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bōrě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yùn
照见五蕴皆空。
è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duǒ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nè pán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nòu miǎo
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hē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一、经题浅释
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释:1、般若—印度梵语。读音:“波惹”,意为智慧。然而。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智慧有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及出世间上上智慧。世间智慧是世间常人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慧是阿罗汉和辟支佛的智慧。虽能超出三界,但未究竟圆满。出世间上上智慧是诸佛及大菩萨的大智大慧,它能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得根本自在。般若智慧就是指的这种出世间上上智慧。但为避免和世间智慧相混淆,故而只用音译,不翻译为“智慧”。
2、波罗蜜多——印度梵语。可译为“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生死名此岸,涅盘名“彼岸”。凡夫这边名“此岸”,圣人那边名“彼岸”。成佛就是修行者要达到的彼岸。但从此岸到彼岸,其中有一条大河间隔。河流譬喻烦恼,必须断烦恼。要度过烦恼中流,需要坐船,方能到达成佛的彼岸。这条船就是“般若”智慧。以般若大智慧之舟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般若波罗蜜多也可译为智慧到彼岸。
3、心经——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喻大船和小船。大乘过大江大海,小乘过小江小河。所证境界自然有别。佛法之所以分大小乘,是佛为不同根基众生而说。比喻为不同需要的人准备的大船小船。大乘佛法以大般若经为中心。大般若经以以心经为中心,故此经名为“心经”。意即佛法的核心或中心经典。“心经”还可以解释为修持心法或修心的法门。
二、正文浅释
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释:1、观自在菩萨——有特指和泛指两种解释:一是特指观世音菩萨;二是凡能够观照五蕴皆空,而能得自在的修行者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
2、行深若波罗蜜多——行深,意为修行甚深;波若波罗蜜多,可译为智慧到达彼岸。
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不是用眼观,而是以般若智慧观照。比如我们在黑暗中,要看见房间内的东西,因为有了手电筒的照射,方见所见。现在我们要观照五蕴皆空,非借助般若智慧不可。那么何为五蕴呢?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法包含了宇宙万法。先讲“色”:色乃色质的色,不是贪色的色。凡是宇宙中有体积、质量、颜色的物质都称“色”。色是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的统称。再讲“受”:有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色,则有了人的感受。有酸甜苦辣咸,总是有感受的。那么“想”呢?有了感受则有想。想前想后,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到快乐则乐,想到凄凉则苦。再看“行”:由想则有行。行是动作、活动。也是行为的行,修行的行。乃至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是行。最后看“识”:识指对万物的认识。认识万物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眼见物能识物。耳听声能识音。鼻识香臭。舌尝味能识酸甜苦辣咸。意能分别好坏。色、受想行识为五蕴法,虽包括了宇宙万法,说到底不外乎我们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不外乎哲学上讲的精神和物质。色包括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及世界一切属物质的东西。受想行识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属精神的东西。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借助般若智慧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及外在世界皆是一空相,不执不着,不起分别心。故能解除一切烦恼苦厄,达到真正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
bōrě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yùn
照见五蕴皆空。
è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duǒ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nè pán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nòu miǎo
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hē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一、经题浅释
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释:1、般若—印度梵语。读音:“波惹”,意为智慧。然而。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智慧有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及出世间上上智慧。世间智慧是世间常人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慧是阿罗汉和辟支佛的智慧。虽能超出三界,但未究竟圆满。出世间上上智慧是诸佛及大菩萨的大智大慧,它能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得根本自在。般若智慧就是指的这种出世间上上智慧。但为避免和世间智慧相混淆,故而只用音译,不翻译为“智慧”。
2、波罗蜜多——印度梵语。可译为“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生死名此岸,涅盘名“彼岸”。凡夫这边名“此岸”,圣人那边名“彼岸”。成佛就是修行者要达到的彼岸。但从此岸到彼岸,其中有一条大河间隔。河流譬喻烦恼,必须断烦恼。要度过烦恼中流,需要坐船,方能到达成佛的彼岸。这条船就是“般若”智慧。以般若大智慧之舟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般若波罗蜜多也可译为智慧到彼岸。
3、心经——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喻大船和小船。大乘过大江大海,小乘过小江小河。所证境界自然有别。佛法之所以分大小乘,是佛为不同根基众生而说。比喻为不同需要的人准备的大船小船。大乘佛法以大般若经为中心。大般若经以以心经为中心,故此经名为“心经”。意即佛法的核心或中心经典。“心经”还可以解释为修持心法或修心的法门。
二、正文浅释
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释:1、观自在菩萨——有特指和泛指两种解释:一是特指观世音菩萨;二是凡能够观照五蕴皆空,而能得自在的修行者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
2、行深若波罗蜜多——行深,意为修行甚深;波若波罗蜜多,可译为智慧到达彼岸。
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不是用眼观,而是以般若智慧观照。比如我们在黑暗中,要看见房间内的东西,因为有了手电筒的照射,方见所见。现在我们要观照五蕴皆空,非借助般若智慧不可。那么何为五蕴呢?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法包含了宇宙万法。先讲“色”:色乃色质的色,不是贪色的色。凡是宇宙中有体积、质量、颜色的物质都称“色”。色是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的统称。再讲“受”:有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色,则有了人的感受。有酸甜苦辣咸,总是有感受的。那么“想”呢?有了感受则有想。想前想后,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到快乐则乐,想到凄凉则苦。再看“行”:由想则有行。行是动作、活动。也是行为的行,修行的行。乃至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是行。最后看“识”:识指对万物的认识。认识万物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眼见物能识物。耳听声能识音。鼻识香臭。舌尝味能识酸甜苦辣咸。意能分别好坏。色、受想行识为五蕴法,虽包括了宇宙万法,说到底不外乎我们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不外乎哲学上讲的精神和物质。色包括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及世界一切属物质的东西。受想行识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属精神的东西。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借助般若智慧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及外在世界皆是一空相,不执不着,不起分别心。故能解除一切烦恼苦厄,达到真正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