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则,拿他的修证功夫,随时指导徒众,从没有写出一言一句的文字。释迦灭度后,很多已证阿罗汉果的弟子,迅即自弃色身,随世尊入灭。
诸天的天王众见佛陀舍世入灭,心已惋惜悲痛,又见诸得道比丘自弃色身,于英年入灭,遂生讥议:
“如来出世,万千劫难遇,成道之后,辛勤弘法,培育后学,使弟子证道无数,于老迈之年,色身不堪作用之际,进入涅盘。诸大弟子,深受佛恩,不思弘法报佛恩,却贪图涅盘解脱,急舍世间,岂非令如来圣教,顿成灰烬!真枉如来应世一场呀。”
尔时,又有痴比丘说道:
“释迦在世的时候,常常要拿戒律来约束我们,说某事应该做,某事不应该做,我们极不自由,今后可以为所欲为了。”
这些都被大迦叶尊者听到了,尊者以为,释迦佛陀灭后,不可不拿他老人家的遗教,制为成典,庶几可以永永做教徒的指导。其它众尊者,对大迦叶尊者的提议也都点头称善。于是,就在佛陀灭度后的第四月安居期内,选学德并高的比丘五百人,到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里面,从事第一次的结集。
牛主尊者也在被邀请之列,他对前来恳请的圆满比丘说道:
“有智慧的人,心不放逸,因此能修各种善法,不致一事无成,便被无常吞噬了光阴和生命。我在世上应做的事,全都做完了,敬爱的导师亦已经入灭,我理应舍此俗世,追随大师,就好象小牛追随着大牛一样。”
“同修!我向你敬礼道别了。”
说罢,便升上虚空,现种种光芒,然后化火焚身,自取灭度。
圆满比丘无奈,只好持牛主尊者舍利于钵中,回来向大迦叶尊者报告一切。
知晓了牛主尊者的情况后,大迦叶尊者心情沉痛地向众尊者道:
“世尊入灭后,众多阿罗汉,亦随世尊入灭,圣者已所余无几,务请各位同修,结集圣典未完之前,切勿效法牛主造次入灭,宜广为人天结集,作种种利益事。”
在场的阿罗汉们无不表赞同,于是,便齐心合力,共议结集圣教之事,再无一人,妄想入灭。
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其国的阿闍世王,本来是佛教的信徒,听到这事,大为赞成;供给他们一切饮食卧具等,予以种种的便利,因此这五百人,得以安心从事结集工作,经过七个月,这事方才完毕。
结集的本意,实际就是会诵;为的是佛陀灭度后,恐有异见邪说,混乱佛法;所以集合有学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诵释迦佛陀在世时所讲的法,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然后集成为经典;所以叫结集。当时结集的仪式很严重,大迦叶尊者升上座。因为阿难陀尊者在佛门中,素有博学多闻的盛名,由他诵出经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发出种种问难,阿难陀尊者一一回答,详记这经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于什么人所说的;并且佛说这法的时候,随从的徒众有多少,也一一记出;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说。优波离尊者在佛门中,以严守戒律著名,由他诵出律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也一一发问,他也一一回答,和阿难陀尊者一样;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制。
对于这第一次结集,后人有种种异说:大都以为,既有二人,一诵出经藏,一诵出律藏,那么一定还有论藏;这论藏是谁诵的呢?于是,有的说是大迦叶尊者自己诵的,有的说是阿难陀尊者诵的。其实,经、律、论三藏的名称,是后人所加;经是实际修行的法门,律是止恶修善的规律,论是对佛陀教法的解释研究。当第一次结集佛陀遗教的时候,当然只有法和律,至于解释形容,一定出于后人之手,因而有三藏的名称,所以当时未必有论藏,这应是毫无异议的。
阿难陀尊者诵出的是什么经呢?大概就是今日所传的四种《阿含经》;“阿含”是梵音,译为无比法,就是没有可以比类的妙法。四阿含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这是佛教北传流通的阿含经,至于南传佛教的阿含经,比此又稍多些内容)。
诸天的天王众见佛陀舍世入灭,心已惋惜悲痛,又见诸得道比丘自弃色身,于英年入灭,遂生讥议:
“如来出世,万千劫难遇,成道之后,辛勤弘法,培育后学,使弟子证道无数,于老迈之年,色身不堪作用之际,进入涅盘。诸大弟子,深受佛恩,不思弘法报佛恩,却贪图涅盘解脱,急舍世间,岂非令如来圣教,顿成灰烬!真枉如来应世一场呀。”
尔时,又有痴比丘说道:
“释迦在世的时候,常常要拿戒律来约束我们,说某事应该做,某事不应该做,我们极不自由,今后可以为所欲为了。”
这些都被大迦叶尊者听到了,尊者以为,释迦佛陀灭后,不可不拿他老人家的遗教,制为成典,庶几可以永永做教徒的指导。其它众尊者,对大迦叶尊者的提议也都点头称善。于是,就在佛陀灭度后的第四月安居期内,选学德并高的比丘五百人,到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里面,从事第一次的结集。
牛主尊者也在被邀请之列,他对前来恳请的圆满比丘说道:
“有智慧的人,心不放逸,因此能修各种善法,不致一事无成,便被无常吞噬了光阴和生命。我在世上应做的事,全都做完了,敬爱的导师亦已经入灭,我理应舍此俗世,追随大师,就好象小牛追随着大牛一样。”
“同修!我向你敬礼道别了。”
说罢,便升上虚空,现种种光芒,然后化火焚身,自取灭度。
圆满比丘无奈,只好持牛主尊者舍利于钵中,回来向大迦叶尊者报告一切。
知晓了牛主尊者的情况后,大迦叶尊者心情沉痛地向众尊者道:
“世尊入灭后,众多阿罗汉,亦随世尊入灭,圣者已所余无几,务请各位同修,结集圣典未完之前,切勿效法牛主造次入灭,宜广为人天结集,作种种利益事。”
在场的阿罗汉们无不表赞同,于是,便齐心合力,共议结集圣教之事,再无一人,妄想入灭。
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其国的阿闍世王,本来是佛教的信徒,听到这事,大为赞成;供给他们一切饮食卧具等,予以种种的便利,因此这五百人,得以安心从事结集工作,经过七个月,这事方才完毕。
结集的本意,实际就是会诵;为的是佛陀灭度后,恐有异见邪说,混乱佛法;所以集合有学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诵释迦佛陀在世时所讲的法,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然后集成为经典;所以叫结集。当时结集的仪式很严重,大迦叶尊者升上座。因为阿难陀尊者在佛门中,素有博学多闻的盛名,由他诵出经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发出种种问难,阿难陀尊者一一回答,详记这经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于什么人所说的;并且佛说这法的时候,随从的徒众有多少,也一一记出;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说。优波离尊者在佛门中,以严守戒律著名,由他诵出律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也一一发问,他也一一回答,和阿难陀尊者一样;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制。
对于这第一次结集,后人有种种异说:大都以为,既有二人,一诵出经藏,一诵出律藏,那么一定还有论藏;这论藏是谁诵的呢?于是,有的说是大迦叶尊者自己诵的,有的说是阿难陀尊者诵的。其实,经、律、论三藏的名称,是后人所加;经是实际修行的法门,律是止恶修善的规律,论是对佛陀教法的解释研究。当第一次结集佛陀遗教的时候,当然只有法和律,至于解释形容,一定出于后人之手,因而有三藏的名称,所以当时未必有论藏,这应是毫无异议的。
阿难陀尊者诵出的是什么经呢?大概就是今日所传的四种《阿含经》;“阿含”是梵音,译为无比法,就是没有可以比类的妙法。四阿含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这是佛教北传流通的阿含经,至于南传佛教的阿含经,比此又稍多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