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讲话吧 关注:131贴子:433
  • 3回复贴,共1

人类最高层次的辨论——老子与孔子辨论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解老”不进入历史事件和理性语言环境,等于没跨入“解老”门槛。这方面,《庄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认史的古代线索。庄子,名庄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文化家。生活于公元前369--286 年战国年间,上距老子和孔子年代仅仅 200年。到现在为止,由他记述的老子与孔子思想关系的文章,仍然是中国史料中年代最早、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同代学者没有异议。据我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一书考证:老子本名老阳子,学称子阳或阳子,爵称伯阳和成简公,字来,字称来子或老莱子,老聃则是周文王老儿子季载及其聃季族人继职周王朝司空和聃国君主的官称(至今开封还有“老丘”遗址)。“李耳”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对老子族祖“聃季”二字各去一半“绝其道”的贬义反称,“李耳”的称谓,没有先汉史料依据。庄子书中记述老子与孔子在“单氏取周”时于王城洛邑、于楚国曲仁里、于鲁国南之沛——聃国甫田的八次理性对话,是中华黄金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理性绝辨。正确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思想,是宏扬人类和中华传统精神的主轴所在。笔者依据春秋六书和辞源、辞海用今理会意古理,力排西汉“独尊”文化后对传统文义的扭曲,用现代语言对这八次纲领性的对话解译如下。望专家、学者批评、指证。 


在周朝洛邑王城的对话 

公元前 521年,周王室单穆公“亲下以谋上”对周景王“铸无射”——“宣布哲人之令德”变法发难以后,晋国派人到王城支持政变、进行假调解。此时,孔子认为他演绎的鲁国君《十二经》理论已经成熟,因此要把它纳入王室经典存档。时间:公元前 518年。 

一 、《庄子.天道》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音凡,演绎)《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为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音义通竭)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译 文 

孔子要西行把自己著作存入王室经典中,子路出主意。 
子路说:“听说王室征藏著作的官员中有老聃君,他被免职后归居此职。先生想藏书,不妨用旧关系找找他。” 
孔子说:“好吧。 
孔子去洛邑王城见到了老聃君,但老君不同意。于是,孔子便演绎鲁国君《十二经》以说服老君。老君打断了孔子的论述。 
老君说:“太繁琐!想听听论述的要点。” 
孔子说;“要点在仁义。” 
老君说:“请问:你说的仁之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说:“当然是。治人君子不帮助人他的法则不能成功,不讲信义他的法则也不能生存。助人的义,是真正的人性,难道还有别的说法吗?” 
老君说:“请问,用什么操作仁义?” 
孔子说:“不偏不依便待物和悦,爱已爱人便没有私心。这些,就是仁义的情分。” 
老君说:“这意见几乎是结论。你的这个‘兼爱’太迂腐了!所说‘没有私心’的话,也是掩盖自己的隐私。你想要使社会没有传统、失去导向吗?科学天地的日月原来就在那里明亮,天上的星星原来就在那里排列,鸟兽原来就在那里群居,树木原来就在那里耸立。你的立论应该放开这些准则去作为、遵循规律而导向。已经这样做了,又何必力举仁义大旗,既鼓动活人进取又要模仿死人的路径呀!想想你的主张,实在是乱伦了人的本性啊!” 


在楚国曲仁里的对话 

公元前 516年坚持景王变法的王子朝政权,在单穆公发叛后任老子为“征藏使”,老子被迫随王子朝政权离周去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家工作。他至少在楚国居住八年,直至公元前 505年王子朝在楚国被暗杀后返周。王子朝遇害前,孔子怀着特殊目的去楚,被老子的弟子发现而召见。时间:公元前 505年前。 



1楼2005-12-06 08:07回复

    二、《庄子.外物 》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音楼.弓身)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 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音促.不安)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傲万世之患抑固窭(音惧.久贫)。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傲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译 文 

    老莱子(既老子)的弟子出门打柴遇见了孔子,返回,把经过告诉老莱子。 弟子说:“有个人在那边,谋上而亲下,卑躬而谦让,耳目如主管天下大计,不知道他是谁家的弟子。” 
    老莱子说:“是孔丘,叫他进来。” 
    孔子来了。 
    老莱子说:“孔丘,去掉你自为贤能、给你一个容知胸怀,这才能成为正人君子呀。” 
    孔子作揖而退后,局促不安。改换话题而问。 
    孔子说:“‘无射’改革大业可有什么进展吗?” 
    老莱子说:“我不忍看到用一世的恩怨,去渺视子孙万代的迷惑与贫穷。我们不正常的逃亡,其策略目的还没达到;这些不正常的恩惠,是用以愉快地生活,这是渺视逃亡身份的羞耻。过平常人的日子容易进行:听到的就相互引用说说,相互团结隐防不测。与其称赞尧而非议桀,倒不如把两者忘掉,放弃对他们是非曲直的追求。反对《无学》理论,伤害不了这个理论;操行《无学》理论,也不是不正常的事业。每次都想谋求成功,有什么办法,成包袱啦!最后,你自为贤能吧!” 

    在南之沛甫田的对话 

    公元前 505年周王子朝在楚国被暗杀以后,周景王“宣布哲人令德”的无射变法事业宣告最后失败。聃季族因此失去了王室的权益,撰写令德的老聃只有从楚国返居聃国南之沛--甫田(今河南中牟县)。变法虽然失败了,它的理论灵魂却是成功的,孔子到南之沛继续向老子请教,就证明了这个问题。时间:公元前 502年。 

    三、《庄子.天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说:“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音渠.旅舍)也,止可以一宿而不久处,觏(音构.构成)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音路.杀灭)民也。怨恩、取与、鉴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不以为然者,天门弗开矣。” 

    译 文 

    孔子已经五十岁了,虽有一般知识还没领悟循变理论,因此南行到沛泽甫田去求教老君。 
    老君说:“你来了,我听说你是北方有责任心的人!你领悟循变理论了吗?” 
    孔子说:“还没领悟。” 
    老子说:“你有什么不足来求学呢?” 
    孔子说:“我想把发展逻辑(度数)弄懂,五年了,没弄明白。” 
    老子说:“你还有什么不足要求学呢?” 
    孔子说:“我想把阴阳统一在十全十美上,两年了还未弄明白。” 
    


    2楼2005-12-06 08:07
    回复
      孔子没到三个月,重新拜见了老子。 
      孔子说:“我明白了。乌鸭、喜鹊孵卵育子、鱼濡沫育子,做在细要处的才能育化,有利了弟弟而哥哥要哭泣。很久了,我没育化自己为真正的人。不首无育化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育化别人呢?” 
      老子说:“可以了,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六、《庄子.知北游》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音跃.通)心,澡雪而精神,掊(剖)击而知。夫道,窅(遥)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若山,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中国‘有’人(指周邑‘为利’的人),焉(操行)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醷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音箩.瓜蔓)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以兴、王之所以起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音滔.弓衣)、堕其天帙(音至.书衣),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译 文 

      孔子请教于老君。 
      孔子说:“今天安闲吧,我特来请教到位的循变理论。” 
      老君说:“你要严戒自己,疏通你的心胸,雪洗污秽你才有精神,剖解事物你才有知识。你问的循变规律,是很深奥难于用语言表达的。我现在只能为你介绍一下它的大概意思:人所看到的明显的东西,都生成于看不见的不明显的东西。‘有’和道理生成于‘无’和形体,人的精神产生于循变准则,形体则发端于它自己的精华,因此万物能以形生形。所以有九孔的动物是胎生,有八个孔的动物是卵生。他们生成的来头没有痕迹,他们相生的去向也没有边际,没有门经、没有归宿,生存环境广阔无垠。尊重这些关系的人:四肢强壮、思虑恂达、耳目聪明、用心不累、应物自由——天不能不高、地不能不广、日月不能不运行、万物不能不昌盛。这都是自然规律——道给与的限制。况且,你博学的理性不必要去具体知识,辩论的逻辑也不必要去智慧,因为思想家已经解决了。如果你受益而不想益上加益、受损而不想损上加损,这也是思想家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的深度渊深似海,重要性魏魏如山,运变是周而复始。运筹社会万事万物不藏匿心机,领导人应主张肥水不外流。社会万事万物都倾向投资而不藏匿,这都是运变规律——道给与的限制。在周室的中国,‘为利’的‘有’人,主张人不阴不阳、不柔不刚。人生存于社会自然的环境中,应直着作人,将人的品性反归于人生的宗旨。从事物本质去观察:生存着的人,都是喑然意物之徒,虽有寿命,那又能几何时?用暂短一生的论理,何足论断从尧到桀的千年是非曲直!瓜果蔓系有自己的理,人生道路多有苦难,所以相齿争斗。思想家遇到争斗不违逆,过后也不守旧。用调节方法对策的需要确定原则性,用对立方法对策的需要确定法则性。这些,就是帝业所以兴盛,王道所以发起的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天地之间,像从缝隙看一条白马掠过,转瞬即逝。注殖的、勃发的,没有不出生的;油滑的、变易的,没有不入死的。已经化育的就生长、再经化育后就死亡,生物为此哀鸣,人类为此伤悲。剥开武装统治的外皮,脱去理论统治的外衣,纷纭宛转的思想气魄就过去了……。于是,就赤裸裸上阵,于是就必然归服于不是形势的形势。形势中有不需要的形势,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形势。知识,并不是让人们去工作的,它是人们总结的共识经验。到位的知识就不理论了,论理的知识都是不到位、不透明的见解。没有价值的辩论,不如缄默,不能听!想听,就不如塞守于上述论断,这就应该说有大收获了。” 
      


      5楼2005-12-06 08:07
      回复

        七、《庄子.天地》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 

        译 文 

        乡校教师孔子向老君请教。 
        孔子说:“有人研究循变理论,看倾相,是论述‘可不可决断和然不然判断的。’辩论人争执说:‘分开事物坚和白的属性,是评价理论寓意内涵的标准’。如果真是这样,可以称他们为思想家吗?” 
        老君说:“是小官吏的变通技巧、是些害怕体力劳动的懒汉。能执留看家的狗有思想,猿猴的灵便应该想到它是来自山林环境。孔丘,我告诉你所听不到和说不出的道理:凡是产生‘有,之以为利’的判断,首先要‘为利’地涉足;‘无,之以为用’的心机和听闻,那是普通民众对利益的判断。世上形象人和没有形象、没有状态而生存的人,一个也没有。人的行动和止步、生存和死亡、兴起和废止,都不是人们愿意做而作的。对为利的‘有’,虚实的治理都在人。在治理中,人们能忘忽在事物中、忘忽在自燃中,它的名字叫忘己。忘记自己存在的原因,是投入在自己燃而然的社会当中。” 

        八、《庄子.田子方》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执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记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熟),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音昨.清)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彦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音稀.小蠓)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译 文 

        孔子去见老君,老子新洗了澡,盘坐晾干被发,木然状不像是活人。孔子找了一个方便的地方等待。过了一会儿接见了他。 
        孔子说:“我是孔丘,我刚才头昏眼花好像看到您真实的形象,先生的形体掘强似僵木,像离开人间超然独立。” 
        老君说:“我,正在游心思维于事物的生发之初。” 
        孔子说:“这话怎么说呢?” 
        老君说:“心智困扰而不能知识,口齿闭合而不能言说。我试为你议论一下:起始是清冷到位的阴,接着是盛热到位的阳。清冷发出于上天,盛热发出于下地,上下两者交融合和而万物丛生。你或者把它们记号为阴阳规律,但你却看不到这个记号的形体,抽象概括出来的信息都是脱离实体的虚论。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日迁月移,每天都有作为却看不到功绩;生有理由萌发,死有理由归宿,它们始终相反没有首尾,却不知道穷尽他们的理由。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什么才是它们的宗旨呢?” 
        孔子说:“请问如何去游是——追求理想?” 
        老君说:“你得到理想是,就是到位的美、到位的乐。得到到位的美再追求到位的理想乐,可称之为到位的‘至人’成功者。” 
        孔子说:“想听听达到‘至人’成功者的方法。” 
        老君说:“吃草的动物不怕变换草地,在水中生活的虫子不怕变换沼池,小的变化影响不了生存的根本规律,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也侵及不了胸中的抱负。这世界的存在,是世界万物同一的所在,得到这个同一也就有了统一的法则。生命的四肢百体最后都将变成尘土,生和死的循环像昼夜一样谁也滑脱不了,更何况它们是一生得失、祸福的分际呢!抛弃奴隶思想观念的人,‘弃隶’视如弃身泥,是珍视自身价值比奴隶身份贵重的表现。贵重就贵在我有了自由还不放弃变革!而且,千变万化是没有时间终始而有空间极限的,你弄明白这些,就够你伤神的了。已经施为过社会循变关系的人,是会了解这些的。” 
        孔子说:“先生的原则附和自然规律,还设计了到位的社会理想来修整人心,古代的领导人有谁能超过您呀!” 
        老君说:“不能这样说。人让水清彻,为用的施为才自然;到位的人对于原则,不修整自己就脱离不了动物的本性,这就像天能自然高、日月能自己明一样。先生你,怎样修整自己呀!”……。 
        孔子退出。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彦回。 
        孔子说:“我对于循变理论的了解,就像飞蠓那样微小。先生的启发,使我彻悟:我到现在还不懂自然、社会和精神演变的全面性理论!” 


        6楼2005-12-06 08: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