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蛋黄姐平时的工作中,主要接触对象是一群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所以难免会直接面对一些青春时光会遇到的困惑和实际问题,比如爱情!
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这两个字在孩子考上大学之前被归属于“禁词”!相信所有在中国长大的孩子都有同感,虽然电视剧或电影里,总无法避免呈现关于爱情的剧情和模样,但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提及“爱情”,生怕孩子中了“爱情”之毒,以致影响了孩子学业,一切都以“高考”为宗旨,所有干扰这个终极目标的障碍,都会被顺理成章地清除掉。
爱情的萌芽
小文,由于父母工作的调动,来到了本市一所四星级高中就读。父母平时工作忙碌,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父母觉得孩子都这么大了,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不需要他们像小时候那样陪着她,从而也忽略了对孩子平时的关心。而对于小文来说,自己随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陌生的学校和班级学习,自然有诸多不熟悉和不适应,平时就很少和同班级同学交流,加之高考的压力一直顶在头上,这一切让她感觉喘不过气来。有一天她在学校晚自修上到很晚才准备回家,这时班上同样也在晚自修的男同学杰过来主动打了个招呼:“时间不早了,一起走吧?”就这样,两人有了一次愉快的同行,自那以后小文每天就很期待下晚自修后和杰一起走那段回家的路。那是一种“心动”和“期盼”的感觉,甜甜的,是那种纯粹的甜,不参杂任何其他的情感。
当然,这件事很快被小文的班主任知道了,看似简单纯粹的小事儿在高三班主任的眼里那都是严重到不能再严重的事儿,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导致下次月考成绩的大幅度下滑,所以班主任赶紧联系了小文和杰的父母,此时的父母就热锅上的蚂蚱,毫无方向,一点就炸,所以他们无情地没有任何征兆地就把小文和杰的“爱情”扼杀在摇篮里了。
小文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那种伤心、难过和无助,她是为她的“爱情”。
她对杰的“爱情”,是纯粹的情感依附,基于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缺少父母关注和陪伴以及面临高考压力下的产物,但迫于父母、学校以及升学各方面的压力,无奈只能默默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逼着自己埋头备战高考。
最终小文考去了一个离家比较远的大学,她内心排斥父母对她的阻碍和安排。大学期间,她除了学习就是出去旅旅游。父母看她这样的情况,又感觉有些急了,“如果遇到不错的男孩子,可以谈个恋爱啊!”每次和父母电话,父母总会这样唠叨。
小文很困惑,就向蛋黄姐抱怨道:“我父母真是奇怪,我想恋爱时,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现在我自己想自由点不想恋爱,可他们又偏偏要劝我恋爱,怎么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啊!太霸道了!” 话语里充斥着恼怒和火气。
我们中国的父母这是怎么了呢?
细细去想,我们可以理解父母这一切看似怪诞而不合情理的教育理念。
我们都是喝着长江水和黄河水长大的中华儿女,我们的父辈母辈所传承的理念就是“光宗耀祖”、“兰桂腾芳”。在现代教育如此发达以及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和要求自然归于“高考”。除了升学压力,另外未满18岁的学生,思想和知识结构等均不成熟,即使是“心动”,也只是比较单一的心理感觉,还不清楚这背后所包含的“责任”、“义务”、“未来”以及“影响”等诸多现实因素。你可以将心中“美丽”的感觉称之为“爱情”,可这样的“爱情”,结局注定是“苦涩”的。
而上了大学之后,你没有了升学压力,父母自然会对你适当放宽,同时考虑到“青春”时光就这么短短的几年,又不得不操心孩子的终身大事。中国的父母操碎了心,中国的孩子也是饱尝“父母”之苦。
但孩子真的都能乖乖照着父母所规划的去走他们的路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健全的身体和思想,有独立的人格和人生。如果说十八岁以前,因为“未成年”,孩子们是由父母代为打理人生;那十八岁以后的人生,可以说大部分是可以由自己去选择和决定的,各个方面,包括“谈恋爱”这个事情。
然而,没有经历或阅历不够,很多高中生在步入大学后,整个人变得很迷茫。曾经被动式的“考大学”任务完成了,那后面的路怎么走呢?没有人要求,没有人指导,全凭自己“做主”的时候,又变得“盲目”了。看到有些同学开启了大学“情侣”式生活新模式,有些同学也在问自己:我要不要谈个恋爱呢?
大学期间要不要谈个恋爱呢?为谈而谈,还是顺其自然?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文的这种“心动”还算不上“爱情”,只是内心渴望被关心和被关注的心理正常需求以及针对这样的关注做出的对应的回响。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引向爱情之路的“索引”和“前奏”,没有两人之间这样的小“心动”,又如何有未来更为深刻的“爱情”呢?
爱情的滋味,就是让你想到了就感觉甜甜的,就会发自内心的一个人傻乐,但同时爱情也会让人悲伤和难过,可能会莫名地流泪,莫名体会到那股锥心的刺痛感。
那么上了大学,我们到底要不要谈一场单纯的校园恋爱呢?你所期待的大学爱情又是哪样的呢?下期我们分享一些身边的小朋友在大学期间所经历的爱情故事,看看能不能让你们找到一些共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