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家戏”
程泰民
记忆中,村里的“家戏”在前几十年是很像一回事的。
这是五老峰下一个古朴又有文化底蕴的村子。
那时的村子,就像一座小城池,村墙虽是土夯的,但高大结实。东南西北四面,都箍有拱形大门。坚固的防范设施,增加了村子的安全性。村墙之内,有两条十字交叉的狭窄土路把村子划成四块,通/过四座大门与外界连接。村北头,是一片茂/密碧绿的芦苇园,与村南头古色古香的戏台遥相呼应,成为村/民眼中最美的风景。
一辈辈庄稼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那个时候,村/民们不仅渴望温饱等方面的物质生活,而且需要排遣空虚寂寞的精神生活。由于偏远和封闭,专/业剧团很少来我们村子演出。因而,村/民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看“家戏”,看本村的民间艺术家自己演的戏。
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以人为本。追溯村里的上两代人,爱好文艺的真是群星灿烂。数十年来,闹“家戏”演职人员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依旧闪现在村/民们的记忆中。
先说演员。小生,首推增提,面子、个头都好。他曾拜师于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阎逢春,由于其他原因中途跑了回来,之后就在村里闹家戏当演员。虽说如此,但他的名声像镀了层金,人们看他一副羡慕的眼光,都说:人家可是见过正经师傅的。
男扮女装的反串旦角演员,有安德、常娃,老旦有守臣,尤其是演小旦兼青衣的灵芝、扭蔓、社香、淑/英,不但模样一个比一个俊,而且演技好,被誉为四大台柱子;大花脸叫双全;丑角演员俗称三花脸的叫泰和,是我本家的哥/哥。还有个特殊的丑角叫当娃,为村/民留下了常谝常新的话题,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有了这些主要演员,再加上“蹭柱角皮的”(即跑龙套的配角演员),一个闹家戏的村级剧团就红红火火地成/立起来了。
再说职员。职员主要指乐队。这方面的人才比演员要多:拴娃胡胡雨亭板,梨娃吹笛不捏眼,安安梆子打在点,把演员伺候得没弹嫌。这几句顺口溜,把乐队的“四大硬件”——板鼓、板胡、梆子、笛子都表扬了。再加上辅助乐器,拉二胡不缺人,三弦有人/弹;唢呐呢,拉板胡/的师傅就捎带上了。那时,虽然没有扬琴和电子琴,但那些文武场面乐器一起敲打吹奏起来,场面也是相当热闹火爆的。
好听不好听,要看谁来听。民间俗语——蒲剧家伙真“家伙”!这里连用了两个“家伙”,头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意为乐器声音很响很大,如果没有字幕,即使当地人也听不清唱的是啥。但是,村里人现场听着乐队演奏,都说好听、爱听。
那时没有电,演戏点的是气灯。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没见过,也难以想象。其实,气灯的光芒也是非常明亮的。缺陷是吊的位置固定在台前的两边上空,不能变换角度及时服/务演员,更谈不上灯光设计。那时的布景也和现在不能比,得由美术师先画在布上,再钉到木架子上,体积大,搬动难,不像现在的“投影布景”,用机械设备放映到底幕上就妥了。村里的家戏,多数是没有布景的。
那时候都演些什么戏呢?村里人用两句话来概括:不是奸贼害忠良,便是相公招姑娘。此说,一般来讲还是中肯而精辟的。像眉户戏《屠/夫状元》,则是二者合一的产物。有一出折子戏叫《杀狗》,是以反面教材宣/传孝道的,村里人耳熟能详,都爱看,爱谝。村里家戏要演这出戏,曹庄的扮演者是增提,灵芝演焦氏,守臣反串演曹母。这里有一个角色大家不可忽视,就是曹庄要杀的那只狗。
——这就要说到上文点到的那个叫当娃的特殊丑角了。
话说某年正月十五那天,村中心十字路口的墙上贴出了海报,向村/民预告当晚演出蒲剧《杀狗》等折子戏。丑角演员当娃半后晌就催着他/妈快做饭,说是吃了就得走,晚上还有他的角儿呢!他/妈是个利洒人,见儿子煞有介事那么迫切,就立马生火做饭赶紧让吃了。
晚上刹了戏,他/妈回到家里还沉浸在剧情中,生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家里出了焦氏怎么办?毫无睡意的等儿子回来。当娃一进屋,他/妈就问:“你说有你的角儿,我咋没见?”当娃说:“你没见?”他/妈答:“没见。”当娃一脸神气的说:“哎呀,妈!那个演狗的就是我呀!”他/妈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只是摇头叹气。当娃演戏很认真,对他/妈/的态度不以为然,对艺术的崇拜之心一天比一天热。每次家戏上演《杀狗》,演狗非他莫属。后来,好像在什么戏里还顶过驴呢!再后来,母/子二人的对话不知怎么给传了出去,为当娃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有时候,当娃自己还有/意的问别人:“昨晚看戏没见我?”被问的人故意瞪眼摇头,说:“没见呀!”于是,他就很失望,照样向那人解释一番,那人就故作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状,一改奚落之态,肃然地说:“这一角总得有人演啊!”
我们村的家戏,笑话远不止这些。有上台忘词的,眼睛老往边幕后看,等人给递词;有的在后/台唱得美美的,但一出场就发晕,竟忘了走步,打板师傅急得催他:“你往前走哩么!”他才如梦方醒;有的出场还没开口,却又操心伴奏,连声向乐队师傅招呼:“家伙,家伙跟上!”打板师傅气得说:“这是你操心的事么?”引得台下一阵笑声……
家戏的洋相不一而足。但,那年月确给村/民带来了欢乐。记得解/放初期,村里的家戏眉户《梁秋燕》唱得很红,剧情提倡婚姻自主,唱腔委婉优美,大家都喜闻乐见。其次,增提和社香、淑/英同台演出的《刘三做饭》,说男人主内不行,离了老婆不会做饭,洋相百出,以诙谐的剧情提高妇女地位。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十二把镰刀》,至今我仍记得戏台上的道具——风箱和炉子。到了70年代初期,村里的家戏还移植演出过“样板戏”《红灯记》,一点都不逊色专/业剧团。
排戏的场所,是村/民们消遣的好去处。演家戏的日子,满村都洋溢着喜气。一遍遍的前奏锣鼓敲打着,人们扶老携幼搬凳子结伴走向戏园子。开戏前,台下满是嘈杂声,卖麻糖、烧饼、油糕、炒粉、醪糟以及卖小孩玩具的,支摊子抓商机,生意格外的好。有的好像就不是为看戏,而是专门去看热闹的。夜幕下,台上的气灯照得亮堂,演员卖力演唱,悠扬的乐声传得很远。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就是家戏团的后勤人员每逢正月十五,就会挨家挨户地去收元宵,给闹家戏的演员吃,也算是一份报酬。每每他们上/门,村里人都会笑脸相迎很是慷慨。
岁月如梭,时过境迁,改/革开放让村里人经济上都翻了身。曾经的家戏带给人们的欢乐,早已被多元的文化娱乐所代替。但家戏的时代,永远是存留在村里人心中的一份记忆和怀念。
程泰民
记忆中,村里的“家戏”在前几十年是很像一回事的。
这是五老峰下一个古朴又有文化底蕴的村子。
那时的村子,就像一座小城池,村墙虽是土夯的,但高大结实。东南西北四面,都箍有拱形大门。坚固的防范设施,增加了村子的安全性。村墙之内,有两条十字交叉的狭窄土路把村子划成四块,通/过四座大门与外界连接。村北头,是一片茂/密碧绿的芦苇园,与村南头古色古香的戏台遥相呼应,成为村/民眼中最美的风景。
一辈辈庄稼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那个时候,村/民们不仅渴望温饱等方面的物质生活,而且需要排遣空虚寂寞的精神生活。由于偏远和封闭,专/业剧团很少来我们村子演出。因而,村/民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看“家戏”,看本村的民间艺术家自己演的戏。
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以人为本。追溯村里的上两代人,爱好文艺的真是群星灿烂。数十年来,闹“家戏”演职人员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依旧闪现在村/民们的记忆中。
先说演员。小生,首推增提,面子、个头都好。他曾拜师于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阎逢春,由于其他原因中途跑了回来,之后就在村里闹家戏当演员。虽说如此,但他的名声像镀了层金,人们看他一副羡慕的眼光,都说:人家可是见过正经师傅的。
男扮女装的反串旦角演员,有安德、常娃,老旦有守臣,尤其是演小旦兼青衣的灵芝、扭蔓、社香、淑/英,不但模样一个比一个俊,而且演技好,被誉为四大台柱子;大花脸叫双全;丑角演员俗称三花脸的叫泰和,是我本家的哥/哥。还有个特殊的丑角叫当娃,为村/民留下了常谝常新的话题,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有了这些主要演员,再加上“蹭柱角皮的”(即跑龙套的配角演员),一个闹家戏的村级剧团就红红火火地成/立起来了。
再说职员。职员主要指乐队。这方面的人才比演员要多:拴娃胡胡雨亭板,梨娃吹笛不捏眼,安安梆子打在点,把演员伺候得没弹嫌。这几句顺口溜,把乐队的“四大硬件”——板鼓、板胡、梆子、笛子都表扬了。再加上辅助乐器,拉二胡不缺人,三弦有人/弹;唢呐呢,拉板胡/的师傅就捎带上了。那时,虽然没有扬琴和电子琴,但那些文武场面乐器一起敲打吹奏起来,场面也是相当热闹火爆的。
好听不好听,要看谁来听。民间俗语——蒲剧家伙真“家伙”!这里连用了两个“家伙”,头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意为乐器声音很响很大,如果没有字幕,即使当地人也听不清唱的是啥。但是,村里人现场听着乐队演奏,都说好听、爱听。
那时没有电,演戏点的是气灯。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没见过,也难以想象。其实,气灯的光芒也是非常明亮的。缺陷是吊的位置固定在台前的两边上空,不能变换角度及时服/务演员,更谈不上灯光设计。那时的布景也和现在不能比,得由美术师先画在布上,再钉到木架子上,体积大,搬动难,不像现在的“投影布景”,用机械设备放映到底幕上就妥了。村里的家戏,多数是没有布景的。
那时候都演些什么戏呢?村里人用两句话来概括:不是奸贼害忠良,便是相公招姑娘。此说,一般来讲还是中肯而精辟的。像眉户戏《屠/夫状元》,则是二者合一的产物。有一出折子戏叫《杀狗》,是以反面教材宣/传孝道的,村里人耳熟能详,都爱看,爱谝。村里家戏要演这出戏,曹庄的扮演者是增提,灵芝演焦氏,守臣反串演曹母。这里有一个角色大家不可忽视,就是曹庄要杀的那只狗。
——这就要说到上文点到的那个叫当娃的特殊丑角了。
话说某年正月十五那天,村中心十字路口的墙上贴出了海报,向村/民预告当晚演出蒲剧《杀狗》等折子戏。丑角演员当娃半后晌就催着他/妈快做饭,说是吃了就得走,晚上还有他的角儿呢!他/妈是个利洒人,见儿子煞有介事那么迫切,就立马生火做饭赶紧让吃了。
晚上刹了戏,他/妈回到家里还沉浸在剧情中,生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家里出了焦氏怎么办?毫无睡意的等儿子回来。当娃一进屋,他/妈就问:“你说有你的角儿,我咋没见?”当娃说:“你没见?”他/妈答:“没见。”当娃一脸神气的说:“哎呀,妈!那个演狗的就是我呀!”他/妈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只是摇头叹气。当娃演戏很认真,对他/妈/的态度不以为然,对艺术的崇拜之心一天比一天热。每次家戏上演《杀狗》,演狗非他莫属。后来,好像在什么戏里还顶过驴呢!再后来,母/子二人的对话不知怎么给传了出去,为当娃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有时候,当娃自己还有/意的问别人:“昨晚看戏没见我?”被问的人故意瞪眼摇头,说:“没见呀!”于是,他就很失望,照样向那人解释一番,那人就故作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状,一改奚落之态,肃然地说:“这一角总得有人演啊!”
我们村的家戏,笑话远不止这些。有上台忘词的,眼睛老往边幕后看,等人给递词;有的在后/台唱得美美的,但一出场就发晕,竟忘了走步,打板师傅急得催他:“你往前走哩么!”他才如梦方醒;有的出场还没开口,却又操心伴奏,连声向乐队师傅招呼:“家伙,家伙跟上!”打板师傅气得说:“这是你操心的事么?”引得台下一阵笑声……
家戏的洋相不一而足。但,那年月确给村/民带来了欢乐。记得解/放初期,村里的家戏眉户《梁秋燕》唱得很红,剧情提倡婚姻自主,唱腔委婉优美,大家都喜闻乐见。其次,增提和社香、淑/英同台演出的《刘三做饭》,说男人主内不行,离了老婆不会做饭,洋相百出,以诙谐的剧情提高妇女地位。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十二把镰刀》,至今我仍记得戏台上的道具——风箱和炉子。到了70年代初期,村里的家戏还移植演出过“样板戏”《红灯记》,一点都不逊色专/业剧团。
排戏的场所,是村/民们消遣的好去处。演家戏的日子,满村都洋溢着喜气。一遍遍的前奏锣鼓敲打着,人们扶老携幼搬凳子结伴走向戏园子。开戏前,台下满是嘈杂声,卖麻糖、烧饼、油糕、炒粉、醪糟以及卖小孩玩具的,支摊子抓商机,生意格外的好。有的好像就不是为看戏,而是专门去看热闹的。夜幕下,台上的气灯照得亮堂,演员卖力演唱,悠扬的乐声传得很远。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就是家戏团的后勤人员每逢正月十五,就会挨家挨户地去收元宵,给闹家戏的演员吃,也算是一份报酬。每每他们上/门,村里人都会笑脸相迎很是慷慨。
岁月如梭,时过境迁,改/革开放让村里人经济上都翻了身。曾经的家戏带给人们的欢乐,早已被多元的文化娱乐所代替。但家戏的时代,永远是存留在村里人心中的一份记忆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