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改的高端学者
——陕师大教授张熊飞
昨天,11月21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在焦作市人民中学给近500名教师代表作了一天精彩的新课改课堂教学设计报告。
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由于教无定法,以致一些教师毕其一生,也庸碌无为,没有大的突破。
但教无定法,并不是没有规律,而是研究的没有找到,或教师没有知道。
昨天的报告,教师们纷纷感慨到:真好真好!要早几年知道这些方法,怕我们的教育质量早就提高了!
张熊飞,陕师大教授,1981年开始《诱思探究教学论》课题研究,1995年推向全国。期间河北衡水中学采取诱思探究科研成果,高考一炮打响,“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张熊飞迅速走红。
“诱思探究”,一反“强塞硬灌”,张教授主张在教师的诱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先进性。
张教授开展的诱思探究课题实验,和稍后我国开展的“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张教授可说是新课改的先行者和探路人,现在更是新课改的高端践行者。
张教授对一系列的教育理念都有很多发展与创新。
如对教师、学生的定位:“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就是对传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授受教学观的突破。
再如对课程的内涵,张教授主张:“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而获得的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一切感悟成果,即为之课程。”
“就是说,从最广义的角度来剖析,相应于一定的年龄和学段,凡是能够丰富学生智慧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一切经验、阅历,以及自身创造的学习成果等,都属于学生所学习的课程。”
——“课”,科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显性课程,为之“传承性课程”。
——“程”,教学流程,隐性课程,为之“体验性课程”。
这和新课改主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一个为显性目标,后两个为隐形目标一致和吻合。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
在这样先进的课程观指导下,课堂教学才得以实现由灌输式到探究式的转变,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
“大道至简”。
根据认知规律,张教授最大、最精彩、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一个先进实用的三层次流程:
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
即具体为探索感知层次、研究加工层次、运用升华层次。
任何课,都可按这三个层次设计。
在设计每个层次时,又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一系列“导向性信息”,指导学生学习。
所谓导向性信息,乃学生学习新知的“桥梁”“和”航标,有“学什么?”、“怎么动?”两大功能,学生在导向性信息的指导下,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新知的建构。
导向性信息分指令式和问题情境式及指令、问题混合式等形式。
三层次流程,如语文的反复诵读、掌握主旨、写作练习,数学的迁移旧知、掌握规律、扩展深化,历史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以史为鉴等。
这些经过简单的培训和课例,一般的教师都能很快掌握。
张教授诱思探究理论和新课改不谋而合。张教授的理论又是开放、动态和发展的。张教授是新课改深入基层的优秀高端践行者。
全国高端教授难以胜数,新课改呼吁更多的高端教授“下凡”,新课改定能更快的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