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吧 关注:3,734贴子:103,237

回复:【合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反坦克炮

在中日步兵部队火器对比中,日军还有一类"独门"武器,那就是速射炮/反坦克炮。国民政府军也曾装备德制、意制反坦克炮,但全部数量不过100来门,而且很快在战斗中损失殆尽。所以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反坦克炮是单方面的优势,尽管中国军队基本没有坦克,但日军配置在联队一级的反坦克炮广泛用于摧毁国军工事、机枪掩体,战术效果非常显著。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使用最普遍的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该炮是德国KW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仿制品,配备有穿甲爆破弹、榴弹,有效射程2870米,最大射程5700米。该炮全重仅327千克,只需单匹骡马牵引就可前进,而且操作简单,实战射速可达每分钟10多发。
在8年抗战中,中国军队步枪射击不如日军精确,重机枪火力不如日军密集(日军还有携弹量上的优势),日军步兵在进攻中还有步兵炮、反坦克炮、掷弹筒及时准确的火力支援。这种程度的火力差距,不是靠英勇、靠士兵不要命就可以弥补的。
回顾战史,在抗战期间,中国士兵事实上已表现出远胜于盟军同行的战斗意志。在战斗中,许多师旅级部队都是战至伤亡过半才撤下整补,整连整营损失殆尽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比中日两军步兵火力差距,更能感觉当年先辈的英勇与卓绝。(文/邓肯 杜松涛)


IP属地:广东55楼2020-09-05 11:47
回复
    ·武器平等之后
    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曾经说过:中国的军队如果予以良好的训练和装备并领导得好,堪与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军人相媲美。的确,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中国军人从来不缺,如配以精良的武器装备,则更是如虎添翼。
    抗战中期,内迁至西南、西北地区的战时工业恢复生产,国民政府的武器生产开始逐渐满足国内部队的装备需求,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式装备的大量引进,更是让国军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次次胜利中缴获了大量武器,加上军事工业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后,也基本做到了“无军火缺乏之虞”。到这时,中国军队终于可以“以其与敌同等之武器在国内与日军作战”。
    1943年秋,八路军和新四军带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开始局部反攻。此时的人民军队再也不是当年“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的“叫花子”部队,自行研制或仿制的掷弹筒、小迫击炮、平射小炮,以及山炮等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威力。白田钦太郎在《春二回忆文献·概述》中写道:“中共军队在急速增强兵力,他们在山里开设兵工厂,大量生产武器……面对实力增强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渐渐陷入苦战之中。就算得到一点点可怜的兵力补充,也是一眨眼就被淘汰光了。”


    (抗战后期,八路军也拥有了榴弹炮等重型武器;以及敌后游击队的木制土炮)


    IP属地:广东56楼2020-09-05 11:49
    回复
      在正面战场,1945年4月的芷江战役是中日双方的最后一战。此役,日军被打得死伤惨重,弹尽粮绝,士兵只能以野菜和水充饥,陷入了日军侵华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惨状之中。与此同时,远在国门之外的缅甸,装备了美式武器的中国远征军也显示了抗战初期无法比拟的作战能力。他们对日军数个王牌师团的歼灭性打击,让第33师团司令长官本多政材中将坦言“活到现在还没有尝到过如此悲痛的滋味”,许多日军士兵逃跑时甚至在传单和木牌上写下求饶的话:“支那兄弟,你们胜利了,不要再追了吧。”
      1945年8月,在华日军派代表来到芷江向中国军队请降,穷途末路的日军不得不向被他们伤害得百孔千疮的国家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至此,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上空燃烧的“太阳”终于敛起了它的血色。
      http://news.qq.com/a/20150724/039889.htm?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http://mil.huanqiu.com/history/2015-06/68106(4)7_4.html


      IP属地:广东57楼2020-09-05 11:49
      回复
        3.4 后勤:
        ——国军:
        ·中国军队来源繁多的武器是后勤的噩梦
        抗战发生时,中国尚远未步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也因为国民政府缺乏工业基础,国内兵工厂只能生产少量轻迫击炮、步机枪和子弹,多数武器要从国外进口。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多数武器购自德、苏、英、捷克等国,其多数品种质量还略优于日军装备,然而因财力不足外购数量有限,关键是配套性很差。
        抗战时期国军的武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原因在于民国成立之初,军阀割据,各地军阀各有武器采购来源,自制武器更是各显神通,毫无制式标准。各地军阀自身的工业条件和军工生产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就是生产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产品也是质量参差不齐。
        各地军阀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还大多加以改造,导致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在零配件与弹药方面也不能通用。
        如果分类探寻,仅步枪一项中国军队装备的就有上百个品种,一个型号的步枪就可能10几个不能通用的变种。恐怕连国民政府自身都无法准确统计当时中国各地到底装备有多少种枪械火炮。虽然在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军备整顿,提倡用统一制式武器取代势力的杂乱武器,但实际无法做到。军备整编后,中国军队依旧装备杂乱:仅步枪在标准化后仍有4个主要口径,分别是6.5mm,7.62mm,7.7mm,7.92mm,标准化前更是拥有有13个口径。且即使口径相同的步枪,弹药也未必通用,如7.92mm子弹就有3种长度……。


        IP属地:广东58楼2020-09-05 11:50
        收起回复
          ·武器数量的缺少
          如果说装备的乱是困扰当时中国军队装备与后勤的一大痼疾的话,那么另一大顽症就是“少”。无论是精锐的中央调整师还是简陋的地方新军阀杂牌军,缺枪少弹一直是困扰中国各方武装力量的大问题。
          以当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88师为例,全师也只有4000多支步枪,70多挺重机枪。整编过后的主力部队尚且如此,还没有来得及整编部队也就不用说了。
          抗战前贵州军阀的部队中,有一部分士兵还居然是手持大刀长矛作战的,最多身上背几个手榴弹,这种士兵在贵州叫做徒手兵。
          几十万川军武器装备也是极为缺乏,如台儿庄作战的川军,出川以后步枪和手榴弹都严重不足,一些新兵是赤手空拳的。川军没有武器就无法在战场上与日军作战。为了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他们迫不得已在山西抢劫了阎锡山晋军的军火库。


          IP属地:广东59楼2020-09-05 11:50
          回复
            国军的伙食:
            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战期间,每日需耗费4000-7000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以此标准计算,一名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内,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
            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听着挺丰富的,但标准是标准,执行是执行,抗战时期,国军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为每人每天9两米。
            这1.5公斤是主食+副食的总量,9两米再配上些肉啊菜的,也就够标准了。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概括——基本为零。什么罐头肉,干菜,想都别想。战事不紧时,伙夫出去买菜,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要是啥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吃。这还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连咸菜都没有,就是盐水泡饭。
            国军吃饭的照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只有一口锅,盛杂粮米饭,没有任何副食。这米饭也不干净,里面儿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壳、稗子、老鼠屎和小虫子,苦中作乐的国军官兵名之曰“八宝饭”。

            (苦中作乐的国军官兵名之曰“八宝饭”)


            IP属地:广东60楼2020-09-05 11:51
            回复
              拿主食来说吧,虽然规定一天三顿9两米,但实际抗战期间,国军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一天才能吃到三顿饭。其中第五军还是老蒋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
              再说副食。前面说了,情况好的时候大家有青菜萝卜吃,那可真是实打实的纯天然无公害健康绿色食品,一点儿油腥都不沾,因为伙夫手里压根儿就没有油!偶尔能搞到一小块猪油,每次炒菜时在锅里擦上一圈儿,已经千幸万幸了。更多时候只能是盐水煮菜,搁今天就是标准的减肥餐,一个国家赖以倚仗的军队就吃这个,您能想象吗。
              不能想象的还在后头。环境所迫,国军大兵们只能将“有啥吃啥”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比如驻扎云桂一带的部队,就发明出把芭蕉的根儿剁成小块、搁水里泡三天,再切丝儿炒了的吃法。说句不敬的,这在低格君看来就是妥妥的黑暗料理,但在当年,真的就是许多国军士兵每餐唯一的副食。你嫌黑暗,不吃,有的是别人抢着吃。
              以上说的都还是非战斗情况下,真正战斗期间国军的伙食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一线作战的伙食有两种,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他们的战时应急伙食,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小学课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面。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然而应急伙食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只有两三天的量,战争一打起来没日没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随身口粮哪儿能支撑下去呢。所以只能是后方的伙夫烧好了饭,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但日本空军异常强大,陆军炮火又极为猛烈,白天送饭基本没可能了,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趁着黄昏送一次饭,这下国军一天只能吃一顿了。这还是好的。没错,这,还是好的。
              在关键的一线激战中,国军后方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送饭的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来。比如著名的万家岭战役,到处都是山地激战,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一顿饭送上来,少说都得一两天时间,做好的饭到了国军手里,已经发霉变质了。但就是这样,国军一线士兵依然心怀感激,毕竟这些勇敢的伙夫兄弟为了送这顿饭,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别说送饭,就连做饭都很危险,日军飞机都是专盯着炊烟定点轰炸的。
              如果驻扎在后方的国军部队,每月可以有一两次改善伙食的机会——也就是能吃点儿肉了!先别乐,这所谓的肉,可不是现在流行的什么“小鲜肉”,而是不知道搁了多久的咸肉或者腊肠。吃法上,也不是咱们后人想象的那样人均分几块,而是所有的肉都切碎了,扔进菜汤里,每人盛一勺。运气好的能有几块碎肉,挑出来拌饭吃,相当幸福了。大多数群众,只能匀到一点儿肉末渣子。
              国军士兵的整体伙食状况很差,不过其中也有两个例外。首先是空军,作为培养成本极高的天之骄子,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国军飞行员每天也有肉、鸡蛋和牛奶享用。
              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大名鼎鼎的远征驻印新一军和新六军。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野人山战役之后,剩余部队享受了英美配给的后勤和装备,普通士兵每餐有一个牛肉罐头,两包麦片,一包饼干,一包茶叶,一包香烟,一颗VC片。


              IP属地:广东61楼2020-09-05 11:51
              回复
                1942年,冀西区部分部队每天只吃二两黑豆,以野菜,树叶,树皮,草根充饥。但他们仍然保持了风度,把离村近的榆树皮和野菜留给群众,部队到十几里外的高山上采集。
                连白洋淀这种号称富庶的地区,百姓也只能捞水草过活。著名的“雁翎队”经常只能捞点鱼虾白水煮着吃,既没油,也没盐,腥味扑鼻,有时候刚咽下去,立马吐出来。
                日军也时刻在与八路抢夺着粮食,在1941年后,日军的扫荡多数在春秋两季,春季干扰播种,秋季跟八路抢收。1941年8月的扫荡中,日军在北岳区和平西区被抢走或损坏粮食5799万斤粮食,3万头家畜。
                面对如此局面,八路军放下枪,拿起锄头开始了大生产。冀西区在拒马河两岸试种稻子,1943年稻谷取得大丰收,军队吃上了大米饭。赵贵徵组织部下开垦了10几亩地,种下了山药蛋,结果收了三万斤,解决了连队3个月的伙食,当然山药面饼不可能有多么好的口感。
                经过一年的大生产,口粮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晋察冀第3军分区2团1943年秋后,每人每天能吃六钱油、七钱盐、二斤菜,每人每月还能吃一斤猪肉。到1944年冬天,这个团的士兵平均体重从94.5斤增加到114斤。


                IP属地:广东63楼2020-09-05 11:52
                回复
                  ——日军:
                  抗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技术水平并非国际一流,因工业水平落后于美英苏等国。而中国军队手中进口的武器技术水平并不低于甚至有一部分尚高于日军,但数量大大少于中国军队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重要原因在于其系统化程度高。所有主战武器均是自己国家研发制造成系统,无论从装备的统一性和后勤补给的方便程度上都大大优于中国军队。
                  日本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建立了一个近代化的工业国家,建成了完整配套的军工业,装备基本系自产。而同时的中国军队在武器方面显得自制力差,外购混乱无序。各派军阀分头购械,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有“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这种装备混乱对后勤保障是一种灾难,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当时日军的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对非工业化国家在军事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的充分体现。


                  IP属地:广东64楼2020-09-05 11:52
                  回复
                    抗战初期日军的伙食:
                    最初,日军还依赖后勤从国内运输,伙食标准令中国军队羡慕。 日军的后勤体系建立于明治维新时,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洗礼,侵华战争爆发以前,已有相对成熟的,由经理部(后勤部)领导,兵站线组成的体系。 按照日军后勤条例规定,士兵每人每天要吃870克精米,或者与之热量相等的面包、饼干、压缩干粮、精谷物。除主食外,还有熏肉、鸡蛋、盐渍或糠渍酱菜。为保证盐的摄入,每天还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盐或调味汁。
                    二战日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极其完整而精细,篇幅所限,只说点心一项,就有奶糖、水果糖、饴糖、巧克力、果冻、柿饼、水果罐头、炼乳、羊羹等诸多种类。


                    IP属地:广东65楼2020-09-05 11:53
                    回复
                      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日军的后勤逐渐难以支撑,不得不把重点转移到就地取材上。《1941年度兵站运营要纲》中,经理部提出粮秣以当地(占领区)获得为主,即使运输,也在满洲、内地占领区内部调剂,减少日本本土运送。 什么是当地征集?就是传说中的“鬼子”进村。日军下乡扫荡时,最喜欢抓鸡,1941年8月一次扫荡中,日军在北岳区共抓了5万只鸡。
                      抗战后期日军的伙食:
                      日本《大东亚补给战》承认日本经济39年就开始破产了,41年日本国内实行的是人均日仅6两主食的贫缺配给,还不如中国的太平天国水平

                      (日军种菜,随着战争的深入持久,日军的后勤运输越来越匮乏)
                      华北日军在豫西很快就遇到困难,一线步兵中队基本都打得伤亡过半
                      尽管又是“摊派”、又是抢劫,却仍然无法挽回驻华日军经济上的颓势。日伪统治区粮食奇缺,连汉奸报纸《新民报》也不得不承认:北京“米粮价格之增涨与日俱进,市民莫不叫苦,”天津“以面粉杂粮等华人主要食粮价格日见昂腾,实予日常生活上一大威胁,而渐化为重大社会问题。”“百团大战”后,伪币进一步贬值,物价如脱缰之马。日伪统治区的经济已是面临崩溃。驻华日军则供给难以维持,十分狼狈。


                      IP属地:广东66楼2020-09-05 11:54
                      回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敌占区引发抢购潮,物价直线上升。这对原本脆弱的敌占区经济,无疑是火上浇油。而日本国内,则要求驻华日军不仅要做到经费自给,“以战养战”,还要更多地掠夺中国的物产、人力。
                        1944年以后,娇贵的日军也出现了断粮。日本在河南只放了一丁点粮米,随后就是吃柳叶过活,大批日军在洛阳病倒。
                        “一号作战”的湖南战场,真成了日军的噩梦,营养不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几乎与战斗伤员达到1比1,截至7月22日,10个师团有8327人战伤,得病的达到7099人。
                        在湘桂作战时,饿极了的日军,甚至成片的拔地里还未成熟的稻子,连稻穗带稻杆,全部吃掉。粤汉铁路沿线,很多树上的叶子和树皮,都被饥饿的日军一扫而光,沿线没有几棵树还有叶子的。
                        http://www.itotii.com/568612.htm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kzqzgjdsmy/
                        http://bbs.tiexue.net/post_8683060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efb390102vqzv.html


                        IP属地:广东67楼2020-09-05 11:55
                        回复
                          3.5 兵力和编制:
                          ·中日抗战前兵力的比较
                          何应钦在《开战之前敌我兵力比较》中,对比了“七七事变”时双方的兵种及兵员数量,日本在开战之初,陆、海、空军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日本兵员总数为448.1万人,其中现役兵、后备役兵、预备役兵为战斗兵,数量199.7万人,补充兵人数248.4万。陆军常备师团17个,海军舰艇190万吨位,空军飞机2700多架。
                          国民党陆军现役兵170多万,补充兵约50万。海军舰艇11万吨位,不足日本的1/10。空军仅有战斗机305架,各式飞机加起来一共600架。
                          陈诚在《敌我国力的比较》中写道:我陆军虽然有182个师的番号,但作战初期可使用于一线的兵力,仅为步兵80个师、9个独立旅、9个骑士师、2个炮兵旅、16个独立团而已。
                          这里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中日双方军队编制上的差异。日军以师团为基本战略单位,联队为基本战术单位。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17个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设有两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包含四个步兵大队和一个山野炮中队(75毫米山野炮4门)、一个速射炮中队(37毫米速射炮6门)。
                          每个步兵大队下设三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九二式重机枪6挺)、一个炮兵小队(九二式步兵炮2门)。一个步兵中队包括三个步兵小队,每小队辖三个分队(轻机枪3挺,步枪24支)、一个掷弹筒分队(掷弹筒2支)。师团总人数在2.3万~2.5万人。
                          即便是在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感到四单位制师团行动不便,取消了旅团级别,改为师团直接下辖三个联队,直属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搜索联队和一个辎重联队后,一个师团也有1.8万人的规模。国民党军的编制为一个师下辖三个团,另有直属的工兵连、迫击炮连、搜索连、特务连各一个,步兵团没有炮兵。按照这样的配备,一个师的兵力大约相当于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
                          如若按日军最初的四单位制计算,17个师团下辖共计204个步兵大队——国民党军的统合战斗力其实仅为其2/5。


                          IP属地:广东68楼2020-09-05 11:55
                          回复
                            ——中国军队
                            ·国军的编制
                            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编制依次为战区-集团军、兵团、路军(八路军)-军-师-旅-团-营等。1943年前后,减少指挥层次,编制依次为战区-集团军或军-师-团-营等。变化较大的主要是军师一级,前期师由下辖2-3个旅,旅辖2-3个团,分甲、乙、丙等种师,八路军所属个师为2旅4团乙种师,后期改为师直辖2-3个团。
                            国军序列下至团级,也分甲乙丙三种。甲种团全团2400余人,除作战3个正规营以外,配备炮兵营,特务营,通讯营,野战医院等。像著名的部队36,87,88抗战初期著名的3个德式样板师都是这样编制的。


                            IP属地:广东69楼2020-09-05 11:56
                            回复
                              ·国军被抗战打断的整编:
                              抗战之前国民政府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低下,消耗国家过多的财政支出。德国顾问认为在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不足以与日军抗衡,因此必须将国家有限的财政能力集中起来建设新军,精简军队裁汰冗员刻不容缓。这一思想和蒋介石不谋而合。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即设想开始裁军工作。
                              但当时全国超过 200 万人的军队分别为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各派系所控制,更重要的是蒋介石试图通过裁军加强嫡系实力,削弱其他新军阀。一番讨价还价中国民革命军编遣委员会成立,德国顾问参与了裁军工作,并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拟定了编遣方案。根据德国顾问鲍尔的《军队编遣方案》,全军将被压缩为65个师、骑兵8个旅、炮兵16个团、工兵8个团,总人数80万。全国军队完全隶属于中央,以求达到蒋介石所谋求的军政令统一。
                              蒋介石经过中原大战击败各路新军阀,使整编工作得以继续开展。1933年南京政府军政部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提出的建议继续进行浩浩荡荡的整军计划。
                              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根据塞克特《陆军改革建议书》中的方案全国陆军要重新编组成60个师,将其称之为整编师,装备由德国进口的武器、使用德国先进的军事体制。
                              直至抗战开始前的35、36年,国民政府终于决定将全国军队按照“调整师”与“整理师”两级编制。
                              其中调整师“其性质与各国常备师同”,整理师“其性质与各国预备师同”。
                              就 “调整师”的编制而言,距离当时世界一流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其最大缺陷还是在于师一级支援火力。另外,“二四”制的编制略嫌陈旧,团级用20mm小炮代替75mm步兵榴弹炮的做法亦非最优选择。按照 “调整师”编制所编成的步兵师按照欧洲的标准只能勉强算作轻装师,其火力、防御、攻坚能力均相当有限。与日军师团比,仍有较大差距。
                              整理师辖2旅4团,编有骑兵连(排),炮兵营(连),工兵连,通信兵连,无线电排,师军医院、特务连各1,同时又规定骑兵、炮兵因马、炮数不足可以缩编以至不设,工兵无器材者不设;辎重连平时不设,于必要时得呈请成立输送队。团辖3营,机关枪连(6门),迫击炮连、通信排各1。营辖3连,连辖3排,每排附轻机枪2挺或1挺,如无轻机关枪时改携步枪。对比“调整师”编制,“整理师”在师、团、营、连级均呈现出非常大的差距;不仅如此 “整理师”在与 “调整师”类似的单位配置上,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与日军师团的差距就更不可以道里计了。
                              实际由于整军时间太短(原本定于1938年底完成60个师的整编工作),自产武器无法满足需要,外购的德式武器也没有全部到货(开战以后,德国在日本的压力下逐步取消了军事合同),最终这60个师中只有87、88、36师3个德械师和1个中央教导总队基本达到了赛特可将军关于轻步兵的要求,其他50多个师的由于装备不全,训练有限,尚且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60个师的战斗力也比日军二流师团差一大截,至少重武器方面无法相比。但他们依旧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竭力抵抗侵华日军的中坚力量。
                              在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军共拥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计170余万人。这里面,除了少部分已经整编的调整师和整理师外,各地新军阀的部队尤其混乱。如桂系为二二制编制,军辖二师,师辖二旅,旅辖二团,川军则自行编组,混乱不堪,滇军则是总部辖旅,旅辖二团,东北军在九一八前为军-旅制,旅辖三团,到长城抗战后改为军-师制,师辖三团,晋系虽有军师编制,但其作战与补给的单位是旅。其战斗力,比之整编后的调整师尚大有不如,就更无法与日军的师团相抗衡了。


                              IP属地:广东70楼2020-09-05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