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祖师吧 关注:15贴子:114
  • 2回复贴,共1

读《龙湖灯谱》追溯三代祖师,与石松寺一脉历史渊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代祖师,俗姓林,名珌,师贯闽永福县仁义𥚃下姑保,生于南宋隆兴二年甲申二年(公元1164年)十二月初四辰时。年十二岁辞亲出家,侍南京少平寺天石崧和尚。三代祖师于南宋嘉泰二年壬戌(公元1202年)十二月初四辰时坐化于现德化县美湖乡龙湖寺,成为龙湖寺开山祖师,因传三代祖师是毗舍浮佛示现,毗舍浮佛为贤劫第三世佛,故称三代祖师。八百多年来,龙湖寺几经兴废,但三代祖师民间信仰浓厚,福建全省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有300多座分炉祭祀三代祖师,三代祖师成为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信仰之一。
关于三代祖师的研究,近二十年来从未停止,主要围绕三代祖师出家寺院,三代祖师师父,龙湖法脉,三代祖师修道开悟,以及民间信仰等方面。由于最具研究价值的《龙湖灯谱》记载的文字较为简略,且参与研究工作的多为民间信众,加上可参究的资料不多,所以就以上议题没有取得全面并可印证的成果。
今年,偶然有机缘获得高僧传《天石附》,并再次研读了《龙湖灯谱》,拜访了福州石松寺,对相关疑问请教了宗贤法师、传观法师等,以及闽南师范大学马海燕教授,个人认为有几点理由可证明石松寺僧释天石即三代祖师师父,而且三代祖师就在福州石松寺出家。
一、基于当时历史背景。
三代祖师12岁辞亲出家,时年公元1175年,当时宋朝都已从南京(商丘)迁往临安府杭州。而当时的南京(即现在的商丘)因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登基而建都,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南京沦陷于金国,此后宋金两国进入拉锯争战状态,直至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京为宋将全子才收复,此时三代祖师已圆寂32年。可以说,三代祖师所处时代的宋朝南京处于战争状态,12岁的祖师不可能在战乱中只身去南京(商丘)学佛。那个时代,宋朝北方国土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战火不断,临安府杭州以南地域政治才相对平稳。
二、基于僧团对上师尊称或传记的表达惯例。
僧众为表达对上师的尊敬,称呼或传记时有连带冠以上师出家、得道(得戒)寺院一并称呼的传统,称呼时并有将法名加法号第一个字连起来称呼的习惯,可以猜测,天石和尚的法号第一个字为崧。因此三代祖师称自己的师父为南京少平寺天石崧和尚也不奇怪了。南宋时期的南京为商丘,其时南宋都城开封(东京)已失陷,南京应指南宋长江北面商丘地区及附近大部国土,应该包括少室山等佛教圣地,个人自认为少平寺就在河南少室山,天石和尚在少平寺出家后碍于宋金战乱,国土濒危而入闽。
三、石松寺天石和尚与三代祖师是同一时代僧人,年龄上具备师徒条件。
天石和尚于绍兴四年植松于石上,绍兴十年松树奇迹成活,天石立真松碑,此时为公元1141年,如果天石和尚此时年龄在二十开外,待三代祖师12岁出家做他的侍者时,天石和尚年龄在55岁左右,两者具备师徒年龄条件。
四、基于天石和尚在佛教界的历史地位。
据补续高僧传18《天石附》载:天石者。福州侯官水西石松寺僧也。绍兴十年。栽松三本于石上。自刻石云。一与寺门作名实。二与山林作标致。三与游人作阴凉。题诗云。偃盖覆巖石。岁寒傲霜雪。深楖蟠茯苓。千古饱风月。寺初名石嵩。后名石松者。以此,天石亦可想见也。传记虽然文字不多,但在历史长河中能入选高僧传的大德寥寥无几,或对中华佛教极大贡献,或是见性开悟的大成就者。三代祖师于镡津开悟后即返见天石以求证悟。可见天石是先于三代祖师开悟的大成就者。《行记》中记载着三代祖师与天石和尚多次应机禅对,正是两位大德高僧禅悟的对证。高僧传明确记载天石和尚为福州侯官石松寺僧,历史遗留下来的《真松碑》留下天石墨宝石刻。天石乃当时闻名的大德高僧,只有这样大德高僧方可对僧徒三代祖师证悟。
五、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可考,自超法师为毗舍浮佛示现证知者为天石和尚。向后人印证自超法师为毗舍浮佛示现的依据源于石松寺。天石和尚出禅定后告知三代祖师夙缘何在,置青草于钵中,并告知:龙起西方、遇水兴波、遇湖则止,这个“西方”是三代祖师夙缘于石松寺西面方向,地名与青草关联,龙湖寺址初名青草湖,又正值石松寺的西面(仅稍稍偏南),由此又可印证石松寺即是三代祖师出家当侍者、之后又被天石证悟的地方,《行记》中说三代祖师开基龙湖后延结僧侣,说明三代祖师在龙湖寺四年期间,有僧众到访,但此时龙湖寺仅仅一庐草房,住山也仅有祖师一人,此时到访的僧众疑以石松寺僧为主,一则石松寺与龙湖寺两地约250公里,行人步行五天可达,二则石松寺僧与三代祖师有师徒或师兄情结,三代祖师与天石和尚许多精彩禅语,也很可能是三代祖师迁化后由石松寺僧人整理后留传下来的。《龙湖灯谱》中的祖师行记,由赖辉敬录,说明行记写作人并非赖辉,而是由先人而作,赖辉录于灯谱而已,如果《行记》不出于石松寺僧人,天石与三代祖师之间的许多故事就不可能如此完整记录下来。
六、基于法脉认同
龙湖灯谱记载,龙湖寺在明朝嘉靖之前为曹洞法脉,即源于三代祖师本人承袭的法脉,石松寺的法也正是曹洞宗,这点又是重要的一致。
七、关于镡津开悟
行记中记载三代祖师镡津开悟,镡津是《镡津文集》作者契嵩大和尚的出生地,在广西藤州,三代祖师远游去镡津与天石和尚叮嘱一定有关联,契蒿和尚是宋朝最有影响的僧人,石松寺前身曾经名为石嵩寺,天石和尚的法号又有崧(崧同嵩),这些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本来就有关联,都值得研究。
另外一种解释:三代祖师读了《镡津文集》这本书而开悟,那有可能三代祖师从石松寺曾经远游浙江杭州灵隐寺,因为石蒿大和尚成书《镡津文集》于灵隐寺。契嵩和尚在洞山得法,石松寺法脉也源于曹洞宗。
八、《行记》中述,天石与三代祖师等在石松寺与众相期,390年后复来此住,经推算,三代祖师离开石松寺后390年为明朝万历年间,据记载石松寺于明朝万历年间曾重修并兴盛一时,那时会不会是天石和尚与三代祖师等乘愿再来呢?
附:现在的南京在宋朝称建康,元明时期称建邺、应天等,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对应叫应天府为南京,龙湖灯谱中有关三代祖师个人传记(行记)应在三代圆寂后即由僧众整理成章,此时的南京就是南宋的商丘。
门通
己亥年冬月


1楼2020-08-19 16:19回复
    有寺庙电话号码吗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1-02-13 19: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