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主义,讲一点点儿问题ZT
morgan le fay 评论 狂月
近年来我已经很少读当代日本小说了。这几年认真读过的除了宫本辉,也就剩下小池真理子。小池真理子显然是那种需要挑选读者的小说家:她所描述的世界你懂的自然懂,不懂的怎么隔着毛玻璃,拼命向内张望也没法破门而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我觉得有着文学修养的腐女子大概都能够理解她作品里的那股激情。正如她自己在作品里所说的,女性简直是毫无道理的生物,女人的情欲,那个子宫和神秘相连。这是我打从心底里赞同的“观点”——与其说是观点,不如说是向内窥视自身时作为灵感一掠而来的领悟。在这一意义上,我怀疑这世上的大多数男性和一部分女性恐怕都无法完全欣赏小池真理子的小说,大部分人只是隔着毛玻璃观看里面的风景。夸赞一声它的冷冽、清幽或刺骨的美。这个想法偏激否、傲慢否我也不在意。但若你问一个女人,是否能理解激情的爱之中,已经完全不在意她恋人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了,我想未必。
她所着力描绘的,不是“社会性”上的那个女人,而是“动物性”上的女人。日本文学这一点确实做得很好。我个人认为“女性主义”的小说必须是这样的。男性的动物性和社会规则、政治、征服等等挂钩。女性的动物性不和现实挂钩,只和死与神秘挂钩,古希腊神庙里的祭司都是女人,女人的身体是一个通道,直接与神意,命运相连。据说瑞士正在做一些实验,在一些小学校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实验教育,让他们相信除了生殖器官的差别外他们没有任何不同。我觉得这种完全否认男女性别的做法太过观念化,非常愚蠢。
但这本小说写得不好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和《恋》那本相比,这本小说结得简直是个败笔。至深的恋爱就是发疯,通往的路途只有死亡。当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激情的湍流中,完全可以看见自己正身不由己地踏往死亡之途,他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自己的死?作者给了一个敷衍了事的答案。一段冷淡期,一个宿命式的被中断的约会,一个向自我的道别。它简直把之前描写的激情和纯情都糟蹋了。我怀着满心期待看到结尾,虽然在途中就察觉到了不祥的预感,但看完最后一页还是难掩淡淡的失望。
对此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激情的尽头,除了“升华”别无选择。这本小说,我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作者对于这个激情漩涡的产生以及无法令它奔流入大海消解的客观背景进行了说明。女方的家庭没有孩子,因为这个而被罩上阴影的丈夫一直让自己活得像只老山羊,并把那股无法排遣的攻击性落实在了性行为上。“没有孩子”本身就阐释了一些问题:即,两个人的激情之中如果不能孕育新的生命,它就只好像个胎儿一样,在羊水里成长,长到不得不出来的那一天,化为一具死胎,用小说里的那个形容,就是妖异月夜下的一条白蛇。“升华”这个词是人给自己造的,为了避免死,只好把激情转化为别的东西。一个孩子,或者作品。要么死,要么升华。第三条路是忍耐,算不上解决途径。而这个故事提供的结局居然是这个第三条路,等于没有给个出口,烂尾是难免的。
所谓烂尾,是和它贯穿始终的巨大激情相比的说法。故事本身说实在的很无聊,拍成电视剧肯定也很无聊,而且不知所云。激情全在文字本身,小池真理子确实写出了我一直想写却不知道如何去写的东西,可能日本国那股湿乎乎的空气令他们本能地理解“情欲”并能够以最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女主人公母亲的故事和小说《狂月》的穿插,在我看来多得有点儿腻。好像作者生怕读者无法理解自己所试图传达的东西,拼了命的向毛玻璃那边的人拿出各种各样的展览品似的。
不过在《恋》里面,她处理这股子激情的手法就很好,将它与狂热而不知所踪的70年代学生运动相挂钩,异色的恋爱成了一个时代悲剧的隐喻。激情的核心需要激情的故事作为载体。《狂月》里面表面波澜不折内里狂澜涌动的表达手法是失败的。
小池真理子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对于“象征”的手法太过单一。这里月亮的象征自始至终贯穿全文,《恋》里面则每一章都要写一句扑火的灯蛾。你说“贯穿全书”确实也像一句赞美,但它难免让我想起了高中生作文。此外,没完没了的景色描写,都市爱情小说里男女约会的惯有桥段,一些毫无意义的细节,对主角以外的出场人物进行刻画却不够充分,背景描写里很多作为象征的东西,明明可以好好利用却被搁置在了一边等等,都是令我感到“不够均衡”的缘故。但这也许也是因为连载的缘故,没有更大的精力进行更好的雕琢。一边进行杂志连载一边写全书,那种被限制感真的是毁灭性的……我连载过才明白了这件事。
以上所说的瑕疵不掩美玉光泽。我还是挺钟爱她的。我还没看到一个女作者像她一样,把女人的动物性写得这么深刻,当中居然还没有自恋的成分存在。不自恋,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特质。在心理描写之中她就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用一双冷静的眼睛观察着自己内心涌动的种种波澜并一一记录,把崇拜留给读者来做。要知道心理描写丰富的小说是最容易引人厌恶的,和“矫情”只有一线之隔,一不小心就沦为江国香织之流。而小池的冷静、细腻、感性与激情,这几种其实极其容易打架的素质融合得恰如其分,很了不起。
最后的最后,读她的作品实在太容易联想起户川纯的歌词了……
morgan le fay 评论 狂月
近年来我已经很少读当代日本小说了。这几年认真读过的除了宫本辉,也就剩下小池真理子。小池真理子显然是那种需要挑选读者的小说家:她所描述的世界你懂的自然懂,不懂的怎么隔着毛玻璃,拼命向内张望也没法破门而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我觉得有着文学修养的腐女子大概都能够理解她作品里的那股激情。正如她自己在作品里所说的,女性简直是毫无道理的生物,女人的情欲,那个子宫和神秘相连。这是我打从心底里赞同的“观点”——与其说是观点,不如说是向内窥视自身时作为灵感一掠而来的领悟。在这一意义上,我怀疑这世上的大多数男性和一部分女性恐怕都无法完全欣赏小池真理子的小说,大部分人只是隔着毛玻璃观看里面的风景。夸赞一声它的冷冽、清幽或刺骨的美。这个想法偏激否、傲慢否我也不在意。但若你问一个女人,是否能理解激情的爱之中,已经完全不在意她恋人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了,我想未必。
她所着力描绘的,不是“社会性”上的那个女人,而是“动物性”上的女人。日本文学这一点确实做得很好。我个人认为“女性主义”的小说必须是这样的。男性的动物性和社会规则、政治、征服等等挂钩。女性的动物性不和现实挂钩,只和死与神秘挂钩,古希腊神庙里的祭司都是女人,女人的身体是一个通道,直接与神意,命运相连。据说瑞士正在做一些实验,在一些小学校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实验教育,让他们相信除了生殖器官的差别外他们没有任何不同。我觉得这种完全否认男女性别的做法太过观念化,非常愚蠢。
但这本小说写得不好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和《恋》那本相比,这本小说结得简直是个败笔。至深的恋爱就是发疯,通往的路途只有死亡。当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激情的湍流中,完全可以看见自己正身不由己地踏往死亡之途,他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自己的死?作者给了一个敷衍了事的答案。一段冷淡期,一个宿命式的被中断的约会,一个向自我的道别。它简直把之前描写的激情和纯情都糟蹋了。我怀着满心期待看到结尾,虽然在途中就察觉到了不祥的预感,但看完最后一页还是难掩淡淡的失望。
对此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激情的尽头,除了“升华”别无选择。这本小说,我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作者对于这个激情漩涡的产生以及无法令它奔流入大海消解的客观背景进行了说明。女方的家庭没有孩子,因为这个而被罩上阴影的丈夫一直让自己活得像只老山羊,并把那股无法排遣的攻击性落实在了性行为上。“没有孩子”本身就阐释了一些问题:即,两个人的激情之中如果不能孕育新的生命,它就只好像个胎儿一样,在羊水里成长,长到不得不出来的那一天,化为一具死胎,用小说里的那个形容,就是妖异月夜下的一条白蛇。“升华”这个词是人给自己造的,为了避免死,只好把激情转化为别的东西。一个孩子,或者作品。要么死,要么升华。第三条路是忍耐,算不上解决途径。而这个故事提供的结局居然是这个第三条路,等于没有给个出口,烂尾是难免的。
所谓烂尾,是和它贯穿始终的巨大激情相比的说法。故事本身说实在的很无聊,拍成电视剧肯定也很无聊,而且不知所云。激情全在文字本身,小池真理子确实写出了我一直想写却不知道如何去写的东西,可能日本国那股湿乎乎的空气令他们本能地理解“情欲”并能够以最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女主人公母亲的故事和小说《狂月》的穿插,在我看来多得有点儿腻。好像作者生怕读者无法理解自己所试图传达的东西,拼了命的向毛玻璃那边的人拿出各种各样的展览品似的。
不过在《恋》里面,她处理这股子激情的手法就很好,将它与狂热而不知所踪的70年代学生运动相挂钩,异色的恋爱成了一个时代悲剧的隐喻。激情的核心需要激情的故事作为载体。《狂月》里面表面波澜不折内里狂澜涌动的表达手法是失败的。
小池真理子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对于“象征”的手法太过单一。这里月亮的象征自始至终贯穿全文,《恋》里面则每一章都要写一句扑火的灯蛾。你说“贯穿全书”确实也像一句赞美,但它难免让我想起了高中生作文。此外,没完没了的景色描写,都市爱情小说里男女约会的惯有桥段,一些毫无意义的细节,对主角以外的出场人物进行刻画却不够充分,背景描写里很多作为象征的东西,明明可以好好利用却被搁置在了一边等等,都是令我感到“不够均衡”的缘故。但这也许也是因为连载的缘故,没有更大的精力进行更好的雕琢。一边进行杂志连载一边写全书,那种被限制感真的是毁灭性的……我连载过才明白了这件事。
以上所说的瑕疵不掩美玉光泽。我还是挺钟爱她的。我还没看到一个女作者像她一样,把女人的动物性写得这么深刻,当中居然还没有自恋的成分存在。不自恋,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特质。在心理描写之中她就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用一双冷静的眼睛观察着自己内心涌动的种种波澜并一一记录,把崇拜留给读者来做。要知道心理描写丰富的小说是最容易引人厌恶的,和“矫情”只有一线之隔,一不小心就沦为江国香织之流。而小池的冷静、细腻、感性与激情,这几种其实极其容易打架的素质融合得恰如其分,很了不起。
最后的最后,读她的作品实在太容易联想起户川纯的歌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