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吧 关注:86贴子:1,395

【舒向南】读高启的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1-11 11:27回复
    读高启的诗
          --舒向南


    2楼2010-01-11 11:28
    回复
      ----------转帖结束-------------------


      4楼2010-01-11 11:29
      回复
        可惜离世太早,不然其成就定不让前朝苏轼、陆游。
        =============
        加入李贺不在27岁去世,加入夏完淳不在17岁去世,那又是什么结果?
        这种假设,让我难以苟同。


        8楼2010-11-18 18:13
        回复
          话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就是17岁写的~~
          古人哪古人~~是我们无法想象滴~~


          9楼2010-11-20 14:10
          回复
            还有王维16岁写洛阳女儿行,姜夔21岁的扬州慢~~
            话说这么年轻的孩子们怎么有着这么强的家国情怀捏~~唉~~
            若说追得上苏轼,怕是不可能。苏大才子那是才气自胸中来,无穷无尽哪~~这个肯定不是靠经历技巧达到滴~~
            陆游嘛,对他不感冒,穷极而工,可不可以这么讲?
            ----------------------------------
            不管怎么说,偶就是喜欢高启,这种寥落里不掩的豪气,孤寂里的清绝出尘~~就是喜欢~


            10楼2010-11-20 14:19
            回复
              姜夔21岁的扬州慢~~
              ====
              有些学者认为扬州慢是姜夔最杰出的作品。


              11楼2010-11-29 09:50
              回复
                我也觉得诗情与年纪无关。
                但有时却需要诗人的阅历。
                后主的词后期气象才开始宏大,
                李清照的词也是融入了家国情怀才更加感人,
                姜夔的声声慢有黍离之悲,想来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吧。
                -----------------------------
                后世的文人评论前世的文人,往往带着主观意愿,
                要么无限的拔高,要么无限的贬低。
                其实,这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种文人的情怀。
                否则,也难有蓬勃的情感的迸发了。
                毕竟随笔不是论文,没有主观感情也就失去了文学的生命了~~
                嘻嘻,随笔乱说,疏星莫怪~~


                12楼2010-12-03 09:36
                回复
                  无根据地乱发感慨乱假设,导致的就是矫情了。很多文学随笔正坐此病。
                  更何况高启的诗歌成就已经不低,被那么一假设,仿佛本来不行,过多活些时日就行了。


                  13楼2010-12-04 18:30
                  回复
                    恐怕也是作者行文情之所至,未细加考虑罢。
                    为何说是矫情呢?
                    谁可以完全客观地评论捏,总是要掺杂些主观情绪吧。
                    况且文学随笔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依据的也仅仅是写文时的心境而已,如果力求句句严谨,总要翻看资料验证,恐怕也没有心情写下去了吧。
                    我同意学术研究的时候要严谨。
                    但是并不代表某些不客观的随笔就一无是处。
                    疏星兄(乃若是不觉得我僭越,我就这么叫了),我很佩服你的学识,但是有时看到你的一些较真的评论,不知怎么的总是有些不舒服。或许文学更是一些感性的东西吧,有些硬性的比较似乎不是很必要。
                    当然,我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相反,从你的较真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只是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求指教。
                    


                    14楼2010-12-04 19:04
                    回复
                      况且文学随笔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依据的也仅仅是写文时的心境而已,如果力求句句严谨,总要翻看资料验证,恐怕也没有心情写下去了吧。
                      我同意学术研究的时候要严谨。
                      但是并不代表某些不客观的随笔就一无是处。
                      ============
                      我并未说这种风格一无是处。只是觉得看不大习惯而已。
                      疏星兄(乃若是不觉得我僭越,我就这么叫了),我很佩服你的学识,但是有时看到你的一些较真的评论,不知怎么的总是有些不舒服。或许文学更是一些感性的东西吧,有些硬性的比较似乎不是很必要。
                      ==========
                      我说话从来不会拐弯抹角,所以很多人都受不了我的尖锐,你不是第一个。
                      如果你细看人间词话,你会知道,我相比王国维,是多么宽容的一个人。王国维对南宋词人的诋毁,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至于学识,本人不过是随手翻看了几本书,根本谈不上什么学识。但是对于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当然是不会容忍。
                      不过这些话不针对本文,实际上本文除了那个假设有一点点不严谨之外,并没有多少我看不惯的地方。
                      文学评论,我从来只会摆道理,而不会留什么情面,这一点请见谅。
                      


                      15楼2010-12-05 11:57
                      回复
                        读明诗,似在读唐诗,随处有唐诗的影子,因而后世常常以此诟病明人,说明诗画虎不成反类犬,“无可传”。
                        =======
                        其实后人批评明代诗歌不是因为明代诗歌像唐诗,而是因为大部分学习得不伦不类,陷入高腔大调,我自己就是一个明代文学的爱好者,但是我不得不沮丧地承认:绝大部分明代诗歌学唐诗学得很拙劣。
                        清代开始有人说说明代一些诗人是“瞎盛唐”,这并不冤枉。
                        同时,明代甚至清代诗人中,学习唐诗学得成功的,如高启,一直没有收到诟病,而是收到赞扬。
                        赵翼的《瓯北诗话》就对吴伟业诗歌的两大优点大为赞赏,其中之一就是纯为唐音,可见“似唐音”绝不会被指责,但是如果只学到皮毛,只会万里、千年、黄金、紫气外加地名人名的胡乱堆砌,就无法逃脱后人法眼,被指责也是理所当然。
                        顺便说一下,我引用赵翼对吴伟业的评价,不是为了抬高或者宣传吴伟业,我当吴伟业的吧主只是因为那里人烟荒芜,所以顺手就申请了一个,看吴伟业吧几个月都没有动静,就可以知道我对那个吧实际上并无多少热心。
                        这里引用赵翼的话,是为了说明:学唐人学得像,如高启和吴伟业,就不会被指责,只会被赞美。
                        而那些被指责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大部分明诗人,是因为他们学得太差劲,而不是因为他们学唐诗。


                        16楼2010-12-05 12:07
                        回复
                          回复:15楼
                          是我小人之心了。
                          此番话可见疏星风骨。
                          人间词话,我到真是曾经细看。中学之时看的,而且细细做了笔记,之后看书再没那时认真了,叹。
                          只是我看人间词话,读到王国维是以一种平和的沉淀的态度在评论,尽管他喜欢西学,散发的却是淡定包容的中国文人的气质。
                          你的直言我很钦佩,对网友不同意见的直言那就更难得了,毕竟直言的讨论才可能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相信这种时候大家更关注的是学术(用个这么大的词,细细)本身,而无暇关注其他了。
                          但是对古人,对各种其他评论者,这种直言有些时候就不一定是美德了吧。
                          走提了,我不舒服,主要是因为,你总是拿着一种标准来套,总之说不清楚,或许是理念的问题吧。
                          再总之,与心情无关,只与讨论的方法有关。
                          


                          17楼2010-12-05 13:46
                          回复
                            对王国维,或许是因为是第一本书吧,所以对我的影响比较大,那时,对我来说,他是绝对权威,从未想过要推翻。


                            18楼2010-12-05 13:53
                            回复
                              回复:16楼
                              赞同!
                              话说,诗不学唐朝,那还有什么可学的,只能自己创了,可是总要从“学”开始~~


                              19楼2010-12-05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