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巘倚翠,远岫浮碧烟,寒潭青山,浮光肆游,荡涟漪翩跹。复行深处,见素匾竹檐,纤尘不染。羲和高端,时清风拂来,揽暗香阵阵。庭院之中,见一青衫女子,怀抱瑶琴缓步前行。女子虽年岁颇长,可岁月匆匆仿佛格外疼惜着人,不曾留下丝毫痕迹,尤是一对杏眸,如清水般明净柔和。
青衫女子正是程英。
桃花树下,落英缤纷。程英将怀中瑶琴横置,放于玉台之上。纤指轻拨,闻得清音悠扬,如鸣佩环。她抬眸而望,觅得一抹俏白身影入眸,白皙的手轻挥,且见人温和笑笑,轻唤道:“阿逍,你到师父这儿来。”
白衣少年听得呼唤,身形微顿了下,忙放下手中纸笔,回首凝望。只见他青稚未消的容颜俊美异常,那寒眸若玉,朱唇薄抿,直道说不出的清冷绝尘。时眉眼轻佻,仿如墨玉,姿容昳丽之甚,纵天人得见,亦恐一念堕尘。
少年名唤杨逍,是程英唯一的弟子。
杨逍点点头,衣袂轻扬,便行步至桃花树下,与人并肩而坐。稍时,程英满眸慈爱地看着他,更抬手抚过那如墨青丝。“阿逍,你很聪明。无论是武艺还是琴棋书画,几乎一点即通……”她说着,眉眼间皆是止不住地赞叹与欣慰,随似想起了什么般,将人揽至身侧,又续言:“这些年过去,现下师父能教给你的,已经很少了,只是有一点……”
程英言辞稍顿,未将话道毕,反覆手压弦,拨指成音。初若浮云柳絮,婉扬轻逸,待半阙曲过,渐蕴情融之。闻之委婉连绵,又似悲切痴缠,万千情思,皆作声声涟漪。一曲罢,徒余妙音绕梁。她驻指于弦,弯眸笑视身旁,正云淡风轻的他,说道:“方才一曲,阿逍能记下多少便弹多少,不必勉强回忆。不过……一会儿要告诉我,你对此曲作何感悟。”
“弟子献丑了。”杨逍极恭敬地向人颔首示意,遂阖眸而思。不过须臾,他俊美的面容间已浮得自若神色,像是颇有把握。他挽过衣袖,即勾指挑弦,任修长白皙的指流连琴间。时仙乐阵阵,一扬一顿,杨逍皆收放得当,全然不似初回闻奏。
只是细辨之下,二者音律虽无二差别,而个中情韵,却相距之甚。
“上阙利落,如登高临远,尽收水天一色;下阙缠绵,曲者平生胸臆,皆付山水之间。弟子拙见……应诉不得志?”杨逍悬腕收掌,思虑半晌,方缓缓而语。然此时,程英却笑了笑,似一早便料到会如此般,颇无奈道:“不愧是你,仅听一遍就能复奏至此。但……你我同奏一曲,音律无差,可阿逍只通曲中律,却未会情。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倘若一直这般冷眼待物,终归不是什么好事……”
所谓“少不更事”。杨逍听她如此道,虽觉单字不难理解,可汇作一句,便晦涩难懂。他垂首不语,纵思虑良久,仍难参个中深意。故杨逍摇摇头,向人问道:“师父,我不懂……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程英轻叹了声,拍了拍他算不得可靠的肩膀,颇无奈道:“傻徒儿,怎会是你的错?也难怪,你不曾涉世,想来不懂……也理所当然,罢了。”她一改语气,转将那瑶琴拉近了些,续温柔道:“我三日前教阿逍化气融弦的功法,还记得多少?再运一遍,给师父看一下。”言罢,她温润的神色中倏添忧愁。一瞬恍惚,那潜藏固封的过往涌上心头,却道苦涩。
他袖手拂弦,挥遒之际,只见数道苍流自弦迸发,凝气成锋。望着那道道寒锋,程英不觉凝眸怔神,看着小徒儿与故人“甚为相似”的容貌,心道:“不知是什么样的姑娘,才能令你甘堕凡尘,知痛知伤……”她苦笑了番,随担忧起人,那注定要一路坎坷的情缘。
“阿逍真聪明……那,师父再教你些别的好不好?”
时逝匆匆,少年便这般与女子相依为命,一晃数载。
然世事多变,自入秋以来,程英的体况便愈渐衰弱。原是以为时节多变,偶感风寒罢了,怎料这一病即是数月。一如往昔,杨逍早时出了门,下山为师父去取治咳疾的药,待归来之际,却发现庭院内洒扫的丫鬟仆人们都不见了踪影,甚是寂静,仿佛连落花微声,都可细细察闻。
杨逍看着颇为凄冷的庭院,眉头一皱,忙放下了手中的药材,动身搜寻各处。后厨、厢房、杂物间……他几乎寻遍了小筑的每一处,终是在师父的书房前见到了那些洒扫仆人。抬眼望去,只见众人神色慌张,皆蹲伏在书架旁,一本一本的翻看着架上的书籍。而最是显眼的,莫过于角落处,近乎被散落书籍淹没的程英,正发了疯般在寻着什么。
“师父!您身体不好,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我先扶您回去休息可好?”话音未落,杨逍作势便要扶人起身,怎知却被人一把挣脱。随后,不论他如何劝阻,她皆不闻不问,仍执拗地翻书腾柜,一本又一本。
一声轻响,书籍自程英的掌中悄然跌落。她先是怔了番,盯着那空落落的书架无言良久,俶而回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般,无尽的失落与怅然,和着一抹忧愁,浮现在她本就憔悴十分的面容上。不过须臾,两行清泪自人眼角滑落,她咬着唇,垂首抽泣道:“阿逍,我找不到它了,找不到了……”
那一刻,她清澈如水的眼眸倏失了光辉,再不似从前明亮。
在杨逍的记忆中,师父向来端庄温婉,若仙子那般清秀出尘。他只知师父是天底下最秀雅脱俗的人,却不曾见过她如此失魂落魄的模样。见师父这般,他眸间瞬闪过一丝惊愕,顿屈身半跪,驻人身旁轻道:“您切莫动气,身体要紧。您可以告诉我是什么东西不见了吗?翻遍天下,我也一定帮您找回来。”
“是《潇湘水云》的箫谱……我明明将它放在这里的,现下却怎也寻不见了。”程英失神间,杨逍忙扶人坐于旁,斟了杯茶奉过,随之极是恭敬地立之身侧。他思虑稍许,刚想开口宽慰,却先被扯住了衣袖。只见她眼角噙泪,失落道:“箫谱的内页中,夹着一张故人的画像。对我来说,它甚至比我的性命还要珍贵……阿逍,我知道我此生都再见不到他了,连这最后一点的念想,都要留不住了吗……”
所谓故人,想来应是师父数载岁月间,一直痴痴牵挂着的那个人。
彼时年少,梧桐红蓼,丹枫锁庭院清秋。程英总是将年幼的杨逍抱在怀中,共坐庭前青阶,以玉箫奏上一曲淇奥,哄他入眠,那时他便常听师父念起“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这一句诗词。后他问起,方知师父倾尽韶华,是为了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相思暗许,怎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时至今日,杨逍念及这些往事,仍是无法理解师父待那人的情意与执着,他虽未感同身受,却也不忍看她伤心欲绝。故他点了点头,回握住她紧扯衣袖的手,认真道:“不会的,您和他的记忆一定都留得住的,就算拼上这条命,徒儿也一定会帮您将那箫谱寻回来。只是您要答应我,在我离开去寻箫谱的这段日子,您要保重身体,按时服药,再不可如今日这般动气了,好么?”
话音未落,只听得一声轻咳,殷红狰狞的血渍瞬染过他白若无瑕的衣袖,宛若朵朵红莲,分外刺眼。不待杨逍动作,程英已然昏厥,径直倒在了他怀中。
青衫女子正是程英。
桃花树下,落英缤纷。程英将怀中瑶琴横置,放于玉台之上。纤指轻拨,闻得清音悠扬,如鸣佩环。她抬眸而望,觅得一抹俏白身影入眸,白皙的手轻挥,且见人温和笑笑,轻唤道:“阿逍,你到师父这儿来。”
白衣少年听得呼唤,身形微顿了下,忙放下手中纸笔,回首凝望。只见他青稚未消的容颜俊美异常,那寒眸若玉,朱唇薄抿,直道说不出的清冷绝尘。时眉眼轻佻,仿如墨玉,姿容昳丽之甚,纵天人得见,亦恐一念堕尘。
少年名唤杨逍,是程英唯一的弟子。
杨逍点点头,衣袂轻扬,便行步至桃花树下,与人并肩而坐。稍时,程英满眸慈爱地看着他,更抬手抚过那如墨青丝。“阿逍,你很聪明。无论是武艺还是琴棋书画,几乎一点即通……”她说着,眉眼间皆是止不住地赞叹与欣慰,随似想起了什么般,将人揽至身侧,又续言:“这些年过去,现下师父能教给你的,已经很少了,只是有一点……”
程英言辞稍顿,未将话道毕,反覆手压弦,拨指成音。初若浮云柳絮,婉扬轻逸,待半阙曲过,渐蕴情融之。闻之委婉连绵,又似悲切痴缠,万千情思,皆作声声涟漪。一曲罢,徒余妙音绕梁。她驻指于弦,弯眸笑视身旁,正云淡风轻的他,说道:“方才一曲,阿逍能记下多少便弹多少,不必勉强回忆。不过……一会儿要告诉我,你对此曲作何感悟。”
“弟子献丑了。”杨逍极恭敬地向人颔首示意,遂阖眸而思。不过须臾,他俊美的面容间已浮得自若神色,像是颇有把握。他挽过衣袖,即勾指挑弦,任修长白皙的指流连琴间。时仙乐阵阵,一扬一顿,杨逍皆收放得当,全然不似初回闻奏。
只是细辨之下,二者音律虽无二差别,而个中情韵,却相距之甚。
“上阙利落,如登高临远,尽收水天一色;下阙缠绵,曲者平生胸臆,皆付山水之间。弟子拙见……应诉不得志?”杨逍悬腕收掌,思虑半晌,方缓缓而语。然此时,程英却笑了笑,似一早便料到会如此般,颇无奈道:“不愧是你,仅听一遍就能复奏至此。但……你我同奏一曲,音律无差,可阿逍只通曲中律,却未会情。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倘若一直这般冷眼待物,终归不是什么好事……”
所谓“少不更事”。杨逍听她如此道,虽觉单字不难理解,可汇作一句,便晦涩难懂。他垂首不语,纵思虑良久,仍难参个中深意。故杨逍摇摇头,向人问道:“师父,我不懂……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程英轻叹了声,拍了拍他算不得可靠的肩膀,颇无奈道:“傻徒儿,怎会是你的错?也难怪,你不曾涉世,想来不懂……也理所当然,罢了。”她一改语气,转将那瑶琴拉近了些,续温柔道:“我三日前教阿逍化气融弦的功法,还记得多少?再运一遍,给师父看一下。”言罢,她温润的神色中倏添忧愁。一瞬恍惚,那潜藏固封的过往涌上心头,却道苦涩。
他袖手拂弦,挥遒之际,只见数道苍流自弦迸发,凝气成锋。望着那道道寒锋,程英不觉凝眸怔神,看着小徒儿与故人“甚为相似”的容貌,心道:“不知是什么样的姑娘,才能令你甘堕凡尘,知痛知伤……”她苦笑了番,随担忧起人,那注定要一路坎坷的情缘。
“阿逍真聪明……那,师父再教你些别的好不好?”
时逝匆匆,少年便这般与女子相依为命,一晃数载。
然世事多变,自入秋以来,程英的体况便愈渐衰弱。原是以为时节多变,偶感风寒罢了,怎料这一病即是数月。一如往昔,杨逍早时出了门,下山为师父去取治咳疾的药,待归来之际,却发现庭院内洒扫的丫鬟仆人们都不见了踪影,甚是寂静,仿佛连落花微声,都可细细察闻。
杨逍看着颇为凄冷的庭院,眉头一皱,忙放下了手中的药材,动身搜寻各处。后厨、厢房、杂物间……他几乎寻遍了小筑的每一处,终是在师父的书房前见到了那些洒扫仆人。抬眼望去,只见众人神色慌张,皆蹲伏在书架旁,一本一本的翻看着架上的书籍。而最是显眼的,莫过于角落处,近乎被散落书籍淹没的程英,正发了疯般在寻着什么。
“师父!您身体不好,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我先扶您回去休息可好?”话音未落,杨逍作势便要扶人起身,怎知却被人一把挣脱。随后,不论他如何劝阻,她皆不闻不问,仍执拗地翻书腾柜,一本又一本。
一声轻响,书籍自程英的掌中悄然跌落。她先是怔了番,盯着那空落落的书架无言良久,俶而回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般,无尽的失落与怅然,和着一抹忧愁,浮现在她本就憔悴十分的面容上。不过须臾,两行清泪自人眼角滑落,她咬着唇,垂首抽泣道:“阿逍,我找不到它了,找不到了……”
那一刻,她清澈如水的眼眸倏失了光辉,再不似从前明亮。
在杨逍的记忆中,师父向来端庄温婉,若仙子那般清秀出尘。他只知师父是天底下最秀雅脱俗的人,却不曾见过她如此失魂落魄的模样。见师父这般,他眸间瞬闪过一丝惊愕,顿屈身半跪,驻人身旁轻道:“您切莫动气,身体要紧。您可以告诉我是什么东西不见了吗?翻遍天下,我也一定帮您找回来。”
“是《潇湘水云》的箫谱……我明明将它放在这里的,现下却怎也寻不见了。”程英失神间,杨逍忙扶人坐于旁,斟了杯茶奉过,随之极是恭敬地立之身侧。他思虑稍许,刚想开口宽慰,却先被扯住了衣袖。只见她眼角噙泪,失落道:“箫谱的内页中,夹着一张故人的画像。对我来说,它甚至比我的性命还要珍贵……阿逍,我知道我此生都再见不到他了,连这最后一点的念想,都要留不住了吗……”
所谓故人,想来应是师父数载岁月间,一直痴痴牵挂着的那个人。
彼时年少,梧桐红蓼,丹枫锁庭院清秋。程英总是将年幼的杨逍抱在怀中,共坐庭前青阶,以玉箫奏上一曲淇奥,哄他入眠,那时他便常听师父念起“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这一句诗词。后他问起,方知师父倾尽韶华,是为了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相思暗许,怎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时至今日,杨逍念及这些往事,仍是无法理解师父待那人的情意与执着,他虽未感同身受,却也不忍看她伤心欲绝。故他点了点头,回握住她紧扯衣袖的手,认真道:“不会的,您和他的记忆一定都留得住的,就算拼上这条命,徒儿也一定会帮您将那箫谱寻回来。只是您要答应我,在我离开去寻箫谱的这段日子,您要保重身体,按时服药,再不可如今日这般动气了,好么?”
话音未落,只听得一声轻咳,殷红狰狞的血渍瞬染过他白若无瑕的衣袖,宛若朵朵红莲,分外刺眼。不待杨逍动作,程英已然昏厥,径直倒在了他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