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文化吧 关注:17贴子:832
  • 3回复贴,共1

古老的村寨比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绿春县地名志》第40页记载:比等村,哈尼语,比为人类,等为出生,意为哈尼族的祖先最早生活繁衍于此。相传,这一带的哈尼族最先是在此生活,繁衍后分出来的,故名。
《绿春县志·大事记》:南诏时期(公元738~902年)一批和泥蛮(哈尼族先民)部落迁徙到“惠笼甸”(元江),其中一些小部落、氏族、家支先后进入绿春地区定居。至宋代,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哈尼族村社,仅在大兴区一带,就有扁玛、莫董莫千、阿迪等较大村社。
比等,是绿春县境内哈尼族最早的发源地。具体内容见“百度贴吧-牛孔吧”《古老的村寨比等》。


IP属地:云南1楼2020-09-22 19:37回复
    4.1、比等的概念
    比等的具体位置,是牛孔镇者俄村委会比的和牛波两个自然村。
    比等南面的者俄河及牛孔河,古时候的名称叫“瑙玛洛巴”,《绿春县地名志》记为“龙马洛巴”。因为是从太阳升起的东方流向太阳沉落的西方而命名,意思是“太阳河”。
    在古时候,瑙玛洛巴沿岸称为“瑙玛昂们”,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明指母亲河瑙玛洛巴流域两岸广大区域;二是深含先人的迁徙历程,就是为了纪念传说中哈尼先祖在成都平原失去的“诺玛阿美”。
    比等村寨脚下方平坦的那块地叫“克里等翁”。是传说中繁华的集市,也是上千年来东西方向往来和盐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IP属地:云南2楼2020-10-12 11:53
    回复
      4.2、古时候的比等人
      比等村寨地处盐马古道交通必经之路,其人群像走马灯一样更替。居住在古**等村寨的人群逐渐向周围迁移。
      (1)莫作人
      最早开辟比等村寨的是塔婆沙宗支罗毕支系爱倮亚支系莫作鲁后裔莫作人。
      推测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南诏向大理国更替时期,向东迁移到新街坡莫拉昂妮一带,口传文化叫“嗒东”,从三号桥到迷克电站的北岸坡。具体地点在龙丁与瓦那之间的“倮么普楚”。
      北宋初期迁移到一号桥一带。居住在上则东、阿迪一带。
      莫作人的后裔是现在居住在绿春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县、越南境内的白姓血浓然、阿牛然、苗安然、最玛支、米谷支、召霸支。由血浓然演变的高姓、杨姓、赵姓、朱姓、普姓等。爱倮支系“兵松然”朱姓,果角支系白姓、李姓、黎姓,都是比等莫作人的后裔。
      (2)糯倮人
      第二批迁入比等村寨的是糯倮人。北宋初期移居到牛孔河坝,明朝时期龙马洛巴流域人口最多,清朝初期逃亡。
      直学吾后裔叫罗毕支系“忠斗糯倮”,是绿春县平河镇、三猛乡的罗氏家族。
      直孔吾后裔叫糯倮支系“莫作糯倮”,是绿春县戈奎乡、大兴镇的李氏家族。
      (3)仰资人
      第三批进入比等村寨的是仰资人。北宋中期至明朝后期一直流水样迁入,经过龙马洛巴南岸生马小河源头,进入绿春县三猛乡,再移居到元阳县俄扎乡。
      仰资人者奕后裔腊咪支系“童等然”,是元阳县俄扎乡的车氏家族。
      仰资人者欧后裔腊咪支系“阿波哈腊”,是绿春县城附近的李氏家族。
      仰资人者奕后裔奕车支系奕车人,是绿春县牛孔镇、三猛乡的陈氏家族、何氏家族。
      (4)阿松人
      明朝时期,比等村寨下方曾经生活过豪尼支系阿松人,是元阳县黄茅岭乡的阿松人、元江县咪哩乡的豪尼人。


      IP属地:云南3楼2020-10-12 16:53
      回复
        4.3、比等乡批
        比等的全称是“补等那等”。“补”是人类、人群,“等”是生机,“那”是休养。补等那等的意思是繁衍生息与休养生息,就是六村一带哈尼人的摇篮。
        比等文化的顶峰时期在明朝,比等索帕辖区盛行贝马文化。千古流传:“哈尼-布德-瑙玛昂们,比得-乡批-涅寒麻门。”
        这两句哈尼谚语的含义一直各有解说,特别是“瑙玛昂们”指什么,更是争论不休。
        在特定的环境下,瑙玛昂们也比喻母性的生育系统,意思是所有的哈尼人都是母亲生养的,叫“补等那等”。如果一定要认为是具体的地名,是指牛孔河龙马洛巴流域,这是哈尼人休养生息的地方,就是比等村寨。哈尼布德瑙玛昂们,要说成是古蜀国的诺玛阿美,也未尝不可,那就是纪念哈尼先祖的发源地。
        比得乡批涅寒麻门。解说:比等乡批啊,天地间自然造化之精灵,并非鬼神所能教化的凡人。比得乡批,也叫比等乡九。贝马文化古规:“突本翁玛乡杯,突克比等乡九。”意思:贝马文化的创始者是人类始祖翁玛大神乡杯,贝马文化的神坛泰斗是比等乡九。比等乡批为了显示其魔法的高超性,传说在切磋贝马文化时,能把坐凳吸附在同桌的臀部,使同行丑态百出。
        “补等那等”:“哈尼布德瑙玛昂们,比得乡批涅寒麻门。”简单的解说——“繁衍生息”:“所有的哈尼人都是母亲生养的,比得乡批也是自然产生的。”
        比等乡批生活的时代,共有四个出名的大莫批。①下六村仰资人腊咪支系者奕宗支陈姓(车氏):比等乡批。②下六村仰资人腊咪支系者欧宗支李姓:阿波哈腊。③上六村哈欧人:张家阿培张先。④上六村哈欧人:卢家阿培普朵门呸。传说,除了阿波哈腊后裔人丁兴旺,其他三人因为品行不良,晚年都很凄苦,而且都绝嗣了。
        传说阿波哈腊进行贝马文化活动时,是在茅草屋顶上烧火,用篾箩装水。但是其法术逊色于比等乡九,被乡批驱使一窝一窝的大土蜂(胡峰)干扰贝马文化活动。这些神话都是后人为了说明突出当时贝马文化的发达,夸张地形容其法术之高超。
        历来文人相轻,一山难容二虎。阿波哈腊迁移到纳楼司领地“腊寒咪查”生活。后代曾经在今三猛乡塔普村委会解放村“阿碑轰东”,出了一个有名的摩批叫“生斗”。他尽心尽力为人类降妖驱魔,大家褒奖他为“生斗牛模”。阿波哈腊的后裔,有一部分最后定居在上六村窝拖蒲玛。
        比等乡批晚年去了四角“实培轰东”,四角一带成为贝马文化的基地,影响着比等和马宗一带。传说比等乡批人品不好,所以没有后代,绝嗣了。乡批死后,从坟墓里长出一股粗壮的藤子,螺旋式上升,一直到云霄。离天只有三拃。不知什么原因,比等乡批生前怎么得罪了年轻的姑妈,姑妈就把藤子砍断,藤条在墓地里流淌了七天七夜的鲜血,从此以后比等一带再也没有产生过乡批了。


        IP属地:云南4楼2020-10-12 2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