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虚
本虚为该病的内因及关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亏虚,易感邪。该病分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证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塘,舌淡,脉弱无力等;阳虚 证多由气虚证发展而来,故可见气虚见症,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虚证多见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血虚证以而、睑、口唇、舌质、爪甲色白为主症;正虚为本病发生的根本,故治疗上当治虚以扶正,即“虚则补之”,但气虚、阳虚易导致痰湿内生,阳虚寒凝,阴虚易导致内热,血虚生风,故本病临床中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治疗上多以攻补兼施。正气亏虚不仅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如“正盛邪退”“正虚邪恋”。故疾病早期、中期、后期均需益气、温阳、养阴、养血,补虚之法贯穿疾病治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