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尚书》存疑
(1)尚书的概念
无法考证的人类历史称“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称为“上古时代”。“尚”通“上”,“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始于夏禹王朝(公元前21世纪),汉字起始于殷商甲骨文(公元前1600~1046年),确切地是出现于盘庚(商朝第二十位君主)迁殷后(商朝中兴转折点早商)。
能用文字记录史料的是东周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年)。那么三皇五帝、夏、商历史的《尚书》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尚书》每一篇的第一句话都是“曰若稽古”,意思是顺考古代之道理,就是根据传说查考往事整理史料。《尚书》就是后代人根据传说写出来的上古史料文书。
(2)尚书的出现
《尚书》是什么时候,又是谁写的呢?已经无可考证,认为是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这是“古文《尚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经学家秦博士山东伏生(公元前260~161年)将《尚书》藏于墙壁内。秦亡后再取出来,但是书简已经残缺不全,内容基本丧失,于是伏生根据记忆进行讲学。汉文帝时(公元前202~157年)派大臣晁错索取《尚书》,伏生已经是九十高龄,不但不能书写,而且说话也听不懂。于是伏生口授,女儿羲娥转译,晁错笔录,写成的《尚书》叫做“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发现古文《尚书》,于是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同时并存。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战乱中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全部遗失。东晋初年,豫州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一部《尚书》,现存的《尚书》是这部书整理出来的。
(3)伪尚书
三皇五帝及大禹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今河南省。大禹治水也只是黄河流域。直至商王朝末期属国西岐也仅是今陕西省岐山县。“禹贡”也叫“大禹巡九州”,夏禹时代不可能拥有古九州那样的版图。所以《尚书·禹贡》是“伪《尚书》”,就是虚假的上古文献资料。这又怎么说呢?
伪《尚书·禹贡》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人们饱受战争痛苦,很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安定的生活环境。著书者就根据当时的地理结构和人群分布,设想了九大州,并规划出一幅理想的政区版图,借用“大禹巡九州”的典故写出了“禹贡”。由此推测,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古梁州(陕西和四川)的是和夷民族。
(4)和夷足迹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省阿尼玛卿雪山,是哈尼先民阿尼与藏族先民玛卿的合称。四川省境内,大渡河前身叫涐水,还有峨山、二峨山、阿坝等地方,都是哈尼先祖生活过,因此而得名。清朝时候,也是根据历史上哈尼先民生活过的河流而命名为安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