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语古今(作)
在讲商鞅时,曾提到一个叫赵良的人,他曾经提醒商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劝说商鞅不要残害百姓,否则没有好下场。但商鞅没听。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按辈分算,应该是赵良的远房玄孙,叫赵黍,算是嬴政的族叔。,他祖父、曾祖都寂寂无名。他的一个叔父却很厉害,最高职位曾做到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属九卿之一。
赵黍的这个叔父在做廷尉之前,曾长达十七年做过管“盐铁市官”的官,这个盐铁市官是商鞅变法时设置的,专门用来管理盐铁专营的官,对盐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官垄盐铁,禁民煮铸”,不允许私营,属于秦国所有!
不允许百姓经营,那谁来经营呢?
官商!
那官商谁来做呢?
你说呢?
比如赵黍的叔父是管“盐铁市官”的官,他是把盐铁专卖权给你呢?还是给他侄儿呢?你动动脚指头都知道答案吧?
官商之富是你很难想象的。
红楼梦里写了四大家族,最有钱的是薛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为啥薛家最有钱呢?就是因为薛家是官商。
为啥官商这么有钱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朝廷垄断了啊。“专山泽之利”,“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所以,所谓秦国所有,其实就是秦国官员所有。因为官员控制着资源,有权力决定专卖权给谁。
这赵黍不到三十岁,就富可敌国,生意越做越大,也不只是盐铁,凡是赚钱的生意都做。他的商业网络,遍及诸侯各国。
不久,赵黍把“公司总部”搬到了齐国,他本人也住到了齐国,在秦国留下了一个代办处,专门负责从叔父那里拿各种批文和执照。比如其中一种叫盐引,所谓盐引,其实就是食盐运销许可证。
赵黍在齐国,豪宅香车宝马无数,美姬无数,过得那个滋润,让齐国公卿都羡慕不已。
事事如意,唯有一事让赵黍非常不爽。
齐国和秦国一样,也有“盐铁市官”,朝廷进行管控。但齐国的基本国策从姜尚开始,就是用黄老学说,走的是民富国强之路,与秦国靠弱民愚民来强国刚好相反,在经济政策上,允许私营,商业非常发达,所谓“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史称“商贾归齐如流水”。
用今天的话来说,齐国搞的是市场自由经济,当然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经济还是不一样的,齐国本身也有很多管控。不过,和秦国相比,确实自由多了。
一些齐商难免与赵黍在某些生意上有竞争,但这些齐商怎么也竞争不过他。原因也简单,赵黍背后是整个秦国,谁能和一个国家抗衡呢?即使国库吃紧了,大不了多收点税就是,反正秦人已经变得乖乖的了,没人敢反抗。
而且,按照商君以来的治国理念,民越穷越弱越好,这些贱民,有口吃的就行了。
于是,在一些场合,这些齐商就忍不住针对赵黍议论一番,慢慢的就形成某种舆论,某种思潮,隐隐然指向秦国模式。
而这些思潮渐渐的开始飘向秦国,秦人一听,有道理啊,有钱大家赚啊。
赵黍得知后,心觉不妙,如果都学齐国,我叔父手中的权力岂不就没啥用了?那我还怎么继续这样舒舒服服的挣钱呢?
赵黍接下来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花重金,聘请了一些游士前往秦国,四处宣讲秦国模式是如何利国利民,是如何天下第一好的。
你别说,他这招还真的有效果,一些秦人也傻乎乎的跟着喊好!
他自己就不用说了,简直就是秦国模式的代言人,一有机会就大讲特讲一番。
据说一次赵黍正讲得兴起,一个齐商突然问了他一句:
秦国这样好,你为啥不回去呢?
赵黍是怎么回答的,没有相关的记载,我也没查到。
是啊,他怎么不回去呢?
我试着帮他回答一下,当然这些话,赵黍是说不出口的。
第一,商人在齐国与秦国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就曾进行四民分业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商人在齐国地位高,上至官府,下至百姓,都很欢迎商人。
反观秦国,看过我讲商鞅变法那期视频的就知道,商鞅是主张壹民的,他恨不得把秦人全变成一种民,那就是耕战之民,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在秦国是深受打压的。
第二、商人在秦国不仅没地位,还没安全感。
朝廷心情好的时候,叫你交出家产,给你一个虚衔;心情不好的时候,打着秦国需要的旗号,随便找个罪名就把你财产全部没收了。
有人说,不会呀,秦国不是用法家吗?最是重法了,岂能乱来?
你可能忘了,法家之法,乃君王之法,法自君出。在法之上,还有一个君王至上。
君王如果要收拾你,或者说如果权力要收拾你,法家只负责罗列罪名而已。不然,商鞅、李斯、韩非子是怎样死的呢?法家之法,连他们自己都保护不了。
第三、秦国社会如同一座大监狱,人人自危。
赵黍不是一般商人,是官商,而且是王族,叔父又有权势,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地位有地位。按说这样的人,在秦国应该是活得很滋润啊。
那他为啥到死也不愿意回去呢?
原因也简单,就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无异于一座监狱,谁愿意生活在监狱中呢?
关于这,我在商鞅变法那期的视频里,有比较详细的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简单说,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很明显,商鞅完全是把人当作**一般。认为这些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想想看,一个国家,如果把这些全部去掉后,是个怎样的社会呢?
丛林社会!
那些整天傻乎乎歌颂秦国的人,建议你们穿越过去试试。
也许你正在读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窈窕淑女”还没读出来,就被你邻居举报了。
也许你白天搬砖累了,听“歌唱秦国”听厌了,想听听邓丽君的《甜蜜蜜》放松一下,还没听完……得,又被邻居举报了。
也许哪天晚上你在枕头上,悄悄对你老婆说,今天我在大街上,看见大王了,壮壮的,胖胖的,好像一头站立的猪啊。还没说完……这回是被你老婆举报了。
你老婆也难啊,她不举报你,她与你同罪。而且,按照秦律,你获罪后,你的财产归她。再说,万一还有一个隔壁老王等着她呢?不举报你举报谁呢?
这样的生活谁想过呢?赵黍又不是没在秦国生活过。
秦人苦秦已久,绝非虚言啊!
在讲商鞅时,曾提到一个叫赵良的人,他曾经提醒商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劝说商鞅不要残害百姓,否则没有好下场。但商鞅没听。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按辈分算,应该是赵良的远房玄孙,叫赵黍,算是嬴政的族叔。,他祖父、曾祖都寂寂无名。他的一个叔父却很厉害,最高职位曾做到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属九卿之一。
赵黍的这个叔父在做廷尉之前,曾长达十七年做过管“盐铁市官”的官,这个盐铁市官是商鞅变法时设置的,专门用来管理盐铁专营的官,对盐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官垄盐铁,禁民煮铸”,不允许私营,属于秦国所有!
不允许百姓经营,那谁来经营呢?
官商!
那官商谁来做呢?
你说呢?
比如赵黍的叔父是管“盐铁市官”的官,他是把盐铁专卖权给你呢?还是给他侄儿呢?你动动脚指头都知道答案吧?
官商之富是你很难想象的。
红楼梦里写了四大家族,最有钱的是薛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为啥薛家最有钱呢?就是因为薛家是官商。
为啥官商这么有钱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朝廷垄断了啊。“专山泽之利”,“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所以,所谓秦国所有,其实就是秦国官员所有。因为官员控制着资源,有权力决定专卖权给谁。
这赵黍不到三十岁,就富可敌国,生意越做越大,也不只是盐铁,凡是赚钱的生意都做。他的商业网络,遍及诸侯各国。
不久,赵黍把“公司总部”搬到了齐国,他本人也住到了齐国,在秦国留下了一个代办处,专门负责从叔父那里拿各种批文和执照。比如其中一种叫盐引,所谓盐引,其实就是食盐运销许可证。
赵黍在齐国,豪宅香车宝马无数,美姬无数,过得那个滋润,让齐国公卿都羡慕不已。
事事如意,唯有一事让赵黍非常不爽。
齐国和秦国一样,也有“盐铁市官”,朝廷进行管控。但齐国的基本国策从姜尚开始,就是用黄老学说,走的是民富国强之路,与秦国靠弱民愚民来强国刚好相反,在经济政策上,允许私营,商业非常发达,所谓“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史称“商贾归齐如流水”。
用今天的话来说,齐国搞的是市场自由经济,当然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经济还是不一样的,齐国本身也有很多管控。不过,和秦国相比,确实自由多了。
一些齐商难免与赵黍在某些生意上有竞争,但这些齐商怎么也竞争不过他。原因也简单,赵黍背后是整个秦国,谁能和一个国家抗衡呢?即使国库吃紧了,大不了多收点税就是,反正秦人已经变得乖乖的了,没人敢反抗。
而且,按照商君以来的治国理念,民越穷越弱越好,这些贱民,有口吃的就行了。
于是,在一些场合,这些齐商就忍不住针对赵黍议论一番,慢慢的就形成某种舆论,某种思潮,隐隐然指向秦国模式。
而这些思潮渐渐的开始飘向秦国,秦人一听,有道理啊,有钱大家赚啊。
赵黍得知后,心觉不妙,如果都学齐国,我叔父手中的权力岂不就没啥用了?那我还怎么继续这样舒舒服服的挣钱呢?
赵黍接下来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花重金,聘请了一些游士前往秦国,四处宣讲秦国模式是如何利国利民,是如何天下第一好的。
你别说,他这招还真的有效果,一些秦人也傻乎乎的跟着喊好!
他自己就不用说了,简直就是秦国模式的代言人,一有机会就大讲特讲一番。
据说一次赵黍正讲得兴起,一个齐商突然问了他一句:
秦国这样好,你为啥不回去呢?
赵黍是怎么回答的,没有相关的记载,我也没查到。
是啊,他怎么不回去呢?
我试着帮他回答一下,当然这些话,赵黍是说不出口的。
第一,商人在齐国与秦国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就曾进行四民分业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商人在齐国地位高,上至官府,下至百姓,都很欢迎商人。
反观秦国,看过我讲商鞅变法那期视频的就知道,商鞅是主张壹民的,他恨不得把秦人全变成一种民,那就是耕战之民,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在秦国是深受打压的。
第二、商人在秦国不仅没地位,还没安全感。
朝廷心情好的时候,叫你交出家产,给你一个虚衔;心情不好的时候,打着秦国需要的旗号,随便找个罪名就把你财产全部没收了。
有人说,不会呀,秦国不是用法家吗?最是重法了,岂能乱来?
你可能忘了,法家之法,乃君王之法,法自君出。在法之上,还有一个君王至上。
君王如果要收拾你,或者说如果权力要收拾你,法家只负责罗列罪名而已。不然,商鞅、李斯、韩非子是怎样死的呢?法家之法,连他们自己都保护不了。
第三、秦国社会如同一座大监狱,人人自危。
赵黍不是一般商人,是官商,而且是王族,叔父又有权势,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地位有地位。按说这样的人,在秦国应该是活得很滋润啊。
那他为啥到死也不愿意回去呢?
原因也简单,就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无异于一座监狱,谁愿意生活在监狱中呢?
关于这,我在商鞅变法那期的视频里,有比较详细的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简单说,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很明显,商鞅完全是把人当作**一般。认为这些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想想看,一个国家,如果把这些全部去掉后,是个怎样的社会呢?
丛林社会!
那些整天傻乎乎歌颂秦国的人,建议你们穿越过去试试。
也许你正在读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窈窕淑女”还没读出来,就被你邻居举报了。
也许你白天搬砖累了,听“歌唱秦国”听厌了,想听听邓丽君的《甜蜜蜜》放松一下,还没听完……得,又被邻居举报了。
也许哪天晚上你在枕头上,悄悄对你老婆说,今天我在大街上,看见大王了,壮壮的,胖胖的,好像一头站立的猪啊。还没说完……这回是被你老婆举报了。
你老婆也难啊,她不举报你,她与你同罪。而且,按照秦律,你获罪后,你的财产归她。再说,万一还有一个隔壁老王等着她呢?不举报你举报谁呢?
这样的生活谁想过呢?赵黍又不是没在秦国生活过。
秦人苦秦已久,绝非虚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