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安"。《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主要有过四种版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本" ;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 ;以及民国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影印汇辑的“百衲本”与中华书局校刊排印的"聚珍本"。其中, 《百衲本二十四史》因影印底本精善且校印精审,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在中国学术界、文化界、读书界的影响力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堪称中国古籍影印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张元济(1867-1959)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耗费巨资广搜各史的宋元善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呕心沥血十余年方大功告成。"百衲本" 《二十四史》选用的各种珍罕版本,因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乃是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人的"百衲衣" ,故得此名。"百衲本" 《二十四史》以其学术价值之高,从印制之初的各界赞誉到之后风行七八十年的口碑,都足以印证。
民国19年(1930) 3月,商务印书馆正式发布《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 ,标志着这部历史上最佳版本的《二十四史》出版发行工作揭开序幕。预约样本中刊载的"影印缘起"一文,记述着这部经典版本的诞生始末。原来,从民国9年(1920)开始,正在辑印《四部丛刊》的商务印书馆就有意重新刊印《二十四史》。在当时没有更佳版本的影印底本情况下,不得已用武英殿版为底本,曾经影印过一部分,用于零售配售。之后,在张元济多方搜求之下,逐渐汇集到一部分宋元古本的《二十四史》。到民国15年时, 《四部丛刊》重印之际,在众多读者的期盼与催促之下,商务印书馆曾发布预告,称除《明史》仍用殿版影印之外,其他的基本都以珍罕的宋元古本影印;并且陆续印制了一部分预约样本,开始接受读者预订。民国19年(1930)时, 《前汉书》与《后汉书》两部重要史书,即"前四史"之一,均在馆藏已有元代版本的情况下又搜求到了宋版。这样一来,由商务印书馆主持影的《二十四史》 ,其中颇为重要的"前四安"全部得以用宋版古本影印。张元济这才如释重负、"差弭前憾" ,正式宣布了《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公开发售。
《百衲本二十四史》 ,按照原订预售计划,应当在民国22年(1933)全部出齐。但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轰炸并焚烧了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部,不但已经印制好的大量图书、印版毁于一旦,甚至于馆藏的宋元古本原本也未能全部抢救运出。到民国23年(1934) ,除了"一二八事变"之前已经印制完毕并按预约售出的前两批六种史书,以及刚印制完不久的第三批四种共计十种史书之外,其余"十四史"均需重新制版,有的还要重新搜求古本加以影印。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之下,张元济仍旧在当年3月,发布了"重订百衲本二十四史"的预约样本。这份重订的预约中,刊载了经历浩劫之后商务印书馆的特别启事。启事除了声明书馆的损失惨重以及续印的第三批图书已于1933年底印制完毕之外,还特别强调"续得版本视初印较为完善"
商务印书馆之所以能在一场浩劫之后,发布这样一则颇具信心的启事,固然有张元济等同仁的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当然也有业界、学界、藏书界各方人士的同心同德、鼎力襄助等因素,但启事中强调的"续得版本视初印较为完善" ,除了有以上因素的推动之外,古籍校印工作流程的精细化才是重中之重。在《重订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发布之前四个月, 1933年12月,商务印书馆还发布了一份《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润始末记》 ,这份文件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古籍校印过程中的影印描润流程,并刊出了"底样"与"清样"以作比较,其"续得版本视初印较为完善"的结论的确令人信服。
原来,要影印一部古籍,所用的有些底本并非初印,书板经多次刷印已有损伤,印出来的字迹笔划多模糊断缺,如果又找不到印得清楚的初印本来代替,那就必须在影印过程中插进一道描润工序。即根据别的版本把模糊之处描清楚、断缺之处补起来,使最后印出来的书基本上清晰可读。

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主要有过四种版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本" ;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 ;以及民国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影印汇辑的“百衲本”与中华书局校刊排印的"聚珍本"。其中, 《百衲本二十四史》因影印底本精善且校印精审,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在中国学术界、文化界、读书界的影响力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堪称中国古籍影印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张元济(1867-1959)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耗费巨资广搜各史的宋元善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呕心沥血十余年方大功告成。"百衲本" 《二十四史》选用的各种珍罕版本,因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乃是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人的"百衲衣" ,故得此名。"百衲本" 《二十四史》以其学术价值之高,从印制之初的各界赞誉到之后风行七八十年的口碑,都足以印证。
民国19年(1930) 3月,商务印书馆正式发布《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 ,标志着这部历史上最佳版本的《二十四史》出版发行工作揭开序幕。预约样本中刊载的"影印缘起"一文,记述着这部经典版本的诞生始末。原来,从民国9年(1920)开始,正在辑印《四部丛刊》的商务印书馆就有意重新刊印《二十四史》。在当时没有更佳版本的影印底本情况下,不得已用武英殿版为底本,曾经影印过一部分,用于零售配售。之后,在张元济多方搜求之下,逐渐汇集到一部分宋元古本的《二十四史》。到民国15年时, 《四部丛刊》重印之际,在众多读者的期盼与催促之下,商务印书馆曾发布预告,称除《明史》仍用殿版影印之外,其他的基本都以珍罕的宋元古本影印;并且陆续印制了一部分预约样本,开始接受读者预订。民国19年(1930)时, 《前汉书》与《后汉书》两部重要史书,即"前四史"之一,均在馆藏已有元代版本的情况下又搜求到了宋版。这样一来,由商务印书馆主持影的《二十四史》 ,其中颇为重要的"前四安"全部得以用宋版古本影印。张元济这才如释重负、"差弭前憾" ,正式宣布了《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公开发售。
《百衲本二十四史》 ,按照原订预售计划,应当在民国22年(1933)全部出齐。但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轰炸并焚烧了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部,不但已经印制好的大量图书、印版毁于一旦,甚至于馆藏的宋元古本原本也未能全部抢救运出。到民国23年(1934) ,除了"一二八事变"之前已经印制完毕并按预约售出的前两批六种史书,以及刚印制完不久的第三批四种共计十种史书之外,其余"十四史"均需重新制版,有的还要重新搜求古本加以影印。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之下,张元济仍旧在当年3月,发布了"重订百衲本二十四史"的预约样本。这份重订的预约中,刊载了经历浩劫之后商务印书馆的特别启事。启事除了声明书馆的损失惨重以及续印的第三批图书已于1933年底印制完毕之外,还特别强调"续得版本视初印较为完善"
商务印书馆之所以能在一场浩劫之后,发布这样一则颇具信心的启事,固然有张元济等同仁的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当然也有业界、学界、藏书界各方人士的同心同德、鼎力襄助等因素,但启事中强调的"续得版本视初印较为完善" ,除了有以上因素的推动之外,古籍校印工作流程的精细化才是重中之重。在《重订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发布之前四个月, 1933年12月,商务印书馆还发布了一份《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润始末记》 ,这份文件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古籍校印过程中的影印描润流程,并刊出了"底样"与"清样"以作比较,其"续得版本视初印较为完善"的结论的确令人信服。
原来,要影印一部古籍,所用的有些底本并非初印,书板经多次刷印已有损伤,印出来的字迹笔划多模糊断缺,如果又找不到印得清楚的初印本来代替,那就必须在影印过程中插进一道描润工序。即根据别的版本把模糊之处描清楚、断缺之处补起来,使最后印出来的书基本上清晰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