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论文1:从高到低依次为酮康唑、伊曲康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咪康唑、氟康唑、环吡酮胺。
摘取论文: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是本实验中所检测的8种药物中对七种马拉色菌抑菌作用最强的两种药物,且MIC值范围比较集中。
论文1《七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 第2期 | 郑晓晖 夏修蛟 王志东 许爱娥 杭州市三医院皮肤科 浙江杭州310009
目的应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酮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环比酮胺7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方法液基微量稀释法,制备微量药敏板,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中,真菌生长情况。结果7种药物的MIC范围为酮康唑〈0.125μg/ml,联苯苄唑0.5~2μg/ml,伊曲康唑〈0.125- 0.25μg/ml,氟康唑8—32μg/ml,咪康唑8~32μg/ml,特比萘芬0.5—4μg/ml,环比酮胺16—32μg/ml,对照二甲基亚砜〉64μg/ml。结论7种药物抑菌效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酮康唑、伊曲康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咪康唑、氟康唑、环吡酮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论文2《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及体外药敏实验研究》--沈冬 王爱平 李若瑜 万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肿瘤放化疗、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HIV感染的剧增,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马拉色菌的感染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物种类的增多,耐药菌株和不敏感菌株也开始出现,这就要求在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有必要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但NCCLS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不适用于除了厚皮马拉色菌以外的其他马拉色菌,因为马拉色菌在无脂质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目的:建立一套以生理生化和形态学为主的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方法,并对我院临床分离的28株马拉色菌(27株菌分离自花斑癣患者,1株分离自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患者)进行菌种鉴定;同时检测七种马拉色菌(37株)对临床常用的8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及其差异性。方法:采用沙堡试验、吐温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及七叶苷分解试验对临床分离的28株马拉色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改良NCCLS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试七种马拉色菌对37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28株菌中,球形马拉色菌8株,合轴马拉色菌6株,厚皮马拉色菌6株,糠秕马拉色菌4株,钝形马拉色菌3株,限制性马拉色菌1株。37株菌对酮康唑均敏感,MIC值范围为0.03~0.5μg/ml,26株菌对伊曲康唑敏感,9株中介敏感,2株耐药;14株菌对氟康唑敏感,22株中介敏感,1株耐药。结论:花斑癣的感染以球形马拉色菌最多,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没有培养出斯洛菲马拉色菌。采用沙堡试验、吐温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及镜下孢子形态可鉴定七种马拉色菌,再用七叶苷分解试验加以确认。此方法简单、经济,易操作,可在临床推广使用。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实验采用改良的NCCLS方案的微量稀释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可使马拉色菌生长良好,且容易观察。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是本实验中所检测的8种药物中对七种马拉色菌抑菌作用最强的两种药物,且MIC值范围比较集中,反映了各菌株间的差异很小,也为临床使用该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七种马拉色菌对各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估计与样本量小有关,不能单纯的认为其间无差异
摘取论文: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是本实验中所检测的8种药物中对七种马拉色菌抑菌作用最强的两种药物,且MIC值范围比较集中。
论文1《七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 第2期 | 郑晓晖 夏修蛟 王志东 许爱娥 杭州市三医院皮肤科 浙江杭州310009
目的应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酮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环比酮胺7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方法液基微量稀释法,制备微量药敏板,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中,真菌生长情况。结果7种药物的MIC范围为酮康唑〈0.125μg/ml,联苯苄唑0.5~2μg/ml,伊曲康唑〈0.125- 0.25μg/ml,氟康唑8—32μg/ml,咪康唑8~32μg/ml,特比萘芬0.5—4μg/ml,环比酮胺16—32μg/ml,对照二甲基亚砜〉64μg/ml。结论7种药物抑菌效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酮康唑、伊曲康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咪康唑、氟康唑、环吡酮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论文2《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及体外药敏实验研究》--沈冬 王爱平 李若瑜 万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肿瘤放化疗、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HIV感染的剧增,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马拉色菌的感染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物种类的增多,耐药菌株和不敏感菌株也开始出现,这就要求在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有必要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但NCCLS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不适用于除了厚皮马拉色菌以外的其他马拉色菌,因为马拉色菌在无脂质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目的:建立一套以生理生化和形态学为主的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方法,并对我院临床分离的28株马拉色菌(27株菌分离自花斑癣患者,1株分离自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患者)进行菌种鉴定;同时检测七种马拉色菌(37株)对临床常用的8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及其差异性。方法:采用沙堡试验、吐温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及七叶苷分解试验对临床分离的28株马拉色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改良NCCLS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试七种马拉色菌对37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28株菌中,球形马拉色菌8株,合轴马拉色菌6株,厚皮马拉色菌6株,糠秕马拉色菌4株,钝形马拉色菌3株,限制性马拉色菌1株。37株菌对酮康唑均敏感,MIC值范围为0.03~0.5μg/ml,26株菌对伊曲康唑敏感,9株中介敏感,2株耐药;14株菌对氟康唑敏感,22株中介敏感,1株耐药。结论:花斑癣的感染以球形马拉色菌最多,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没有培养出斯洛菲马拉色菌。采用沙堡试验、吐温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及镜下孢子形态可鉴定七种马拉色菌,再用七叶苷分解试验加以确认。此方法简单、经济,易操作,可在临床推广使用。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实验采用改良的NCCLS方案的微量稀释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可使马拉色菌生长良好,且容易观察。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是本实验中所检测的8种药物中对七种马拉色菌抑菌作用最强的两种药物,且MIC值范围比较集中,反映了各菌株间的差异很小,也为临床使用该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七种马拉色菌对各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估计与样本量小有关,不能单纯的认为其间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