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节,俗称过社,是恩施人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主要有吃社饭与拦社两大内容,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日前举行。
吃社饭,是以野草香蒿、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社饭,请亲朋邻里共食。社饭原是古人社日祭祀土地神即社神的祭品,人们举行祭社活动后共食。现在虽不敬神了,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但仍保留村社时期的遗风,如公共性的合众饮食,分吃社饭的相互馈赠。
拦社,是在春社日前祭扫三年内的新坟,第三年最隆重,称圆坟,圆坟之日后戚人家送一个或多个花锣鼓班子,准备酒食及纸扎的旗、伞、宝盖等祭品,到坟前祭奠,给坟挂红布祭幛,表演文艺节目,又称拦响社。此俗是在社节传承过程中,因宗祠兴起而淡化社神代之以祖灵崇拜的结果,亦与二次葬俗有关。仪式中的花锣鼓表演沿袭了古代社日以鼓祭社的习俗,文艺表演则沿袭了古人祭社的娱神内容。
社节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恩施社节见诸文字的记载,最早为清嘉庆戊辰(1808年)版《恩施县志》,其后清道光丁酉(1837年)版《施南府志》与清同治戊辰(1868年)版《恩施县志》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至今近200年。
恩施社节中吃社饭的内容,体现了一个“和“字,拉近了亲朋邻里关系;拦社内容则体现了一个”孝“字,强化了“尊老敬老”及“勿忘父母养育之恩”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恩施至今民风淳朴,亲朋邻里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稳定,与社节的教育功能不无关系。
恩施社节中的社饭制作技术、祭品纸扎工艺、花锣鼓表演技艺,基本上只掌握在中老年人手里,青年人对其已疏远,传承状况堪忧。
吃社饭,是以野草香蒿、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社饭,请亲朋邻里共食。社饭原是古人社日祭祀土地神即社神的祭品,人们举行祭社活动后共食。现在虽不敬神了,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但仍保留村社时期的遗风,如公共性的合众饮食,分吃社饭的相互馈赠。
拦社,是在春社日前祭扫三年内的新坟,第三年最隆重,称圆坟,圆坟之日后戚人家送一个或多个花锣鼓班子,准备酒食及纸扎的旗、伞、宝盖等祭品,到坟前祭奠,给坟挂红布祭幛,表演文艺节目,又称拦响社。此俗是在社节传承过程中,因宗祠兴起而淡化社神代之以祖灵崇拜的结果,亦与二次葬俗有关。仪式中的花锣鼓表演沿袭了古代社日以鼓祭社的习俗,文艺表演则沿袭了古人祭社的娱神内容。
社节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恩施社节见诸文字的记载,最早为清嘉庆戊辰(1808年)版《恩施县志》,其后清道光丁酉(1837年)版《施南府志》与清同治戊辰(1868年)版《恩施县志》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至今近200年。
恩施社节中吃社饭的内容,体现了一个“和“字,拉近了亲朋邻里关系;拦社内容则体现了一个”孝“字,强化了“尊老敬老”及“勿忘父母养育之恩”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恩施至今民风淳朴,亲朋邻里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稳定,与社节的教育功能不无关系。
恩施社节中的社饭制作技术、祭品纸扎工艺、花锣鼓表演技艺,基本上只掌握在中老年人手里,青年人对其已疏远,传承状况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