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寺记
十都三源“云岩寺”座落于浙江青田县船寮镇赤岩大队下塆村后山之巅,初建于唐朝唐玄宗天宝年间,初建时并没有寺名,因以观音为主尊,当时称之为“观音殿”。因殿宇位于山颠岩穴之中,所以又称之为“岩下殿”。
在唐德宗贞元804年天下佛教盛行之下,本地村民对“岩下殿”进行修善,并增塑多尊佛像,“十四娘娘”金身便是此年首度登殿,这也是浙南地区最早出现的“十四娘娘”金身佛像,自此“岩下殿”更名为“云岩寺”,此后历朝虽经多次修善,但“云岩寺”之寺名仍保留至今。
在本寺“兑”位有一天然“龙嘴泉”,“龙嘴”长年吐着甘泉,这龙嘴甘泉是由何而来的呢?这还得从“十四娘娘”斩南蛇说起。
且说大唐元贞年间,凡间妖魔横行。观音菩萨见凡间受难,便手指一弹,从右手拇指弹出三滴血,落在福建古田县临水村陈教义家院子内的水井之中,刚好陈教义之夫人取井水饮之,数月之后产下一女婴取名陈靖姑,陈靖姑学艺之后人称陈十四。陈家世习茅山法,陈十四聪明好学,十来岁便得到父亲陈教义真传。
凡间唐代宗大历776年,恰逢天庭演经习法,观音在演经习法之际落下两根白发下界化为雌雄南蛇为害人间。百姓恳请陈教义前去收伏蛇妖,陈教义因患病难以成行,便遣法通、法青二子前去施法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幸免逃归。陈十四悲愤之下决定次日前去与南蛇拼杀。当晚,南极仙翁托梦其至闾山学法,其应梦而去,三年后学成归来,陈十四手持闾山镇山牛角,经过多次斗战,终于斩灭了蛇妖。贞元790年陈十四廿四岁寿终正果,14年后本殿塑金身。
且说南蛇婆被陈十四斩杀之时腹中怀有一卵,卵刚雏形,本不能出活物。然蛇卵在空落之时碰巧落入陈教义院内水井之中,卵在井中年长日久吸收了观音滴血余留之仙气,竞然逐渐成形破壳而出。小南蛇虽身受仙气,但未受教化,仍具肉食天性,四处偷捕鸡鸭猪狗而食。百姓恐惧之下四处烧香拜佛求助于菩萨。此时正值唐德宗贞元804年元月,观音菩萨现身临水村点化小南蛇,菩萨告知小南蛇,在正月过后二月吉日吉时十都三源某地的“观音殿”将修善并更名为“云岩寺”,今日赐你龙嘴龙舌和甘泉,你要于二月二日午时到“云岩寺”,藏蛇身于“云岩寺”之“兑”位山体之中,只留龙嘴龙舌在外长年喷泉,保一方风调雨顺,修行千年之后准你渡劫投胎到东海龙王门下转世为龙子龙孙。
时至今日,千年之约早已届满,也许小南蛇也早已投胎到东海龙王门下转世为龙子龙孙,而云岩寺之“兑”位的龙嘴龙舌和甘泉至今仍在,这甘泉数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清澈与甘甜,喝上一口沁人心肺,精神百倍。
作者:余岱鸿
十都三源“云岩寺”座落于浙江青田县船寮镇赤岩大队下塆村后山之巅,初建于唐朝唐玄宗天宝年间,初建时并没有寺名,因以观音为主尊,当时称之为“观音殿”。因殿宇位于山颠岩穴之中,所以又称之为“岩下殿”。
在唐德宗贞元804年天下佛教盛行之下,本地村民对“岩下殿”进行修善,并增塑多尊佛像,“十四娘娘”金身便是此年首度登殿,这也是浙南地区最早出现的“十四娘娘”金身佛像,自此“岩下殿”更名为“云岩寺”,此后历朝虽经多次修善,但“云岩寺”之寺名仍保留至今。
在本寺“兑”位有一天然“龙嘴泉”,“龙嘴”长年吐着甘泉,这龙嘴甘泉是由何而来的呢?这还得从“十四娘娘”斩南蛇说起。
且说大唐元贞年间,凡间妖魔横行。观音菩萨见凡间受难,便手指一弹,从右手拇指弹出三滴血,落在福建古田县临水村陈教义家院子内的水井之中,刚好陈教义之夫人取井水饮之,数月之后产下一女婴取名陈靖姑,陈靖姑学艺之后人称陈十四。陈家世习茅山法,陈十四聪明好学,十来岁便得到父亲陈教义真传。
凡间唐代宗大历776年,恰逢天庭演经习法,观音在演经习法之际落下两根白发下界化为雌雄南蛇为害人间。百姓恳请陈教义前去收伏蛇妖,陈教义因患病难以成行,便遣法通、法青二子前去施法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幸免逃归。陈十四悲愤之下决定次日前去与南蛇拼杀。当晚,南极仙翁托梦其至闾山学法,其应梦而去,三年后学成归来,陈十四手持闾山镇山牛角,经过多次斗战,终于斩灭了蛇妖。贞元790年陈十四廿四岁寿终正果,14年后本殿塑金身。
且说南蛇婆被陈十四斩杀之时腹中怀有一卵,卵刚雏形,本不能出活物。然蛇卵在空落之时碰巧落入陈教义院内水井之中,卵在井中年长日久吸收了观音滴血余留之仙气,竞然逐渐成形破壳而出。小南蛇虽身受仙气,但未受教化,仍具肉食天性,四处偷捕鸡鸭猪狗而食。百姓恐惧之下四处烧香拜佛求助于菩萨。此时正值唐德宗贞元804年元月,观音菩萨现身临水村点化小南蛇,菩萨告知小南蛇,在正月过后二月吉日吉时十都三源某地的“观音殿”将修善并更名为“云岩寺”,今日赐你龙嘴龙舌和甘泉,你要于二月二日午时到“云岩寺”,藏蛇身于“云岩寺”之“兑”位山体之中,只留龙嘴龙舌在外长年喷泉,保一方风调雨顺,修行千年之后准你渡劫投胎到东海龙王门下转世为龙子龙孙。
时至今日,千年之约早已届满,也许小南蛇也早已投胎到东海龙王门下转世为龙子龙孙,而云岩寺之“兑”位的龙嘴龙舌和甘泉至今仍在,这甘泉数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清澈与甘甜,喝上一口沁人心肺,精神百倍。
作者:余岱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