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师的资料吧 关注:25贴子:1,233
  • 14回复贴,共1

关于史铁生

收藏回复

  • 211.81.34.*
作家简介:
 史铁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真正地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而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写作是心灵的需要。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这样的作者大概越来越少了吧。[宇慧语]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史铁生:敬重病痛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作家史铁生说:“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没有想到,在轮椅上呆了二十多年、每隔几年都要去医院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道:是敬重。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是“敬重”而不是“恐惧”和“厌恶”呢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说:“这绝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读着史铁生的这段话,我立即想起了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一代大侠独孤求败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独孤求败,具有盖世的武功,他一辈子都在寻找真正算得上敌人的对手,却始终没有能够如愿。独孤求败体验到,没有“敌人”的人生,其实是最不值得过的人生。最后,他在孤独的叹息声中悄然死去,给后人留下了神奇的武功秘籍和兵器。独孤求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面前有一个凶恶的敌人,而是面对那苍茫虚空的“无物之阵”。在寂寞和空虚中消耗生命,是对生命最大的嘲弄。独孤求败没有遇到一个值得敬重的敌人,而史铁生遇到了———它就是疾病。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张史铁生与世界短跑冠军刘易斯合影的照片。史铁生安静地坐在轮椅上,刘易斯潇洒地站在他的身边,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两人是真正的知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要快。刘易斯读过史铁生写的书,他尊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国作家。刘易斯的眼睛凝视着史铁生,他的眼光里不是怜悯而是尊敬。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奔跑者,他们在与命运赛跑、与人类那与生俱来的悲剧性赛跑。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始至终都不认输。在我看来,敬重疾病的史铁生似乎比刘易斯更有力量。 

    病痛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之一。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的脚步,一直到人走进自己的坟墓为止。病痛是死亡的直接的制造者,病痛是死神的忠诚的传令兵。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的“正常死亡”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人类可以登上月球,人类可以深入海底,人类的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是,人类依然无法彻底告别病痛。旧的病痛被彻底征服了如中世纪曾经夺走一半居民生命的天花,但新的疾病又让人束无手策如艾滋病。因此,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在与这样恶毒的敌人长期的战斗之中,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方才得以完全展露出来。想想看,假如没有疾病,人将变成一种何等懒惰、何等狂妄、何等愚蠢的动物啊。



1楼2005-12-05 16:17回复
    • 211.81.34.*

        南非前总统、人权斗士曼德拉也是一个敬重病痛的伟人,他把疾病当作是跟种族主义者一样邪恶的敌人。当曼德拉被诊断出患了癌症之后,他依然满脸笑容地出现在电视镜头前,鼓励所有患病的同胞们与疾病战斗到底、绝不放弃。在曼德拉成功接受完手术之后,约翰内斯堡电台专门为他制作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花篮———整个花篮由三万朵鲜花组成。人们在花篮前安放了募捐盒,原本是用来筹集曼德拉的医疗费用,曼德拉却将所有的钱款都转入了“曼德拉儿童基金会”,作为给被疾病折磨的孩子们的一个专项基金。敬重而不是抱怨疾病,背后是十足的信心和安详、是沧桑的人生体验和宽广的胸襟抱负。曼德拉早已经超越了他在“此生”的一个“臭皮囊”。

        如果有爱、有信心、有希望,就能够与不幸、与病痛乃至于残疾“和平共处”。法国思想家薇依写过一本名叫《重负与神恩》的著作,在她看来,“重负”乃是神的恩典。人类正是在对不幸、苦难和病痛的负荷之中,荣耀着神的恩典。薇依这样说:“至高无上的爱越过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结合的纽带,这种痛苦于无声处响彻长空,就像两个分开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纯洁的、撕心裂肺的和音……执著地追求着爱的人们,在不幸将他们推入深渊中听到这个音符,从此刻起,他们就无任何疑虑。”薇依在巨大的病痛中死去,即使临终之前,她还在劝说护士去照顾其他的病人,“他们比我更值得照看”。

        敬重病痛,敬重挫折,敬重敌人,这样的人是有福的。史铁生说:“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正是由于这种信心的支撑,人类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我想,史铁生、曼德拉和薇依大概都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像石头一样坚强,又像花朵一样温柔;他们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博大。敬重病痛的人永远都是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别人谈史铁生 

    宁静的史铁生
                      蒋子丹 
      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那种作家。也许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

      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性命相关的消息,并不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副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这时候,我们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惟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循循善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惟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

      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2楼2005-12-05 16:17
    回复
      • 211.81.34.*

      我想,性爱可说是遥远的彼岸,此岸是残疾人C。叙述者“我”的任务,也就是整部小说的任务,就是将C渡往彼岸。现实已经堵绝了通路,而小说到底也不是童话,它必须遵守现实的可行性制度。C走向性爱,已规定不能以外部行为的方式,用书中的说法:“直接走向性,C不行。”动作取消了,只能以思辩来进行。用思辩排除障碍,推向前进。也所以,这里的以拉丁字母代表着的人物,无一不承担着思辩的角色,分工负责为C渡向彼岸掘进通路。他们一无二致地带了沉思默想的表情,每人都怀揣一个哲学课题,那都是用以证明和反证C的命题的。其中,Z和O似乎被交托的责任较重,第二章,“残疾与爱情”的末尾,就将什么是爱情与性的答案,交到了下一章“死亡序幕”,Z的妻子O“猝然赴死”的情节里。这个答案贯穿四十万字的整部小说,一直到倒数第二章“猜测”,正面展开了讨论。

      医生F,Z的同母异父兄弟HJ,导演N,诗人L,身影模糊的WR……大家一起来破这个悬案,就是O为什么死。这个答案里就隐藏着C渡向彼岸的玄机。ABCD们,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故事参预问题和回答,到这第二十一章时,已是在下结论了。比如,F和N,他们的爱情生涯是在隔离中渡过,他们甚至不能照面,偶尔的相逢也是从镜子的折射,摄影胶片,或者由男女演员作替身在戏剧中找寻追逐,这些镜中月、水中花的意象,表明他们的爱寄寓在虚无之中。以坚持不懈的长跑来追逐爱人T的HJ,他的观点是,“不爱而被爱和爱而不被爱,我宁愿要后者”。这是个爱神,全身心地去爱,并不在意回报。他所爱的T,是他定义的福人,即没有爱而被爱。T是N与O的混合,她在N和O的爱情命运中进出着,时而分解,时而合而为一,综合着她们幸福的成分,成为施爱的对象。Z的母亲与父亲的爱情则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的企盼与等待。Z的叔叔与他的女人却是背离的方式……每一对关系都受着限制,不同内容的限制紧箍着他们,使他们不能任意纵情,而唯一的没有束缚的诗人L——可不可以说L是个泛爱主义者,他爱一切女人,可一旦恋人离开时,他依然感到丧失的痛楚,说明他其实只需要一个人。即便是有无限的可能性,他的所摄取也是有限制的,于是就轮到需要来限制可能性了。所有的限制都是隐性的,只有C的限制是正面的,是显学,那就是残疾。残疾使他的限制成为常识所能认知,而其他大多数却发生在哲学意义上,因此,C的日常生活就变成了哲学,不是抽象的,而是至关存在,迫切需要解决。


      史铁生曾经发过天问:为什么是我?真不知道是为什么,只知道,因为是史铁生,所以是史铁生。

      我们有时候会背着史铁生议论,倘若史铁生不残疾,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也许是,“章台柳,昭阳燕”,也许是,“五花马,千斤裘”,也许是“左牵黄,右擎苍”……不是说史铁生本性里世俗心重,而是,外部生活总是诱惑多,凭什么,史铁生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自律。现在,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只得往内心走去,用思想做脚,越行越远。命运就是以疾病,先天,遭际,偶然性和必然性种种手法,选定人担任各种角色,史铁生曾经发过天问:为什么是我?真不知道是为什么,只知道,因为是史铁生,所以是史铁生。仿照《务虚笔记》的方法,约为公式:因为此,所以彼,此和彼的名字都叫“史铁生”。

      2004年2月9日上海(本文副题和提要为编者所加) 来源:《文汇报》


       
      在燕园聆听史铁生
          北大中文系的办公处是淡泊清雅的一个小院,讲座就在院子里进行。中间的小路上摆着两张桌子算是讲台,听众散坐在两边的草地上。和煦的秋阳射过松冠,斑斑点点地洒在小院里。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气定神闲。

        我本以为一个双腿残疾之人,坐在轮椅上一定是单薄地缩成一团,但眼前的史铁生,身形高大,端坐如塔,让人不禁想起《论语》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这句话来。他脸色灰黑,但不像病容,而有点像农家汉子那样的朴实的黧黑。他那一双手,也是又黑又大,醒目地搁在用蓝布覆盖的双腿上。
      


      5楼2005-12-05 16:17
      回复
        • 211.81.34.*

          史铁生的发言很短,不到五分钟,然后就是听众提问,十分踊跃。在回答中,史铁生有一句话引起了大家极大兴趣。他说,人好比是“神”的一个“消息”,人不能问“神”为什么发布这个消息,人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个“消息”表达好。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表达,表达也没有穷尽,人死之后,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这种表达。我想,这恐怕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苦难中对人生的一个诗意总结。史铁生多次谈到的另一个词是“诚实”。他认为,一个作家,诚实地生活和思考至关重要,思考有多种方法,但只有诚实地去思考,方法才有意义。

          史铁生声音浑厚而柔和,每次回答都是三言两语,却常常令听者陷入沉思。会场上很静,能听见鸟儿在枝头啼叫。史铁生时而点上一支烟,淡蓝的烟雾袅袅上升。说话的时候,他偶尔用又黑又大的左手打着手势。我注意到他的手有些抖,手腕处有几个黑点,估计是打针留下的针孔。

          史铁生每周要做三次血液透析,定时把血抽到体外,在仪器中净化,再输回体内。每次透析要扎针两次,还不能固定部位,我想,他身上早已是针孔累累了吧。说实话,一提到“透析”两个字,我就浑身一麻,继而有一种要虚脱的感觉。

          史铁生听觉极好,有的提问者声音很小或站在远处,周围人都听不清楚,史铁生却听清了,一一回答。他也不缺少幽默,小院里时而响起笑声,像平静海面上泛起点点浪花。看着轮椅上这个谈笑自若的人,谁能说他是“残疾”的?史铁生已经从苦难中升华,达到了智慧的境界。而在智慧面前,人是平等的。我记得史铁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残疾人想走不能走,而有些健康人想飞却不能飞,当人的主观愿望超过客观条件,他就是“残疾”的。残疾人只要承认他的先天局限,以此为起点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样可以达到幸福的境界。

          距史铁生不远处,静静地坐着一个端庄秀丽的女士,她时而看看史铁生,时而低头看脚下如茵的绿草。她的身旁,搁着一根拐杖,她是史铁生的爱人。谈起自己的爱人,史铁生笑得很舒展,然而语气是严肃而真诚的,他说如果没有她,自己不可能活到现在,也根本不可能继续写作。现在,不要说日常生活与护理,就是史铁生看的书,都是爱人给他找,有时候干脆把重点划出来或读给他听。陈平原教授在旁边打趣说,是她决定了史铁生的知识结构。史铁生的创作中,无疑凝聚着这位平凡女子的心血、智慧和深深的爱。

          讲座结束之后,听众围着史铁生让他签名并与他合影,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抬头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脸的天真,像个孩子。照相的时候,他的爱人总是退在一旁。

          人群散去,史铁生启动轮椅的电动装置,在陈平原、曹文轩等人的陪同下缓缓驶向大门。门口有几级台阶,轮椅无法行走。我和几个年轻人快步上前,一起抬轮椅。轮椅很沉。史铁生没有回头,但清晰地说,左边力量小,要再加个人。抬轮椅的那一刻,我更深地意识到残疾意味着什么。

          小心翼翼地把史铁生抬出大门。放稳后,看着端坐着的史铁生,我突然想和他握个手。他明白了我的意思,爽朗地笑了,一只大手直伸过来,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他的手非常有力,令我暗暗吃惊。我又一次想起庄稼汉子那粗糙有力的大手。(空山泠雨大江网-江西日报)

        平常——史铁生的《老屋小记》及其它
                                            何东
            史铁生的《老屋小记》最初是发表在1996年某一期《东海》杂志上,但那本纯文学杂志太冷太偏,当时既没看到也没听他本人说起。后来得知他这篇东西获了“鲁迅文学奖”的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欣喜之余心里又不由生出一分质疑:史铁生近几年得了好几个奖,会不会是评委在评选中,这回又掺进了些许“人道主义赞助”的因素?于是我专门找来收入这篇小说的那本他的新文集《别人》,在一个深夜里,开始冷静而挑剔地阅读。

        相比史铁生以前有些写得非常深奥的小说,《小记》就显得特别平常。并不是认为小说写得深奥就一定不好,但读那种小说有时会感到某种吃力,得专门沉下心来,一边细读一边使劲想啊想。这样的阅读也许很哲理,但我想还是小说是小说,哲学是哲学,就是互相边缘、掺和一把,也别“缘”得“掺”得太深。再说,现在的人干什么都怕累,包括阅读和欣赏,能以最轻松的心情,而得到更多的享受或启示,甚至不劳而获才最好。这样的懒惰用在谋生赚钱上肯定是恶习,但用在阅读上却不能算过分挑剔,因为它只给作家而不是给读者出了难题,看谁真有本事能在创作过程中减少刻意、紧张、压抑,从容地完成表达的平常,而带读者真正进入自由梦想的欣赏境界。
        


        6楼2005-12-05 16:17
        回复
          • 211.81.34.*

            我至今还记得这么件事:有天夜里,我几次起来给牛添草,都发现老黑牛站着,不卧下。别的牛都累得早早地卧下睡了,只有它喘着粗气,站着。我以为它病了。走进牛棚,摸摸它的耳朵,这才发现,在它肚皮底下卧着一只牛不老。小牛犊正睡得香,响着均匀的鼾声。牛棚很窄,各有各的“床位”,如果老黑牛卧下,就会把小牛犊压坏。我把小牛犊赶开(它睡的是“自由床位”),老黑牛“噗通”一声卧倒了。它看着我,我看着它。它一定是感激我了,它不知道谁应该感激它。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

            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真的自个儿攒够了盘缠!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她说,黑肉⒃真的还是比白肉好吃些。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

            “我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

            “在哩!老下了。”

            我想象不出我那头浑身是劲儿的红犍牛老了会是什么样,大概跟老黑牛差不多吧,既专横又慈爱……

            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

            “你爷爷还爱唱吗?”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揽工调》呢?”

            “什么都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关于民歌产生的原因,还是请音乐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吧。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①受苦人,即庄稼人的意思。陕北方言。 
          ②窑里,即家里之意。陕北方言。 
          ③解:陕北方言中读hai。 
          ④熬:累。 
          ⑤活:病。 
          ⑥猴:小。 
          ⑦生:住。 
          ⑧照着:望见。 
          ⑨苦不重:活儿不重。 
          ⑩危险:严重、厉害之意。 
          ⑾大:爹。 
          ⑿才红了:指红军刚到陕北。 
          ⒀做过啦:弄糟了。 
          ⒁牛不老:牛犊。 
          ⒂夜来黑喽:昨天晚上。⒃黑肉:瘦肉或精肉。白肉:肥肉。 
           

            【宇慧编后按:这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83年初,是史铁生的成名之作,也是知青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与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有相似之处,但后者胜在深沉有力,前者则更清新悠远。当然它还显得稚嫩,对于作家史铁生来说,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将在《命若琴弦》、《宿命》等作品中看到这位以写作为生命的作家更进一步的探索。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4楼2005-12-05 16:17
          回复
            • 121.24.152.*
            tttttt


            16楼2006-10-25 21:04
            回复
              • 59.107.127.*
              再顶一下!


              17楼2006-11-01 16:13
              回复
                • 222.89.181.*
                史铁生一直是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喜欢他,是喜欢他那种对生命的态度,是喜欢他那淡淡的却足以震撼你心灵的文字.用心读他的文字,有时鼻子酸酸的,同时,心中也获得了同样的平静,安然.


                18楼2007-02-11 16:21
                回复
                  • 60.0.224.*
                  好好


                  19楼2007-03-26 19:24
                  回复
                    • 60.0.224.*
                    好好


                    20楼2007-03-26 19:25
                    回复
                      • 60.0.224.*
                      TANTONG SHUOHAO


                      21楼2007-03-26 19:26
                      回复
                        llllllllllllll


                        禁言 |22楼2008-03-24 22:01
                        回复
                          • 114.95.22.*
                          一群神经病


                          23楼2009-03-20 17:32
                          回复
                            • 124.224.137.*
                            顶啊!!!!!!!!!


                            24楼2009-04-09 22:57
                            回复
                              • 124.224.137.*
                              顶个头啊,我暴踩,祝你帖子被驴踏哈哈!!~~``


                              25楼2009-04-09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