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看看“造作空”,这是修行人最容易发生的错觉。
例如,许多人喜欢持咒或念佛,或者修习数息观,等等,而且很精进,假如他们宿世的定根很好,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到达一心不乱,甚至,更进一步,忽然,念头没有了,一片空空朗朗的心境呈现了。其中,没有了任何烦恼,他也很明白,平时烦恼的那个,都是些念头而已,丝毫也不真实。而此时呢,自己既没有烦恼,也不曾死去;即无相,又明白。这,不就是不生不灭吗?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原来如此呀!原来,这就是“自性空”呀。
——很遗憾,这还不是真正的“自性空”,这是一种很好的“无念觉受”。
在这样的“无念觉受”当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神通”,我熟识的一位法师,就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因为私交很好,他偷偷告诉了我,我因此而对于此类境界有了直观的了解。他说,那时,他忽然间变得极其敏锐,忽然具备了同时全方位观察的觉照能力,就是说,似乎可以同时“看到”周围每个人的样子,而且,处处清晰分明,连每一颗纽扣,每一条线缝,都清清楚楚,如在眼前。(据藏传佛教的开示,这属于“明觉受”)
——我相信,假如他一直这样观修的话,将来,早晚可以获得“天眼通”。
——不过,就当时状况来说,以我对于他的观察和了解,依据教法,虽然他修行很好,却还不曾开悟“自性空”,那只是一个关于“空”的觉受而已,还属于“造作空”,尚非本来面目。
“造作空”与“本来空”相比,是在“本来空”的基础上,附加了一层微细念头,或者是某种“正念”,或者是某种“殊胜的见地”,等等。这是很自然的,最初修行,都需要类似东西的促动,才会发起精进的禅修。但是,这层念头太微细了,它接近或者属于第七识,自己很难认识到。
在这样的精进力催促之下,一旦到了止念之时,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殊胜的“无念觉受”,其种类很多,都还属于“造作空”,而不是“本来空”。因为,一旦念头重新生起,那个殊胜的觉受就消失了;显然,它并非不生不灭,所以不是真正的“本来空”。其中的“无念”,也不是本然的无念,而是自己用微细的正念,遣除了第六意识的粗念,制造出来的“无念境界”。
与此类似,四禅八定的禅定境界,同样属于“造作空”,而并非“本来空”。那是从“制心一处”开始修行的,当到达“心一境性”之时就是禅定,其中,也几乎没啥烦恼,也几乎如如不动,似乎具备明空不二,而且法喜充满。但是,出定以后呢,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显然,它并非本来面目。其中,第七识的微细生灭念还在,它绵绵不绝,维系着生死轮回。
例如,许多人喜欢持咒或念佛,或者修习数息观,等等,而且很精进,假如他们宿世的定根很好,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到达一心不乱,甚至,更进一步,忽然,念头没有了,一片空空朗朗的心境呈现了。其中,没有了任何烦恼,他也很明白,平时烦恼的那个,都是些念头而已,丝毫也不真实。而此时呢,自己既没有烦恼,也不曾死去;即无相,又明白。这,不就是不生不灭吗?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原来如此呀!原来,这就是“自性空”呀。
——很遗憾,这还不是真正的“自性空”,这是一种很好的“无念觉受”。
在这样的“无念觉受”当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神通”,我熟识的一位法师,就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因为私交很好,他偷偷告诉了我,我因此而对于此类境界有了直观的了解。他说,那时,他忽然间变得极其敏锐,忽然具备了同时全方位观察的觉照能力,就是说,似乎可以同时“看到”周围每个人的样子,而且,处处清晰分明,连每一颗纽扣,每一条线缝,都清清楚楚,如在眼前。(据藏传佛教的开示,这属于“明觉受”)
——我相信,假如他一直这样观修的话,将来,早晚可以获得“天眼通”。
——不过,就当时状况来说,以我对于他的观察和了解,依据教法,虽然他修行很好,却还不曾开悟“自性空”,那只是一个关于“空”的觉受而已,还属于“造作空”,尚非本来面目。
“造作空”与“本来空”相比,是在“本来空”的基础上,附加了一层微细念头,或者是某种“正念”,或者是某种“殊胜的见地”,等等。这是很自然的,最初修行,都需要类似东西的促动,才会发起精进的禅修。但是,这层念头太微细了,它接近或者属于第七识,自己很难认识到。
在这样的精进力催促之下,一旦到了止念之时,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殊胜的“无念觉受”,其种类很多,都还属于“造作空”,而不是“本来空”。因为,一旦念头重新生起,那个殊胜的觉受就消失了;显然,它并非不生不灭,所以不是真正的“本来空”。其中的“无念”,也不是本然的无念,而是自己用微细的正念,遣除了第六意识的粗念,制造出来的“无念境界”。
与此类似,四禅八定的禅定境界,同样属于“造作空”,而并非“本来空”。那是从“制心一处”开始修行的,当到达“心一境性”之时就是禅定,其中,也几乎没啥烦恼,也几乎如如不动,似乎具备明空不二,而且法喜充满。但是,出定以后呢,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显然,它并非本来面目。其中,第七识的微细生灭念还在,它绵绵不绝,维系着生死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