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吧 关注:153,993贴子:175,210
  • 0回复贴,共1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首要质料之一。色彩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变成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质料,是产于景德镇邻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首要质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藏。色彩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赤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质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遍及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外表。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制造而成,首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质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运用这种青料。其特色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猜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着不相同。
对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运用的首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浓艳。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运用这种青料。其特色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对等青色彩不相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运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首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出产的传统办法,这一技术进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办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亮,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办法。制造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请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略的东西将里外润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办法制成的陶器,内壁通常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造陶瓷器的办法,首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纽带,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运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明晚期,制造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共同。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办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办法。行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距离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心里(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 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通常10件摆布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长处是产值高,成本低;缺陷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办法。行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长处是产值高,变形小;缺陷是器物口沿无釉,运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摆布)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心里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称“蘸釉”。将坯体浸入釉中顷刻后取出,运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刻进行操控。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成品施外釉。


IP属地:山西1楼2020-10-21 08: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