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莫别说四种“乱话”
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家长,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培育健康、诚实、有素养的下一代,请您别说以下四种“乱话”。
消极玩笑莫乱开。
孩子稚气可爱,常常是爸爸妈妈的开心果。有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得了朵小红花,兴高采烈地拿给爸爸看。谁知爸爸故意逗她,说小红花不是老师奖的而是她偷的。本该得到的表扬变成了莫须有的“罪名”,孩子急得涨红了小脸,爸爸却乐得开怀大笑。这位父亲得到了瞬间的开心,却害得孩子到处申冤,说自己不是小偷。此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想得到小红花,渐渐变成了幼儿园里最顽皮捣蛋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开开玩笑,本来可以促进亲子感情,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但家长逗孩子要把握分寸,不要跟孩子开低俗、消极的玩笑,特别要避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敷衍话儿莫乱说。
孩子对自己的身世,总是充满着好奇。如一个小孩听说姑姑剖腹产,宝宝是从她肚皮上出来的,便问妈妈,自己从哪儿来的。妈妈随口说,你是妈妈在路边的垃圾箱里捡来的,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把你扔回垃圾箱。儿子听了,从此变得胆小如鼠,总担心做错事,妈妈会不要他。对于孩子提出的关于出生的疑问,不能胡乱讲他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更不能说孩子是捡来的,这会使孩子因害怕失去父母而产生不安和自卑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地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是妈妈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这样,孩子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出身,还能激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对孩子提出的有关生理、自然现象的问题,家长要用科学的态度进行讲解,解释不了的,可引导他们从书本上寻找答案,切不可敷衍搪塞,打击孩子的求知欲望。
空头支票莫乱开。
家长说话,那怕是闲扯家常,也要考虑是否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有对父母一次跟朋友聊天,说放长假准备带女儿出去旅游。本来他们只是随口说说,谁知女儿却牢牢记在了心里。国庆节那天,女儿一大早竟背起旅行包催他们快上路。他们反复解释说长假人太多,又没联系好旅行社,不如明年暑假再去。但女儿一句话就把他们噎住了:“算了吧,反正你们是随口说说,谁会信呐!”
家长不要轻易许诺,哄骗孩子。如果家长长期言而无信,经常开空头支票,孩子有了受骗的经验,父母不仅会丧失威信,而且还会影响孩子,形成不诚实的性格。
骗人谎话莫乱编。
有的家长认为,平时撒点善意谎言不仅没什么关系,还会增进家庭和睦,但没想到孩子最会活学活用。有位爸爸一次说好要带儿子去动物园看老虎,但想起单位举行足球比赛,想一个人去看球赛,就骗儿子说:"爸爸下午要到单位加班,下周再带你去动物园!”没料到孩子的奶奶也带着孙子来看热闹,结果孩子一到操场就发现了大声呼喊加油的爸爸。后来,这个孩子偷拿了同学的玩具,却说是同学送给他的。爸爸批评儿子不该撒谎,谁知儿子却反问他:“那为什么爸爸就可以骗人呢?”
还有不少家长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如为了使孩了服药,很苦的药也说:“不苦,不苦。”为了让孩了打针,明知打针会痛的,也说“不痛,不痛”。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当家长说药不苦,针不痛时,孩于会知道你是在骗他。实际上,无形中家长在教他的孩于说谎。以后,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会用说谎来对付别人。
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家长,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培育健康、诚实、有素养的下一代,请您别说以下四种“乱话”。
消极玩笑莫乱开。
孩子稚气可爱,常常是爸爸妈妈的开心果。有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得了朵小红花,兴高采烈地拿给爸爸看。谁知爸爸故意逗她,说小红花不是老师奖的而是她偷的。本该得到的表扬变成了莫须有的“罪名”,孩子急得涨红了小脸,爸爸却乐得开怀大笑。这位父亲得到了瞬间的开心,却害得孩子到处申冤,说自己不是小偷。此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想得到小红花,渐渐变成了幼儿园里最顽皮捣蛋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开开玩笑,本来可以促进亲子感情,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但家长逗孩子要把握分寸,不要跟孩子开低俗、消极的玩笑,特别要避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敷衍话儿莫乱说。
孩子对自己的身世,总是充满着好奇。如一个小孩听说姑姑剖腹产,宝宝是从她肚皮上出来的,便问妈妈,自己从哪儿来的。妈妈随口说,你是妈妈在路边的垃圾箱里捡来的,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把你扔回垃圾箱。儿子听了,从此变得胆小如鼠,总担心做错事,妈妈会不要他。对于孩子提出的关于出生的疑问,不能胡乱讲他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更不能说孩子是捡来的,这会使孩子因害怕失去父母而产生不安和自卑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地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是妈妈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这样,孩子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出身,还能激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对孩子提出的有关生理、自然现象的问题,家长要用科学的态度进行讲解,解释不了的,可引导他们从书本上寻找答案,切不可敷衍搪塞,打击孩子的求知欲望。
空头支票莫乱开。
家长说话,那怕是闲扯家常,也要考虑是否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有对父母一次跟朋友聊天,说放长假准备带女儿出去旅游。本来他们只是随口说说,谁知女儿却牢牢记在了心里。国庆节那天,女儿一大早竟背起旅行包催他们快上路。他们反复解释说长假人太多,又没联系好旅行社,不如明年暑假再去。但女儿一句话就把他们噎住了:“算了吧,反正你们是随口说说,谁会信呐!”
家长不要轻易许诺,哄骗孩子。如果家长长期言而无信,经常开空头支票,孩子有了受骗的经验,父母不仅会丧失威信,而且还会影响孩子,形成不诚实的性格。
骗人谎话莫乱编。
有的家长认为,平时撒点善意谎言不仅没什么关系,还会增进家庭和睦,但没想到孩子最会活学活用。有位爸爸一次说好要带儿子去动物园看老虎,但想起单位举行足球比赛,想一个人去看球赛,就骗儿子说:"爸爸下午要到单位加班,下周再带你去动物园!”没料到孩子的奶奶也带着孙子来看热闹,结果孩子一到操场就发现了大声呼喊加油的爸爸。后来,这个孩子偷拿了同学的玩具,却说是同学送给他的。爸爸批评儿子不该撒谎,谁知儿子却反问他:“那为什么爸爸就可以骗人呢?”
还有不少家长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如为了使孩了服药,很苦的药也说:“不苦,不苦。”为了让孩了打针,明知打针会痛的,也说“不痛,不痛”。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当家长说药不苦,针不痛时,孩于会知道你是在骗他。实际上,无形中家长在教他的孩于说谎。以后,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会用说谎来对付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