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擅取”即为擅自取得,这个词组中性偏贬义,《魏略》载魏三公奏曰“希讬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正是魏国方面指责孙权在没有获得曹丕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占领了襄阳。
由此可见,《吕蒙传》中对于关羽“擅取湘关米”这类措辞其实还算较为客气或者说客观的,至少并没有刻意夸大关羽的行径,比如说关羽“略取”、“夺取”湘关米。同时还能说明关羽并不存在抢夺和动武的军事行动,他大概还是因为没有提前告知孙权,或者并未得到孙权的批准就擅自通过某些手段取得了在湘关通航的长沙、桂阳或吴地商人的粮米。所以关羽“擅取湘关米”终究只能暂时理解为侵害了孙权方的利益,可以称之为有挑衅的客观事实,但是主观意愿来说还是为了解决南郡和前线的军粮问题,并非出自恶意。
除去这些人为因素外,还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后汉书五行志》:(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
《宋书五行志》:顺帝升明元年七月,雍州大水,甚于关羽樊城时。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大水是场破坏力极大地自然灾害,整个周边地区都陷入一片汪洋,包括曹仁镇守的樊城情况也是“外内断绝,粮食欲尽”(《三国志曹仁传》),可想而知这就是农田、粮仓全部被淹没的结果,不管曹仁也好还是关羽也好谁都不可能在当地找到粮食补给的。
而这一切,孙权都是看在眼里的。
由此可见,《吕蒙传》中对于关羽“擅取湘关米”这类措辞其实还算较为客气或者说客观的,至少并没有刻意夸大关羽的行径,比如说关羽“略取”、“夺取”湘关米。同时还能说明关羽并不存在抢夺和动武的军事行动,他大概还是因为没有提前告知孙权,或者并未得到孙权的批准就擅自通过某些手段取得了在湘关通航的长沙、桂阳或吴地商人的粮米。所以关羽“擅取湘关米”终究只能暂时理解为侵害了孙权方的利益,可以称之为有挑衅的客观事实,但是主观意愿来说还是为了解决南郡和前线的军粮问题,并非出自恶意。
除去这些人为因素外,还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后汉书五行志》:(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
《宋书五行志》:顺帝升明元年七月,雍州大水,甚于关羽樊城时。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大水是场破坏力极大地自然灾害,整个周边地区都陷入一片汪洋,包括曹仁镇守的樊城情况也是“外内断绝,粮食欲尽”(《三国志曹仁传》),可想而知这就是农田、粮仓全部被淹没的结果,不管曹仁也好还是关羽也好谁都不可能在当地找到粮食补给的。
而这一切,孙权都是看在眼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