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自考本科公共课马克思大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直接理论来源。
解析|主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2)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
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解析|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外部的客观世界是人认识的对象,但是没有人的实践,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的。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会有对它的反映。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
解析|(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马克思在揭示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根源时曾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
简述垄断的形成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解析|垄断的形成: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组织形式:20世纪上半期:(1)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卡同)
(2)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流心/辛)
(3)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全托)
(4)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康特)
20世纪后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和垄断资本国经济组织的载体——跨国公司。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解析|(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
解析|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直接理论来源。
解析|主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2)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
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解析|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外部的客观世界是人认识的对象,但是没有人的实践,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的。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会有对它的反映。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
解析|(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马克思在揭示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根源时曾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
简述垄断的形成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解析|垄断的形成: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组织形式:20世纪上半期:(1)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卡同)
(2)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流心/辛)
(3)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全托)
(4)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康特)
20世纪后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和垄断资本国经济组织的载体——跨国公司。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解析|(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
解析|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