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内自此即由这一赣水闽山,千里传奇而成了名,造就后来的显赫的“罗内境主”神威。
然“境主神主”供于罗内安山庙是何时?其历史资料,年久远难稽。据民间进化流传说,先时因罗氏随带的雕像即“境主”托化显灵,前来祈祷者日渐趋多,香火日盛,罗家应接不暇,且所居住狭小难容,怎么办?罗氏左思右想,想起平时村里民众待他甚好,干脆将这一境主献于舍内公众奉祀。尔后,舍里的人都称之为“境主公”。随后,罗姓一家生活获得安适日渐进益,与此的同时,黄姓也因此丁财逐渐增旺。此时,舍内黄姓为多,故之由黄氏牵头鸠资在舍里植福堂边盖庙共祀之,时约元末明初,名曰“舍公”即今安山庙神主境主公“正顺尊王”是也。
再后来,即时至明朝中叶,由于沿海地带海匪骚乱而不安,罗姓因此扰乱不堪受辱,徒回江西他乡,其四姓也无后人居住,境主神主就留与黄姓大族延续供奉。至于罗氏,如今在罗内舍里,尚有一墓和一小祠宫,有人为之祀。
罗内境主神威在此千百年与罗内的山的水的人的民结下不解情结。亦可谓之“忠魂不泯,佑庇黎民”呀!
三、安山古庙 神灵尤赫
“安帮定国普天同庆,山明水秀神明共欣。古迹犹存金狮起舞,庙堂更新香烟氤氲。”这一概括是这次作者到此所见所闻的最大感受。也是作者给“安山古庙”四个字的析解。
“安山庙”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庙,亦可称之为“千年神庙”,更贴真的说法,称为“安山神庙”。其根据在《安溪县志》94年版·第一章佛教的第二节寺院庵堂里载:“唐代,参内建植福堂,供奉释迦如来等。”第二章道教的第二节宫观庙馆里载:“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参内建安三庙……,供奉……舍公等”。又记载:“宋代,参内建安三庙。”这里所说的参内即诸时罗内的所属地。基此所见,可说明了五代时期及宋朝年间分别有建“安三庙”。另据,罗内新《安三庙志》记载:“安山庙是明永乐元年(1403年)黄氏族人鸠资始建,供奉正顺尊王、配祀金氏夫人,金府元帅。”
综上所言,在时间和人物对象是有着质疑。究其因果,在此因根据不足,本文也暂不去作其论证。而从现实中而言,安山庙的庙主的确以供奉“境主公,境主妈,少年公”等神尊。
其经历千年数百个春秋,历尽沧桑变革,也不知兴废修葺多少。如实情况,年久难稽。然由于历史变化亦随之创设,这也是有所难免。且由于闽属的道佛混浠难清,这实也是一种难以分辨。
庙年代久远,虽先贤有续修,而近几百年社俗革变,随之亦有所变化。在1966年间,尊主金身庙宇被楚毁,境内贤达心怀安,倡议重雕金身,重修庙宇,集腋成裘,众志成城,于1981年庆成。由是尊王神灵尤赫、香火鼎盛,屡著神显,四境家佑尤多,影响极大。近再经信民开拓创作(即于2007年由信民黄文良、黄建章(跳坑)、黄木腾(万福)、黄全天、黄志坚、黄建平等人揖资改建)形成了一座雄伟壮丽的新庙,此举实乃安山文化升迁是为古庙增添景观呀!更值得一提的是,于1995年,在时任罗内村书记黄安来的费心策划下,安山庙已被安溪县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逐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续谈安山庙地形。从作者所了解到的,它是坐南朝北即丙向壬兼已亥,水出辛。植福堂坐向为丙壬兼子年。庙地形态特殊,风景优美,形象逼真,地理先生表名:“双狮朝庙,地灵幽景”。庙穴史称之为两**花,其山脉整体形势如落水狮,这一景象不仅是古时风水先生的言论,而现实确系形象逼真。
为了证实,大年初三,作者特意去到现场游览探视,时巧遇有位重史的乡人,在交谈中,它告诉我说:“这地从左观,有如雄狮下蓝溪汲水,从右览,似大象渡河。”我观之,心感此不愧为狮象把水口之地,再看面对雌雄两山峰,之所谓堂前似群狮争拜佛,确系如此,颇称奇特。该村民续说,这庙历以崇祀正顺尊王,世人称“境主公”,并配祀“金氏夫人和金府无帅”,另一位信民在旁边插话说:“原庙虽小,神显则名,景虽不多,象形显灵”,作者随言,今古庙依旧址,重建更辉煌,尊王神光显,英灵庇罗乡,兹此柱石固,香火永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