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直流锅炉各级受热面串联连接,水的加热与汽化、蒸汽的过热三个阶段的分解点在受热面中的位置不固定而随工况变化。因此,直流锅炉汽温的静态特性不同与汽包锅炉。
当锅炉在本生点以上的负荷运行时处于直流模式,过热蒸汽的温度是通过调节燃料量和给水量的多少来控制,以达到所需的温度。在通常情况下每级过热器喷水量保持在一个基本固定的数值,在负荷变化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或减少喷水量来迅速调节过热汽温以适应负荷变化时对汽温控制的严格要求。一旦锅炉负荷恢复稳定,过热器喷水量应当回复到基本值。
当锅炉在本生点以下的负荷运行时,处于再循环模式。这时的汽温控制依靠减温器系统来控制。过热汽温的控制范围为35%BMCR~100%BMCR。
再热汽温通过炉膛上部的烟气挡板进行调节,另外在低负荷时过量空气系数也能起到控制再热汽温的目的,同时在两级再热器之间设置事故减温器。本工程再热汽温控制范围从50%BMCR~100%BMCR。
对于有再热器的直流锅炉,不同工况下,锅炉辐射吸热量与对流吸热量的份额会发生改变。因此,对于直流锅炉,为维持主蒸汽温度不变,不同负荷下的B/G(燃水比)比值应进行适当修正。
1、故从直流炉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中可以看出,直流炉过热汽温的调节以煤水比作为主调手段, 在直流锅炉中汽温调节主要是通过给水量和燃料量的调整来进行,一般来说,在汽温调节中,将B/G 比值做为过热汽温的一个粗调,然后用过热器喷水减温做为汽温的细调手段。对于直流锅炉来说依据中间点温度的变化对燃料量和给水量进行微调。给水指令的控制逻辑是这样的:给水量按照燃水比跟踪燃料量,用中间点温度对给水量进行修正。直流锅炉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水煤比和中间点过热度。一般来说在机组运行工况较稳定时只要监视好中间点过热度就可以了,不同的压力下中间点温度是不断变化的,但中间点过热度可维持恒定,一般在10℃左右(假设饱和温度最高不是374℃,过临界后仍然上升),中间点过热度是水煤比是否合适的反馈信号,中间点过热度变小,说明水煤比偏大,中间点过热度变大,说明水煤比偏小。在运行操作时要注意中间点过热度变化对主汽温影响大小,以便超前调节时有一个度的概念。但在机组出现异常情况时,如给煤机、磨煤机跳闸等应及时减小给水,保持水煤比基本恒定,防止水煤比严重失调造成主蒸汽温度急剧下降。总之,水煤比和中间点过热度是直流锅炉监视和调整的重要参数。从转入直流到锅炉满负荷,水燃比因煤质变化、燃烧状况不同、炉膛及受热面脏污程度等不同有较大变化,一般从7~9℃不等。如果机组协调性能不好,可在锅炉转入直流状态后手动控制,通过手动增减小机转速来调节给水,控制中间点温度。负荷变动过程中,利用机组负荷与主蒸汽流量做为前馈粗调,一般用机组负荷每一万kW。H乘以30t,得出该负荷所对应的大致给水流量,然后根据分离器出口温度细调给水流量。调整分离器出口温度时,包括调节给水时都要兼顾到过热器减温水的用量,使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不可过多或过少,留有足够的调节余地。主蒸汽一、二级减温水是主汽温度调节的辅助手段,一级减温水用于保证屏式过热器不超温,二级减温水用于对主蒸汽温度的精确调整。屏式过热器出口温度和主蒸汽温度在额定值的情况下,一、二级减温水调门开度应在40~60%范围内。如果减温水调门开度超过正常范围可适当修正煤水比定值,使一、二级减温水有较大的调整范围,防止系统扰动造成主蒸汽温度波动。在一、二级减温水手动调节时,要注意监视减温器后的介质温度变化,注意不要猛增、猛减,要根据汽温偏离的大小及减温器后温度变化情况,平稳地对蒸汽温度进行调节。锅炉低负荷运行时,减温水调节要注意减温后的温度必须保持20℃以上的过热度,防止过热器积水。
2、再热汽温的调节用烟气挡板来调整
再热蒸汽温度主要通过尾部烟气挡板进行调整,事故减温水作为辅助调整。正常运行中要尽量避免采用事故减温水进行汽温调整,以免降低机组循环效率再热蒸汽温度调节存在一定的惯性和延迟,手动调节时注意不要猛开、猛关烟气挡板,调节事故减温水时应注意减温器后蒸汽温度的变化(保持20℃以上过热度),防止再热蒸汽温度大幅度波动。锅炉低负荷运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减温水,防止减温水不能及时蒸发造成受热面积水。
直流炉汽温的调节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在实际的运行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进步,使机组运行更加安全与经济。
3、在锅炉降负荷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主汽出口温度的变化,根据设置在主蒸汽管道上的温度信号,密切监视主汽温度的变化,降低对主汽管道的热应力影响。尤其在降负荷的前15分种,应严格控制温降在1℃/分钟,最大不能超过1.5℃/分钟。在15分钟以后可适当放大对温降的要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2.7℃/分钟的温差极限值的要求。
当锅炉在本生点以上的负荷运行时处于直流模式,过热蒸汽的温度是通过调节燃料量和给水量的多少来控制,以达到所需的温度。在通常情况下每级过热器喷水量保持在一个基本固定的数值,在负荷变化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或减少喷水量来迅速调节过热汽温以适应负荷变化时对汽温控制的严格要求。一旦锅炉负荷恢复稳定,过热器喷水量应当回复到基本值。
当锅炉在本生点以下的负荷运行时,处于再循环模式。这时的汽温控制依靠减温器系统来控制。过热汽温的控制范围为35%BMCR~100%BMCR。
再热汽温通过炉膛上部的烟气挡板进行调节,另外在低负荷时过量空气系数也能起到控制再热汽温的目的,同时在两级再热器之间设置事故减温器。本工程再热汽温控制范围从50%BMCR~100%BMCR。
对于有再热器的直流锅炉,不同工况下,锅炉辐射吸热量与对流吸热量的份额会发生改变。因此,对于直流锅炉,为维持主蒸汽温度不变,不同负荷下的B/G(燃水比)比值应进行适当修正。
1、故从直流炉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中可以看出,直流炉过热汽温的调节以煤水比作为主调手段, 在直流锅炉中汽温调节主要是通过给水量和燃料量的调整来进行,一般来说,在汽温调节中,将B/G 比值做为过热汽温的一个粗调,然后用过热器喷水减温做为汽温的细调手段。对于直流锅炉来说依据中间点温度的变化对燃料量和给水量进行微调。给水指令的控制逻辑是这样的:给水量按照燃水比跟踪燃料量,用中间点温度对给水量进行修正。直流锅炉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水煤比和中间点过热度。一般来说在机组运行工况较稳定时只要监视好中间点过热度就可以了,不同的压力下中间点温度是不断变化的,但中间点过热度可维持恒定,一般在10℃左右(假设饱和温度最高不是374℃,过临界后仍然上升),中间点过热度是水煤比是否合适的反馈信号,中间点过热度变小,说明水煤比偏大,中间点过热度变大,说明水煤比偏小。在运行操作时要注意中间点过热度变化对主汽温影响大小,以便超前调节时有一个度的概念。但在机组出现异常情况时,如给煤机、磨煤机跳闸等应及时减小给水,保持水煤比基本恒定,防止水煤比严重失调造成主蒸汽温度急剧下降。总之,水煤比和中间点过热度是直流锅炉监视和调整的重要参数。从转入直流到锅炉满负荷,水燃比因煤质变化、燃烧状况不同、炉膛及受热面脏污程度等不同有较大变化,一般从7~9℃不等。如果机组协调性能不好,可在锅炉转入直流状态后手动控制,通过手动增减小机转速来调节给水,控制中间点温度。负荷变动过程中,利用机组负荷与主蒸汽流量做为前馈粗调,一般用机组负荷每一万kW。H乘以30t,得出该负荷所对应的大致给水流量,然后根据分离器出口温度细调给水流量。调整分离器出口温度时,包括调节给水时都要兼顾到过热器减温水的用量,使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不可过多或过少,留有足够的调节余地。主蒸汽一、二级减温水是主汽温度调节的辅助手段,一级减温水用于保证屏式过热器不超温,二级减温水用于对主蒸汽温度的精确调整。屏式过热器出口温度和主蒸汽温度在额定值的情况下,一、二级减温水调门开度应在40~60%范围内。如果减温水调门开度超过正常范围可适当修正煤水比定值,使一、二级减温水有较大的调整范围,防止系统扰动造成主蒸汽温度波动。在一、二级减温水手动调节时,要注意监视减温器后的介质温度变化,注意不要猛增、猛减,要根据汽温偏离的大小及减温器后温度变化情况,平稳地对蒸汽温度进行调节。锅炉低负荷运行时,减温水调节要注意减温后的温度必须保持20℃以上的过热度,防止过热器积水。
2、再热汽温的调节用烟气挡板来调整
再热蒸汽温度主要通过尾部烟气挡板进行调整,事故减温水作为辅助调整。正常运行中要尽量避免采用事故减温水进行汽温调整,以免降低机组循环效率再热蒸汽温度调节存在一定的惯性和延迟,手动调节时注意不要猛开、猛关烟气挡板,调节事故减温水时应注意减温器后蒸汽温度的变化(保持20℃以上过热度),防止再热蒸汽温度大幅度波动。锅炉低负荷运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减温水,防止减温水不能及时蒸发造成受热面积水。
直流炉汽温的调节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在实际的运行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进步,使机组运行更加安全与经济。
3、在锅炉降负荷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主汽出口温度的变化,根据设置在主蒸汽管道上的温度信号,密切监视主汽温度的变化,降低对主汽管道的热应力影响。尤其在降负荷的前15分种,应严格控制温降在1℃/分钟,最大不能超过1.5℃/分钟。在15分钟以后可适当放大对温降的要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2.7℃/分钟的温差极限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