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知中,侧田是当今港乐知名歌手中特别有音乐人气质的一位。最近回顾了一下卫兰的3000 Night and Day演唱会(2012年)与侧田的From Collection of His First 3 Years Party音乐会(2009年),发现这两场很好的诠释了纯歌手与歌手音乐人在舞台及演唱风格等方面的一些区别。
之所以挑出这两场演出是因为它们的相似之处。同样都是请来一班爵士高手伴奏,并由Ted Lo流水般灵动的爵士钢琴撑起乐队的主心骨。而且两场concert都特意将主角歌手的流行曲目做了不少爵士改编。甚至卫兰Night & Day演唱会的音乐总监就是侧田,因此两场的音乐班底和编曲风格均有重叠。此外,Justin和Janice的音色与唱功在粤语歌坛同属佼佼者,出道时间又相仿,甚至二人的特长都是多转音的西式唱腔。"男侧田,女卫兰"的说法不是没来由的,由此而来的比较也是免不了的。
卫兰的声线非常甜美,极有女人味的同时还兼具一种独特的磁性。这在她的Night & Day演唱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以几首英文抒情歌最为出彩(包括献给父亲的《The Nearness of You》)。但整场演出听下来,感觉她有些被自己上佳的音色天赋所束缚,很少尝试其它唱腔或者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调整自己的嗓音唱法。比如当晚有两首雷鬼风改编的曲目《心乱如麻》和《My Cookie Can》,从器乐到和音的铺排都颇有俏皮的跳跃感,音乐总监Justin甚至还亲自出马加了两句Bob Marley式的"no woman no cry"。但卫兰仍是用一贯的情歌唱腔来演绎,令听众瞬间出戏。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稍后一首摇滚编曲的歌《积雪》上,当背景的鼓点明显变强,电吉它也开始呼啸,Janice的歌声却不会给人任何摇滚那种激昂或悲愤的感觉,只是比之前略微用力了一些。
这甚至让我联想到前些日第一次听到卫兰版和侧田版的《她整晚在写信》时的感受。虽然这首歌的旋律与《命硬》相同,但是黄伟文的两版填词却是完全不同的。侧田唱这首时用明显更加低沉温婉的声线、刻意放缓的节奏以及简约的吉它弹唱带听众走入了一个久远而忧伤的传说,让人几乎听不出它与《命硬》是孪生作品。而卫兰唱这首歌时(尤其是第一个现场版)却与自己现场唱《命硬》采用的是一样的声线、唱腔和情感表达。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歌手还是需要好的编曲和制作人。对歌曲更通透的理解和对不同曲风的娴熟驾驭是我更喜欢侧田这种歌手音乐人的一个原因。
之所以挑出这两场演出是因为它们的相似之处。同样都是请来一班爵士高手伴奏,并由Ted Lo流水般灵动的爵士钢琴撑起乐队的主心骨。而且两场concert都特意将主角歌手的流行曲目做了不少爵士改编。甚至卫兰Night & Day演唱会的音乐总监就是侧田,因此两场的音乐班底和编曲风格均有重叠。此外,Justin和Janice的音色与唱功在粤语歌坛同属佼佼者,出道时间又相仿,甚至二人的特长都是多转音的西式唱腔。"男侧田,女卫兰"的说法不是没来由的,由此而来的比较也是免不了的。
卫兰的声线非常甜美,极有女人味的同时还兼具一种独特的磁性。这在她的Night & Day演唱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以几首英文抒情歌最为出彩(包括献给父亲的《The Nearness of You》)。但整场演出听下来,感觉她有些被自己上佳的音色天赋所束缚,很少尝试其它唱腔或者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调整自己的嗓音唱法。比如当晚有两首雷鬼风改编的曲目《心乱如麻》和《My Cookie Can》,从器乐到和音的铺排都颇有俏皮的跳跃感,音乐总监Justin甚至还亲自出马加了两句Bob Marley式的"no woman no cry"。但卫兰仍是用一贯的情歌唱腔来演绎,令听众瞬间出戏。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稍后一首摇滚编曲的歌《积雪》上,当背景的鼓点明显变强,电吉它也开始呼啸,Janice的歌声却不会给人任何摇滚那种激昂或悲愤的感觉,只是比之前略微用力了一些。
这甚至让我联想到前些日第一次听到卫兰版和侧田版的《她整晚在写信》时的感受。虽然这首歌的旋律与《命硬》相同,但是黄伟文的两版填词却是完全不同的。侧田唱这首时用明显更加低沉温婉的声线、刻意放缓的节奏以及简约的吉它弹唱带听众走入了一个久远而忧伤的传说,让人几乎听不出它与《命硬》是孪生作品。而卫兰唱这首歌时(尤其是第一个现场版)却与自己现场唱《命硬》采用的是一样的声线、唱腔和情感表达。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歌手还是需要好的编曲和制作人。对歌曲更通透的理解和对不同曲风的娴熟驾驭是我更喜欢侧田这种歌手音乐人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