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出的回答让我想到了当时有关三专《Bremen》的访谈内容。
在创作流行音乐的路上,每个音乐人都要有自己的方向:唱出自己的心声?迎合大众的口味?探索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奇特音效或是另类的旋律组合?在《Bremen》中,米津选择的方向是“尽力把自我从曲子中消除,从而做出具有普遍性、谁都会产生共鸣的专辑(全文见
网页链接 )”——也是这次在电台中给出“在绘画中追求独创性”的方法。
为什么“达到普遍性”的方法反而达到了找到自身“独创性”的效果?听过《Bremen》的吧友们回想一下:《Bremen》尽管风格又大变,但听来仍然是“八里八气”——一听就是八爷的作品
!他尽量抛弃了《diorama》里的摇滚,也改变了《YANKEE》里乐队形式的风格,大量使用了电子合成器、弦乐还尝试了电音,但即使这样也还是能听出来“那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抹除的痕迹”,这就是属于米津玄师的特色!在这样以“抛弃自身”为前提的尝试下,很早之前他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作品证明了这种“寻找自身独创性”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