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辉m吧 关注:152贴子:12,441
  • 5回复贴,共1

【评论】书法论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然则,“方”之笔法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方笔的“秘诀”正是打破“中锋”写篆法,而创出运用“侧锋”的美妙结果。此理若明,书法“坐进千里”(张怀瓘语)。此理不明,就必须会死守一个“中锋”法,写出满纸的“圆乎乎”“肉酣酣”的“篆笔楷书(包括行书)”来。时下这种字很盛行,全无“明利媚好”之美。令人看了“闷气”得难受。此种用笔由颜体为始。到清代,如何绍基,是典型的“中锋”大家,专写“圆笔”行草,通篇的字都在那儿“转圈圈”。
---周汝昌《永字八法》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0-14 10:27回复
    传统上,塾师的教程是先写“颜”,以求格;再写“柳”,以壮筋骨;再写“欧”,以立规范;最后再写一写“赵”,以增流美。写出的字,可有“欧”里“赵”面的工整流美。这就是“馆阁”的一套临池教学过程。---欧阳中石谈书法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0-17 08:11
    回复
      为了达到“馆阁”的要求,就有所谓“颜、柳、欧、赵”的一个书法教学过程:以颜为基础,先学占格布白;学颜易无骨力,故以柳增强笔力;学柳易失严整,再以欧给予规范;学欧易坐板滞,再以赵加以灵动。结果,善于学习的自有所得,不善学习的则尽失神韵。即使小楷也再没有明人的婉约圆润了---欧阳中石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0-18 06:26
      回复
        引用一段话:“由于报社经常要参加一些全国性书法比赛、展览、夏令营方面的书法活动,因而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书法老师和他们的学生,由于老师书法水平的差别,所带出来的学生的巨大反差在那时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很多书法老师是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在误导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传授错误的书写方法和思想,有的会让学生一辈子受害,使学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重复错误。”
        再引用一段话:“从小就向儿童灌输这些良规古训,印象太深了,所以提笔在手,就“怕”那个锋显鼻显眼,或“不行正路”。于是,讲“藏”它,讲“正”它。一落笔,先要把笔尖回向“画”,在起笔处挽一个圆乎乎的肉,不但如此,连撇、捺也不敢太“放肆”,而总是“羞羞惭惭”地将那锋尖“含”住…这,据说就叫“藏锋”。”
        再引用一段话:“昨天有一个人来问我,说这个书上教人写字,画许多箭头,这一笔画画许多箭头,打后边绕到前边绕一个圆球,再往后写,你说是不是应该这样?我就拿过古代墨迹的照片给他看,我说你看他揉的球在哪儿呢?“没有揉的球,那为什么画出那样揉球的形状呢 ?”我说: “谁让你相信揉球的办法呢 ?”这样子,就可见真正的拿笔写出来的圆的墨迹,不是后人给你画出那许多箭头,绕了八个弯,再拉出去那种所谓的藏锋。藏锋者是那个锋不能露出很尖很尖的东西,有很长一个虚尖,那个不行。”
        再引用一段话:“小时侯听老师把手传授用笔时说:藏锋的目的在于使笔锋不落在笔画之外;如果不用跪毫只知逆入,等于用笔画了个圈子,并不能把锋藏于笔内,勉强画了进来,也是拧了个圈子,锋颖已乱,至不得法。殊不知所谓藏锋便要跪毫。所谓“跪毫”就是笔毫如下跪一样,弯叠了下来,使左上边形成一个弧形蓬头,至③把毫理顺,以便中锋行笔写下去。一般说,圆笔画一定要中锋行笔,请看图1,但为了保持圆笔,至⑤处,必须着意于上侧,其实这就是上侧锋。回锋当然也很难说锋行画中。所以说,如果以为笔笔处处都必是中锋行笔,那是不可能的。”


        IP属地:北京5楼2020-10-20 10:40
        回复
          《法书要录》所载传授笔法人名云:“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锺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虞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束之,束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张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1-14 23:47
          回复
            摄影是一个艺术门类,艺术自有其内在规律。
            在楼主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和书法这个艺术门类的某些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经常看到有人练字时说自己碰到了瓶颈,总也写不好,越写越难看,写不下去了,等等,在书法领域,每个人的瓶颈都不一样,瓶子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是碰到瓶颈这个事件,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不同的瓶颈解决方案也自不同,多数解决方案是继续临帖,要精临,认真反复体会古人笔法,笔法,你懂得,那是玄学,很难体会的。
            曾国藩所谓“临帖宜徐,摹帖宜疾。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如果精临一家这件事做好了,自然还会有其它瓶颈在后面等着,自然也还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遍临名帖,认真反复体会古人笔法。如果这一关也难不倒你,那就研习古今书家书论,认真反复体会古人笔法,嗯,反正绕来绕去,就是笔法。
            赵孟頫所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在中国发展了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玄学评价系统。也不仅仅是笔法,还有字法、墨法、章法等等。
            相比而言,摄影在这方面就显得差一些,毕竟发展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较多,不停地有新思想加入,但是从图片的基本构成,也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我印象就有人建议翻开纽摄,一张照片一张照片地临摹过去,这一点上就和书法的临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在教育方面,摄影有极大的欠缺,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摄影是不需要学习的,只要买了全画幅加大三元,就可以拍大片了。
            而在书法领域,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你买全了,如果不认真临帖,照样写不出好字,在书法领域,特别强调教育,没人说自己在搞书法,都说自己在练字,在习字,在临帖,基本功被特别地强调,学书者轻易不敢谈创作,顶多是临创结合,每笔都要有出处,都要有取法。在书法领域,临帖也是可以传世的,比如现存的兰亭序都是唐代临摹作品,赵孟頫、王铎也都有大量临帖作品传世。
            但是在摄影领域,说模仿别人的作品则往往被鄙夷,创新被特别特别地强调,而摄影的基本功,比如用光、比如构图、比如瞬间,则往往缺乏应有的重视,以至于现在很多作品都以奇取胜,要的是第一印象中的视觉冲击力,而非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耐看。
            说老实话,我在摄影方面的投入,主要是器材的投入,这个钱很多,我都不敢仔细算。但是在摄影书籍方面的投入,粗略算算不超过两千块钱。但是在书法方面,器材方面的投入可能也就在不到五千元,还是很多年累计下来的,但是在书法字帖书论等等上面的投入,肯定是在万元以上,我都不敢仔细算。


            IP属地:北京7楼2021-08-03 1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