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没有人怀疑过北伐的目的。诸葛在汉之云中也未被贬低。(私以为甚至被拔高了一点。)而持国使、焉逢等人反对的是频繁北伐。很多人奇怪最后持国使为什么会答应继续北伐。需要注意持国使虽然答应,但之后十年都没有行动。(期间姜维的北伐和他应该没关系。)持国使希望的是等到焉逢,有把握之后在行动,免得劳而无功。
按照周瑜的说法,诸葛明知北伐成效不大,但无法摆脱功名诱惑。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既然他让持国使来决定他的生死,说明他还无法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持国使听到横艾的话之所以感到惊讶,是因为之前诸葛严词拒绝,让他下定了杀诸葛的决心,而如今得知诸葛有所动摇而心存不忍,悲痛于杀了朋友,而并不是怀疑阻止北伐的正确性。
个人愚见。
按照周瑜的说法,诸葛明知北伐成效不大,但无法摆脱功名诱惑。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既然他让持国使来决定他的生死,说明他还无法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持国使听到横艾的话之所以感到惊讶,是因为之前诸葛严词拒绝,让他下定了杀诸葛的决心,而如今得知诸葛有所动摇而心存不忍,悲痛于杀了朋友,而并不是怀疑阻止北伐的正确性。
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