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踏入离家不近的青年宫影院,还在影院中徘徊等待了一个小时,终还是看到了《十月围城》。这部片子让我在结束时想起立鼓掌,我感到庆幸我每一次去电影院看到的东西都对得起那几十块的票钱,因为这次《十月围城》与原先的《风声》一样,让我欣慰地看到了中国电影还有希望。
巧了,这一回我眼中最出彩的,仍是王学圻。
那个胆小却又胆大的商人,那个最终为革命既出了钱又出了力的义士,那个爱子心切的父亲,那个李玉堂。这个角色换了任何人都怕是演不出这样诸多情味的。
出场时一家之主的威严、洞悉陈少白来由时商人的精明、高喊着“继续宣传孙先生来港消息”时义士的无畏、怀抱独子尸体时父亲的悲怆……一如当初令我心爱、尊崇、着迷的十三燕,王学圻的表演端平了那一碗水,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基本上全片的文戏都在李玉堂身上,而他的文戏完全能够压住场子。
他向报社的人们复述陈少白的革命言论时说话磕磕巴巴,他知道他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他的情绪因而十分激动。连这都能表现出来,可能揣摩还靠的是导演,但表演总该归功王学圻了。
他跟随护送孙中山的队伍时的慌张,完全出于一个普通富商在极度险境中的正常表现。或许看起来有些可笑,但那是真实的。一个该万事处变不惊的老爷的形象的惊惶恐惧,被王学圻表现得既贴切又仍不失庄重。
最后李玉堂抱着已死的儿子李重光时对陈少白的那一眼,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无比痛苦的哭泣中唯一平静的那一瞬,他看向陈少白,眼中不只有悲痛、有怨恨,还有无奈。李玉堂说儿子明明这两天不让他出门了,他不听话。这时我才明白了先前那段戏的用意。在餐桌上,他对儿子说“外面不太平,这两天就别出门了。”而后又补充了一声“好么?”那声“好么”是一个父亲全部的希望,而现在这希望猛地就落空了,这是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还有他从窗户看到刘郁白被清廷的阎孝国一刀刀砍下去时的惊恐、还有他面对史蒂夫警官正义地准备护送他们时的一丝丝疑惑、还有他接过沈重阳给的布娃娃时的不知所措、还有他发现车中孙中山的替身竟是自己的儿子时的惊异与悲伤……这些分明的细微情感被王学圻细致地全部给予了李玉堂。
从《梅兰芳》到《十月围城》,从十三爷到玉堂,都是王学圻。
巧了,这一回我眼中最出彩的,仍是王学圻。
那个胆小却又胆大的商人,那个最终为革命既出了钱又出了力的义士,那个爱子心切的父亲,那个李玉堂。这个角色换了任何人都怕是演不出这样诸多情味的。
出场时一家之主的威严、洞悉陈少白来由时商人的精明、高喊着“继续宣传孙先生来港消息”时义士的无畏、怀抱独子尸体时父亲的悲怆……一如当初令我心爱、尊崇、着迷的十三燕,王学圻的表演端平了那一碗水,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基本上全片的文戏都在李玉堂身上,而他的文戏完全能够压住场子。
他向报社的人们复述陈少白的革命言论时说话磕磕巴巴,他知道他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他的情绪因而十分激动。连这都能表现出来,可能揣摩还靠的是导演,但表演总该归功王学圻了。
他跟随护送孙中山的队伍时的慌张,完全出于一个普通富商在极度险境中的正常表现。或许看起来有些可笑,但那是真实的。一个该万事处变不惊的老爷的形象的惊惶恐惧,被王学圻表现得既贴切又仍不失庄重。
最后李玉堂抱着已死的儿子李重光时对陈少白的那一眼,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无比痛苦的哭泣中唯一平静的那一瞬,他看向陈少白,眼中不只有悲痛、有怨恨,还有无奈。李玉堂说儿子明明这两天不让他出门了,他不听话。这时我才明白了先前那段戏的用意。在餐桌上,他对儿子说“外面不太平,这两天就别出门了。”而后又补充了一声“好么?”那声“好么”是一个父亲全部的希望,而现在这希望猛地就落空了,这是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还有他从窗户看到刘郁白被清廷的阎孝国一刀刀砍下去时的惊恐、还有他面对史蒂夫警官正义地准备护送他们时的一丝丝疑惑、还有他接过沈重阳给的布娃娃时的不知所措、还有他发现车中孙中山的替身竟是自己的儿子时的惊异与悲伤……这些分明的细微情感被王学圻细致地全部给予了李玉堂。
从《梅兰芳》到《十月围城》,从十三爷到玉堂,都是王学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