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始的建置沿革
固始县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与安徽省金寨接壤,北临淮河,与安徽省阜南县隔河相望,东部与安徽省霍邱毗邻。西部、西北、西南分别和本省淮滨、潢川、商城三县相连,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全县现辖32个乡、镇。2007年总人口165万,为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
固始县历史悠久,在传说的四五千年前的史前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在固始这片土地上。明嘉靖《固始县志》说:“固始县地,在皇帝受命披山通道,南至于江,乃在江北南境。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复分蓼”。固始县境内发现的平寨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多处新时期龙山文化遗址,说明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夏商时期,固始为李姓血缘始祖皋陶后裔封邑。洪亮吉在清乾隆《固始县志》中指出:“县地于夏为皋陶后封邑,商因之。”皋陶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蓼。《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英、盖蓼也。” 《括地志》说“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也。”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固始又被称为蓼城。春秋时期,在固始这块土地上还生存着潘、黄、蒋等国,皆灭于楚。固始先民孙叔敖在担任楚国令尹之前,曾在固始兴修水利,使固始有了“百里不求天”沃野。又加之其地理位置又称“吴头楚尾”“豫南扬北”是南来北往,东西沟通的要道。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固始属九江郡。西汉时置寝县,属汝南郡。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取“事于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开国元勋、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固始由此得名。萧梁于戈阳郡置光州,改固始为蓼县,北齐复名固始,北周改称浍州,属新蔡郡。隋时,浍州、新蔡郡并废,改县为固始,属戈阳郡。唐时,将期思并入固始,属淮南道光州。其后,固始县名及治所一直未变,沿用至今。固始县地域斥大,清顺治十六年《固始县志》包英序称:县境所至“东寿春,南麻城,北颍息。地綦斥矣。”1932年,固始远东南金寨、李家桥、长江河二个半保划入安徽金寨县,1962年,固始北部期思、张庄二区划入淮滨县。1979年北庙集及其附近因新河取道,划入淮滨县。使得固始境域成为今天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