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求面上福建在疫情中深度靠消费拉动经济。所以首先确立这个认知就是消费拉动力最大,这跟全国形势不同,全国层面是想做到消费拉动经济,目前没有做到,但福建先做到了。
福建2019年的沿海城市中的二产占比,福州40.8%(二产增加值3831),厦门41.6%(二产增加值2494),泉州59%(二产增加值5855.3)。
山区城市的二产占比,南平41.7%(二产增加值831.3),三明54%(二产增加值1403),龙岩45.5%(二产增加值1218)。
——沿海城市二产占比最低的是福州和厦门,这两市差不多。山区城市二产占比最低的是南平。
再看他们的2020年前三季度GDP恢复程度,沿海城市,福州3.1%(规工增加值2.9%,三产增加值-%),厦门3.1%(规工增加值3%,三产增加值3.1%),泉州1.5%(规工增加值1%,三产增加值1.7%)。
山区城市,南平负增长2.4%(规工增加值负增长15.3%,三产增加值1%),三明2.7%(规工增加值1.7%,三产增加值3.4%),龙岩3.2%(规工增加值3.2%,三产增加值3.8%)。
——二产已经用有了口径缩小的规工增加值,增速还是未能超过GDP。二产除了福州未知,所有的市都超过GDP,主要是三产拉动的GDP。但是看三产究竟超过GDP多少,厦门三产比GDP高0个百分点,泉州高0.2个点,龙岩高0.6个点,三明高0.7个点,南平高3.4个点,就属南平三产高于GDP的增幅最大。那为什么南平的GDP还是不行?答案很明显,南平的二产衰退太严重,负增长15.3%。
不注重工业让南平的GDP增速拉低福建平均水平。
来简单探讨一下为什么是南平市拉低福建平均水平。
茶产业只是特色产业,武夷山市2018年涉茶产业从业人员仅12余万人,涉茶产业产值78亿元,充其量致富几千人,茶产业连养活一个武夷山市都办不到,茶产业连把武夷山市变成中等收入经济体都办不到,事实上,如果你看到武夷山市或者类似的地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只会宣传茶叶和民宿文创,就知道他们经济是很单调的。经不住疫情打击的。2020年高度依赖旅客的武夷山服务业处于两位数的暴跌状态。
从南平的各区县看,前三季度GDP实现正增长的区县,只有建阳区、浦城县、光泽县三个地方。南平市有十个区县。只有三个实现正增长。2019年这三个区县的人口加起来是76.6万人,南平市常住人口269万人,只占28.5%,不到三分之一。2019年这三个区县的GDP加起来是530亿元,南平市GDP总量是1992亿元,占比26.6%。这三个人口占到28.5%、GDP只占到26.6%的区县,成为了南平市2020年疫情中正增长的区县。所以南平GDP当然会下跌。
福建做一个笼统的划分,福州擅长服务业,泉州擅长制造业,厦门擅长外贸,南平和漳州擅长农业,三明市是传统上的重工业基地。这只是笼统的划分,比如福州擅长服务业,主要是指鼓楼区,鼓楼区的社消占福州全市的30.5%(鼓楼1281/全市4199亿元)、三产增加值占福州全市的30.6%(鼓楼1543/全市5035亿元);福州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长乐区和福清市,长乐区的规工营收占福州比重28%(2728.4/9857)、福清市的规工资产总计占福州比重33.3%(2648/7930.4),工业增加值缺,用二产增加值代替,也是长乐、福清领先,加起来是32%(长乐606+福清604.3/全市3831),所以鼓楼区是福州的消费担当、长乐福清是福州的工业担当,大约都有三成的比重。三成的比重意味着集中。
我们之前提到过,2020年福建整体上消费表现都不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真正分高下的,在于工业。
就南平市内部而言,南平当然不是一个完全的福建农产大市。南平也有两个传统上的老工业基地,一个是延平区(区位靠近三明),一个是邵武市(位于闽赣文化交界)。
延平区是南平市GDP最大的区,
2019年延平区GDP占南平市20.4%(延平406/全市1992亿元),五分之一。鼓楼区GDP占福州市20.4%(鼓楼1917/全市9392.3亿元),五分之一。
消费上,延平区社消占南平市15%(延平109/全市731亿元),6.6分之一。鼓楼区的社消占福州全市的30.5%(鼓楼1281/全市4199亿元),3.3分之一。
GDP上,延平区在南平的地位,完全相当于鼓楼区在福州的地位。但延平区的消费没有达到鼓楼区在福州的水平,只有一半。
南平市没有一个集中的消费中心。社消占南平市比重最高的最高的建瓯市只有21%、其次邵武市只有16%。
工业上,延平区二产增加值占南平市21%(延平174/全市831.3亿元),五分之一。工业增加值占南平市13.6%(延平83/全市611.5亿元),7.3分之一。
所以南平市也没有一个集中的工业中心。工业增加值占南平市比重最高的建瓯市只有16%、其次邵武市只有15.5%。
总结起来就是,
南平市没有一个集中的消费中心和工业中心。
请注意,以上提及的南平区县,居然没有建阳区、浦城县、光泽县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是南平市2020年唯三实现正增长的。
所以答案很明显,南平市的经济重镇,延平区、邵武市、建瓯市,只有这三个地方起来,南平市才能起来。才能把福建省的平均水平拉高,而不是拉低。
那为什么延平区、邵武市几个地方没有起来呢?这就跟南平的战略规划有关了。福建近年来的大动作里,南平市是占一席地位的,就是往北搬迁地区政府,从延平区搬到与建阳区相连的新区,这个新区是重新建设的,之前没有基础。邵武市虽然是老工业基地,但迟迟没有通高铁。
南平市的区位特点大概是这样的,延平区位于福建中央地带,是枢纽。有条件融入福州。所以市政府如果在延平,就表示南平市要积极对接福州。
搬到了与建阳区相连的新区,就表示要对接武夷山。因为建阳区往上就是武夷山市。理论上获益者包括建阳区(即所谓闽北)、浦城县(赣文化辐射地)、光泽县(赣文化辐射地),也就是2020年实现正增长的三个地方。这样的尝试会碰到一个现实问题,武夷山所处的闽浙赣交界,不是繁荣地带。南平市距离最近的繁荣地带,只有福州而已。
有一种说法是延平区土地没有建阳一带多,但是,湖北省和河南省的土地比广东省多得多,为什么湖北省和河南省没有起来,而是广东起来?因为广东靠近香港。你还别说香港土地更少。
或问,平潭岛跟厦门岛比起来也挺大,怎么发展的还不如厦门岛外的区?
当南平把战略规划往北调整,就放弃了发展延平区和邵武市。但这两个市,又是南平最有经济基础的两个市。这两个地区,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增长分别为负1.1%、负3.5%。
结果就造成今天拖后腿的局面,
回到之前说的,南平市没有一个集中的消费中心和工业中心。消费分散,工业也分散。最有希望集中的是区位最好的延平区,但延平区被战略上边缘化了。
南平市的弱点,在于不善于合作,南平市想发展的建阳一带,没有能力整合全市资源,只是促进了分散,而且这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南平市的现状,正在告诉福建其他地市的公私单位,南平市的延平区和邵武市还是有一些基础的,不妨趁虚而入,把延平区和邵武市剩下的优质资源转移走。
我个人觉得南平市要想翻身是几乎不可能的。南平市只能够做到让一部分地区先翻身,先行一步。但这需要集中资源。
福建2019年的沿海城市中的二产占比,福州40.8%(二产增加值3831),厦门41.6%(二产增加值2494),泉州59%(二产增加值5855.3)。
山区城市的二产占比,南平41.7%(二产增加值831.3),三明54%(二产增加值1403),龙岩45.5%(二产增加值1218)。
——沿海城市二产占比最低的是福州和厦门,这两市差不多。山区城市二产占比最低的是南平。
再看他们的2020年前三季度GDP恢复程度,沿海城市,福州3.1%(规工增加值2.9%,三产增加值-%),厦门3.1%(规工增加值3%,三产增加值3.1%),泉州1.5%(规工增加值1%,三产增加值1.7%)。
山区城市,南平负增长2.4%(规工增加值负增长15.3%,三产增加值1%),三明2.7%(规工增加值1.7%,三产增加值3.4%),龙岩3.2%(规工增加值3.2%,三产增加值3.8%)。
——二产已经用有了口径缩小的规工增加值,增速还是未能超过GDP。二产除了福州未知,所有的市都超过GDP,主要是三产拉动的GDP。但是看三产究竟超过GDP多少,厦门三产比GDP高0个百分点,泉州高0.2个点,龙岩高0.6个点,三明高0.7个点,南平高3.4个点,就属南平三产高于GDP的增幅最大。那为什么南平的GDP还是不行?答案很明显,南平的二产衰退太严重,负增长15.3%。
不注重工业让南平的GDP增速拉低福建平均水平。
来简单探讨一下为什么是南平市拉低福建平均水平。
茶产业只是特色产业,武夷山市2018年涉茶产业从业人员仅12余万人,涉茶产业产值78亿元,充其量致富几千人,茶产业连养活一个武夷山市都办不到,茶产业连把武夷山市变成中等收入经济体都办不到,事实上,如果你看到武夷山市或者类似的地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只会宣传茶叶和民宿文创,就知道他们经济是很单调的。经不住疫情打击的。2020年高度依赖旅客的武夷山服务业处于两位数的暴跌状态。
从南平的各区县看,前三季度GDP实现正增长的区县,只有建阳区、浦城县、光泽县三个地方。南平市有十个区县。只有三个实现正增长。2019年这三个区县的人口加起来是76.6万人,南平市常住人口269万人,只占28.5%,不到三分之一。2019年这三个区县的GDP加起来是530亿元,南平市GDP总量是1992亿元,占比26.6%。这三个人口占到28.5%、GDP只占到26.6%的区县,成为了南平市2020年疫情中正增长的区县。所以南平GDP当然会下跌。
福建做一个笼统的划分,福州擅长服务业,泉州擅长制造业,厦门擅长外贸,南平和漳州擅长农业,三明市是传统上的重工业基地。这只是笼统的划分,比如福州擅长服务业,主要是指鼓楼区,鼓楼区的社消占福州全市的30.5%(鼓楼1281/全市4199亿元)、三产增加值占福州全市的30.6%(鼓楼1543/全市5035亿元);福州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长乐区和福清市,长乐区的规工营收占福州比重28%(2728.4/9857)、福清市的规工资产总计占福州比重33.3%(2648/7930.4),工业增加值缺,用二产增加值代替,也是长乐、福清领先,加起来是32%(长乐606+福清604.3/全市3831),所以鼓楼区是福州的消费担当、长乐福清是福州的工业担当,大约都有三成的比重。三成的比重意味着集中。
我们之前提到过,2020年福建整体上消费表现都不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真正分高下的,在于工业。
就南平市内部而言,南平当然不是一个完全的福建农产大市。南平也有两个传统上的老工业基地,一个是延平区(区位靠近三明),一个是邵武市(位于闽赣文化交界)。
延平区是南平市GDP最大的区,
2019年延平区GDP占南平市20.4%(延平406/全市1992亿元),五分之一。鼓楼区GDP占福州市20.4%(鼓楼1917/全市9392.3亿元),五分之一。
消费上,延平区社消占南平市15%(延平109/全市731亿元),6.6分之一。鼓楼区的社消占福州全市的30.5%(鼓楼1281/全市4199亿元),3.3分之一。
GDP上,延平区在南平的地位,完全相当于鼓楼区在福州的地位。但延平区的消费没有达到鼓楼区在福州的水平,只有一半。
南平市没有一个集中的消费中心。社消占南平市比重最高的最高的建瓯市只有21%、其次邵武市只有16%。
工业上,延平区二产增加值占南平市21%(延平174/全市831.3亿元),五分之一。工业增加值占南平市13.6%(延平83/全市611.5亿元),7.3分之一。
所以南平市也没有一个集中的工业中心。工业增加值占南平市比重最高的建瓯市只有16%、其次邵武市只有15.5%。
总结起来就是,
南平市没有一个集中的消费中心和工业中心。
请注意,以上提及的南平区县,居然没有建阳区、浦城县、光泽县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是南平市2020年唯三实现正增长的。
所以答案很明显,南平市的经济重镇,延平区、邵武市、建瓯市,只有这三个地方起来,南平市才能起来。才能把福建省的平均水平拉高,而不是拉低。
那为什么延平区、邵武市几个地方没有起来呢?这就跟南平的战略规划有关了。福建近年来的大动作里,南平市是占一席地位的,就是往北搬迁地区政府,从延平区搬到与建阳区相连的新区,这个新区是重新建设的,之前没有基础。邵武市虽然是老工业基地,但迟迟没有通高铁。
南平市的区位特点大概是这样的,延平区位于福建中央地带,是枢纽。有条件融入福州。所以市政府如果在延平,就表示南平市要积极对接福州。
搬到了与建阳区相连的新区,就表示要对接武夷山。因为建阳区往上就是武夷山市。理论上获益者包括建阳区(即所谓闽北)、浦城县(赣文化辐射地)、光泽县(赣文化辐射地),也就是2020年实现正增长的三个地方。这样的尝试会碰到一个现实问题,武夷山所处的闽浙赣交界,不是繁荣地带。南平市距离最近的繁荣地带,只有福州而已。
有一种说法是延平区土地没有建阳一带多,但是,湖北省和河南省的土地比广东省多得多,为什么湖北省和河南省没有起来,而是广东起来?因为广东靠近香港。你还别说香港土地更少。
或问,平潭岛跟厦门岛比起来也挺大,怎么发展的还不如厦门岛外的区?
当南平把战略规划往北调整,就放弃了发展延平区和邵武市。但这两个市,又是南平最有经济基础的两个市。这两个地区,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增长分别为负1.1%、负3.5%。
结果就造成今天拖后腿的局面,
回到之前说的,南平市没有一个集中的消费中心和工业中心。消费分散,工业也分散。最有希望集中的是区位最好的延平区,但延平区被战略上边缘化了。
南平市的弱点,在于不善于合作,南平市想发展的建阳一带,没有能力整合全市资源,只是促进了分散,而且这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南平市的现状,正在告诉福建其他地市的公私单位,南平市的延平区和邵武市还是有一些基础的,不妨趁虚而入,把延平区和邵武市剩下的优质资源转移走。
我个人觉得南平市要想翻身是几乎不可能的。南平市只能够做到让一部分地区先翻身,先行一步。但这需要集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