廓动作l 胸腰交界的稳定性l 下肋骨被平均激活的腹壁固定
5、坐姿腹内压测试
测试位置:髂前上棘的内下侧,朝第五腰椎方向压入,教练引导自然呼吸。
1. 吸气与吐气2. 反向施压于教练手指3. 维持张力4. 同时进行呼吸
正确激活:
l 左右扩张力量对称l 腹壁左右膨胀范围对称l 吐气时仍能维持腹内压l 脊柱处于中立位置l 发力时机,左右同时发力l 肚脐位置不变l 胸廓保持在中立位
6、四足位前移测试
引导自然呼吸,客户将头部和躯干慢慢前移(肩峰到中指远端上方),增加上肢负重。
正确激活:l 肩胛骨贴紧于胸壁上l 手部平均支撑(大鱼际/小鱼际)l 脊柱与骨盆在中立位l 头部与脊柱排列于中立位
三
功能性筛查
活动度筛查
1、跪卧测试
测试目的:脊柱屈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四足位支持,重心后移,臀部尽量向脚后跟上坐,使髋关节完全屈曲。
评判标准:脊柱屈呈现平滑曲线,且胸廓下部轻松的接触到大腿。
2、俯卧上推测试
测试目的:脊柱伸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双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放在腋窝下方。把上身推离地面,双臂尽量伸直,最大程度伸展躯干。
评判标准:双臂充分伸直的情况下,髂前上棘与床面接触。
3、腰椎锁定(内旋)被动旋转测试
测试目的:胸椎旋转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跪卧,右手背到腰后,左前臂支撑在双膝中间正前方的位置。教练扶住肩部,帮助其尽可能的向右旋转。然后换边测试,对比左右两边的旋转情况。评判标准:肩膀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大于50度。
4、俯卧肘撑被动旋转测试
测试目的:腰椎旋转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右手背腰后,左前臂支撑在床面上。教练扶住客户肩部,帮助其尽可能向右旋转。换边测试,对比左右两边旋转情况。评判标准:肩膀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大于30度。
5、被动直腿上抬测试
测试目的:髋关节屈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或后链软组织延展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仰卧,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在保证膝盖不屈,骨盆不倾斜的情况下尽量上抬。评判标准:上抬角度大于80度。
6、俯卧被动伸髋测试测试目的:髋关节伸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教练尽可能高的被动伸展髋关节。评判标准:髋伸的角度大于10度。
7、俯卧被动髋内/外旋测试
测试目的:髋内/外旋是否存在灵活性功能障碍。如何操作:指导客户俯卧,屈膝,保持骨盆稳定。教练稳定住客户骨盆,保持膝关节的屈膝状态,被动外旋/内旋客户髋部。评判标准:髋外旋大于40度,髋内旋大于30度。
稳定性筛查
1、窄距单膝跪地测试
测试目的:躯干/核心/髋的平衡稳定能力。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呈单膝跪地姿势,前脚与后腿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充分跖屈。
评判标准:要求保持下图姿势10秒(可准备3秒调整姿势)。
2、四足对角抬起测试
测试目的:核心/髋的平衡稳定能力。
如何操作:指导客户四足姿势,让客户对侧手脚伸展(如下图),并保持3秒,换另外一侧。每侧重复2次,其间无间隔时间。评判标准:能够完成动作并保持平衡。
重点小结
1、呼吸影响姿势,姿势影响功能,功能影响表现。当客户表现出了慢性腰肌劳损症状,我们需要从呼吸-姿势-功能三个方面去发现问题,还需结合上篇文章的问诊评估的信息,才能得出一个相对较全面的解决思路与依据。2、评估的精准程度取决于使用这些技术的频率与反馈。需要刻意练习与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