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吧 关注:10,790贴子:3,857,317

【上山下乡.知青生涯】系列回忆短文(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让“50年代”网友全面完整了解我写的“上山下乡、知青生涯”系列短文,从今天起,我将我的【上山下乡知青生涯】系列短文连续刊发于后,让其具有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1楼2020-11-17 11:05回复
    这是我一个已经退休的老三届知青写的上山下乡回忆短文,这篇短文曾刊发于“老知青吧”,受到一个自称“上山下岗(若干”网名)长达几年的质疑、诬蔑、诋毁、攻击和长期纠缠......特别不能容忍的是长期恶毒中伤别人无辜母亲。
    详见【向“忆1969”讨公道】——原本“墙倒屋外边、肉烂锅里头”。然而是“老知青吧主”(忆1969)不让说话,压制弱者,助纣为虐,长期封禁另一方,这才将话题与矛盾带到这里。
    为了无辜母亲的尊严,为了公道,也为了真相,同时为了痛击痞子、流氓,也为了揭露“忆1969”的虚伪、拙劣与丑陋。敬请大家谅解!
    众位客官,看看这回忆短文有啥问题,竟然得罪了网络痞子、流氓,招来长达五年多的攻击与纠缠,特别可恶的是让无辜母亲受到恶毒伤害,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忍受的


    3楼2020-11-17 11:06
    回复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上山下乡5.劳动锻炼】
      16岁下乡的我,在乡下66个月的我,说什么在乡下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在回忆短文《上山下乡.知青生涯》中曾说过“有得有失,无怨无悔”,事实的确如此。说此话,说实话,知青在农村谁不知道农业劳动之艰辛。有诗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要让咱知道农村、农业与农民的艰辛与“粒粒皆辛苦”。
      当知青,干农活,使用最一般、最多的工具就是锄头,田头地里的活没有谁能离得了它。
      刚下乡第一课就是学会使用锄头,在咱南方,10月份的农活,主要是秋种欠田(种小麦)秋收(挖红薯),这二样农活一样都离不开使用锄头。
      没有用过锄头的我们,在使用中就不知道使用的技巧。首先是前后手握锄的位置,其次是手与锄把拿捏的轻重,最后是用力的大小。这三个环节(或要领)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得不偿失。
      其中这锄与把拿捏的轻重尤为重要,该松则松,该紧则紧。松了无法用力,紧了往往手上会因摩擦打起“血泡”。小小年纪,细皮嫩肉的我们,不懂得如何使用锄头,满手都是血泡。劳动就是锻炼人,首先是磨炼意志,然后是对事物的认识。1
      手上有了血泡,对劳动就有了认识,血泡是对劳动而言,也是认识“再教育”的开始。学会了使用锄头,手上也磨出了干茧。学会了使用锄头,在劳作上开了一个好头。
      下面是我写的五首有关农村、农忙、农活的诗句(请别见笑)其真实地反映与表现了有关劳动的情景。一年四季劳动,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几样脏、苦、累的农活。
      《七言八句.春咏》拂面微风临人间,淅沥细雨润田园,翠绿花红漫山野,乍暧三月艳阳天。迎春鸟儿吱嘎叫,农夫耕地把牛吆,种下谷物盼秋获,辛勤换得粮满仓。
      《七言四句.插央诗》捞脚抹杆下田地,日晒雨淋把头低。手捉禾苗往下杵,一掬一退织绿衣。
      注:(捞脚抹杆:土话——指将衣袖挽起,把裤脚撩起)
      《七言八句.农忙》春来雨水贵如油,颗粒不剩引田中。三犁三耙弄秧地,牛困人乏也不休。男女老少排成行,弯腰驼背插禾忙。娇阳暴雨谁避得,换来稻田披绿妆。
      《七言四句.春种》光头淋雨忙栽秧,脚踩泥泞地不茺,春耕大忙不歇息,秋收希望粮满仓。
      《喝火令.青春新韵》小手抓牛屎,赤脚踩泥泞,正是春耕大忙时。祈盼秋收稻谷,以解肠胃饥。 两鬓也斑白,忘却少年时。养儿育孙生前事。半生辛苦,半生蛮乐趣,半生仍将努力。老来有所依。2
      最脏的农活是背牛粪褥稻田。在咱南方,主要农作物是种植稻谷,而种植稻谷的肥料主要靠农家肥——猪、牛粪,这猪、牛粪则主要用作底肥使用——就是最先施用的肥料。
      单说这牛粪,就是牛圈里牛拉的粪便。可牛粪这东西,虽然不很臭,但十分肮脏,因为它是倒干不稀的东西。首先是不好挖取,吃剩的各种牛草与粪便混合在一起,而且十分难装。其次是搬运,而这搬运方式则是用背篼背负(生产队地形为山高坡陡不宜使用箩筐挑),此时牛粪中的液体就从背兜的下部溢出,顺着屁股和大腿往下流淌,后学会使用棕背垫后,粪水才只打脏大腿以下部位。当这牛粪运到田里后,工作还没有结束,还得将这牛粪用手均匀地抛撒在未犁耙的稻田里。可以相像,这牛粪之脏,抓牛粪的手难道会不脏,特别是指甲里的牛粪,说啥也难以洗净,至今意识里的牛粪还未能忘掉。
      在农村,最苦的农活不是肩挑与背磨,也不是日晒与雨淋,而是中耕中的锄草——特别是给甘蔗中耕锄草。
      为什么说给甘蔗中耕锄草最苦呢,原因有二:一是甘蔗除草的季节是在夏天,土城的夏天格外地热,穿多了不行,但不穿长衣裤更不行;二是这甘蔗的叶缘上长着锋利的锯齿,稍不注意就会划破裸露的肢体,而划破的地方又被汗水浸咬,使其又痛又痒,难以忍受。3
      在农村,最累的活是什么呢?是春种与秋收,这是因为季节不等人。
      就拿春耕来说,“夏至不栽、夏倒西歪”,半山地区的庄稼是不好种的,下乡的尖山生产队的庄稼更难种,因为山高坡陡,雨一停止,水就没了。为了能截水打田,为了抢季节,几时下雨,几时就得起床去扎稻田保水。为了抢农时,很早就得上工,很晚才能回家。为了抢季节,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整天拔秧、插秧,插秧、拔秧。真正是弯腰驼背,口朝黄土背朝天,直到稻田栽种完毕。
      就拿秋收来说,最累的要数收割稻谷。这也是受季节的影响——因为贵州的秋天是“天无三日晴”嘛!天只要没下雨,就得抢收稻谷。在抢收稻谷时,最老火的是收割糯谷,这是因为糯谷壳上有一层毛,在脱粒时这毛就会附着在劳作人的身上,汗水一乍(土话),身上其痒无比。
      什么是脏、苦、累,什么是辛苦!当了66个月知青,亲身经历了这些,知道了农村、农业、农民的不易与辛苦。通过这些让我珍惜后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一句老话“上山下乡.有得有失,上山下乡.无怨无悔!
      (完)
      (作者:承上与启下)


      7楼2020-11-17 11:09
      收起回复
        老吧友好,老知青吧很早就被右右们把持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1-18 02:18
        收起回复
          农村的我那时很羡慕知青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1-18 06:28
          收起回复
            上山下乡.有得有失,上山下乡.无怨无悔!
            赞同


            IP属地:江苏13楼2020-11-18 11:17
            回复
              记得我们下乡知青,乡民的子女很愿意和我们在一起交谈,聊天。


              IP属地:江苏14楼2020-11-18 11:19
              收起回复
                下乡下岗人生无奈的经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1-20 17:04
                收起回复
                  上山下乡有得有失,确实如此。公正评价。


                  17楼2020-11-20 21:28
                  收起回复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上山下乡7.走出农门】
                    1973年底,我已经上山下乡5年多,此时此刻正在习水县水电局当水利辅导员。一天,区知青办通知我到县城参加“工*农*兵*学*员”招生考试。次日,我和十几位知青参加了由招生学校(贵州冶金学校和化工学校)组织的考试。我记得考试地点在县招待所会议室,其中有两道题我记得十分清楚,就是农业“三要素”和力的“三要素”此外就是分数和解一元二次方程,没有语文和政治,只有“数、理、化”一张综合卷子。我自认为考试成绩应当“不错”。剩下来就是静静等待学校录取通知书。
                    等待并不漫长,但等待是一种煎熬,可以说整个春节是在煎熬中度过的。
                    见到许多参加考试的知青都得到通知高高兴兴地走了,眼看着入学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入学通知总是不见踪迹,心也冷了,意也淡了,又一次失望了,甚至是绝望了。
                    望眼欲穿的四月初的一天,终于收到了贵州省化工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在当时,收到入学通知书,并不等于就可以去报到入学了,还要过三关呢!
                    第一关“再教育”是否合格关。首先是生产队每户都得给你签字,二十二户农户一家不给你签字,这书就读不成。
                    第二关是大队、公社、区公所政审关。假如在接受再教育过程中调皮捣蛋有记录的。肯定是过不了这一关的。在这个过程中,在公社签字盖章时,我生怕再生意外,夜半三更找到几十里外家住农村的公社书记家找其签字。1
                    第三关就是办理粮食和户口迁移手续。其中办理粮食手续在今天看来就十分可笑。
                    这就是生产队头年分配的粮食,是次年一年的定量,我四月份离开农村,还有八个月分配的粮食要交给粮食部门,否则粮食关系就不能办理,这就意味着入学后没有粮食吃。
                    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原因是生产队分配是零星的,粮食品种也不一致,而要求上缴的是商品粮,而且必须是一次性缴清。为交这粮食,全家动员,找亲朋好友才凑齐数字。
                    在乡下67个月,实际上是67个月又10天,除去修建湘黔铁路22个月,除去在习水县水电局当水利辅导员12个月,实际在农村33个月。至于参加农业劳动多少时间,没有作过统计,估摸着不足2年720天。
                    劳动时间最长的一段时间还是在1968年下乡那年至1970年参加铁路建设前,可以说只要是农忙季节,都在乡下参加农业劳动,从思想上来讲是在听毛主席的话,安心接受再教育,因此这几年参加生产队年终分红,我都没有补交过分粮款,甚至每年还获得几元、十来元不等收入。2
                    参加铁路建设回来后至当水利辅导员前这段时间(1972年6月至1973年3月),除农忙参加农业劳动外,其余时间都在当地打工。在此期间当过搬运工、当过糖厂季节工、修建轮渡码头时打砂料、给外贸站边茶打捆、在盐业公司倒盐仓。可以这样说。只要挣钱的力气活。没有一样没干过。生产队也不缺这劳力。只要在年底补交基本口粮款就成。而不补得不到次年口粮啊。
                    话说回来,得到贵州省化工学校录取通知书,等于得到自由,终于获得解放,再教育有了结果,几年汗水没有白流,艰难困苦的岁月终于熬到了头。
                    就要离开农村,除了兴奋没有感想,除了高兴没有留恋。倒是自留地里种的蔬菜和在乡下伴我生活多年的不值钱的家什和劳动工具,让人有些不舍,其次就是房东何四婆一家在下乡期间对我的关爱。作为报恩,也作为补偿,我索性就将锅盆碗盏,工具用具一鼓脑儿全数送给了何四婆一家。
                    就要离开故乡,妈妈忙着给我添置新衣,忙着准备行囊。三妹用五元钱给我买了一口小木箱,刚好装下一套被褥和二套换洗衣裳。
                    1974年4月15日,我怀揣入学通知,身背棉被,手提木箱,坐上开往遵义的班车,从此离开家乡,踏上追寻的道路,去实现奋斗的梦想。
                    今年(2016年)4月15日,是我离开家乡42周年,脑海里总是浮想联翩,总想起那些年的事情,虽然时过境迁,但旧事却莫齿难忘。就留下这些文字作怀念吧!
                    (作者:承上与启下)


                    21楼2020-11-23 11:29
                    回复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上山下乡8.自留地】
                      在那个年代,凡是分散插队的知青,都会分到一些自留地,用作栽种蔬菜供自身食用,当然也有的用这些土地种植点粮食以补充口粮不足,也有的用这些土地种植点经济作物换取点日常开支及零花钱。
                        在农村,对于这点自留地,不同地方、不同生产队划给社员的自留地的多少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二分地,有的半亩多。我下乡的生产队划给知青的自留地大约每人四分,而且这地都是零星与分散的,最大的一块也没有超过二分,而这块地是离居住地较远且为40来度的坡地。
                        我下乡时是10月份,秋季蔬菜种植季节已过,好在生产队分给我的土地上已经种上了蔬菜,我下去时正好可以收获与食用,这可算是不劳而获吧!而夏收粮食正好处于播种期,正赶上小麦、碗豆、胡豆下种。
                        在咱南方,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一般分为二个季节,这就是秋播与夏收,以及春播与秋收。
                        在我下乡的地方(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黄金公社东方红大队尖山生产队),自留地种植的秋季作物,主要是萝卜、白菜、青菜,价钱较高的有芹菜、花菜、莴笋,生长期短的主要有菠菜、茼蒿菜、莴苣菜、大头菜、棱角菜等。粮食作物则主要种植麦子、碗豆、胡豆。
                        自留地种植的夏季作物品种就比秋季作物品种要多的多。而且多数是果实类作物。比如茳豆、四季豆,茄子、辣椒、南瓜,黄瓜、苦瓜、丝瓜,叶菜类一般种植的就是汗菜了。粮食作物最多的则是土城的特产红薯。而土城的红薯品种并非单一,特点与用途也各异。最普遍的是当地品种红心苕,这种苕种在油砂地的,淀粉含量就高,熟食时犹如板栗一般;而种植在田头和粘性土的红心苕,糖分就较高,生食和熟食都格外地甜。此外还有紫色外皮苕,颜色很受小孩子喜爱;至于白心苕,阴干一段时间生食,则是十分甜脆与爽口,可与地瓜相媲美。
                        此外,有的农民也种点包谷,以图吃点嫩包谷,还有就是为了弥补稻谷收割前的断粮与饥荒。
                        这一年二季的蔬菜,看似十分丰富,可也有令人遗憾的时候,这就是春夏蔬菜淡季时,地里没有蔬菜可吃。这在过去的确是一个难题,此时可以食用的蔬菜就只有莴苣菜和牛皮菜二种。现如今返季和大棚蔬菜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
                      1
                        上山下乡五年半,经历了六个秋种,五个春种,知道什么季节种什么菜,知道什么菜怎么从种、管、到收。在乡下,我的种籽和菜苗都是农民免费提供的,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育种与育苗。而各种蔬菜的种籽与菜苗对后来的收成十分重要。比如萝卜制种,要预先在萝卜地里选择保留品相好的萝卜(不能选太大或太小的做种),在早春时节,将这做种的萝卜拨出,削掉主根,萝卜叶割下只剩十多公分,选择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栽种下去,并随即浇上清粪,以后的管理主要是防虫害和干旱。待萝卜种成熟后及时采摘晾干,然后取种籽,以后要防鼠、防虫、防霉烂。
                        在当地,种植萝卜是在九月前后(此时大季稻谷开始收割),生长期为寒露、霜降与小雪,而经霜冻后的萝卜才容易煮扒,口感才会更好。迟萝卜则要在一个月过后下种,由于气候关系,春节期间早萝卜会起苔和上布,而迟萝卜则是为春节市场准备的。因此,所有蔬菜都有季节要求和生长规律,讲萝卜只不过为举一反三而也。
                        在自留地里,至于种植什么蔬菜,则是根据自己所好,有时则是根据种籽与菜苗情况而定。一般考虑自给自足,吃不完就往家里送,从来没有对外销售过。
                        我下乡所处的尖山生产队,为带状群山尾部,地形陡峭,田土间插分布于缓冲部位,除稻田外,大部分耕地都是坡地,特别是划分给农民的自留地,都是小块小块的坡地,即使有块把稍为平一点的,都是由高高的保坎砌筑而成,可以想像和验证先民们为此早些年的付出。
                        在农村、在当时队为基础情况下,农业、农村与农民实际就是粮食生产的机器,为国家种地,为革命种田;多流一滴汗,多打一颗粮,就是为国家、为革命作贡献。要想在集体的土地上挣钱,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一年到头除粮食以外的花销,基本都依赖于那点微不足道的自留地,以及稀饭、干饭各人搞干上。
                        对于农民来说,自留地的存在,寄托着一家人全年生活生存的希望,好似农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银行。
                        自留山生长的树木,是不用花钱只管出力就能获取的燃料来源;自留山种植的经济作物,换成钱后可解决了一家人穿衣戴帽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我所在生产队,当时家家都种有柑橘,每年柑橘的收入为农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在农村,假如没有这自留地和自留山,农民就断了家庭经济来源,也就没有了生计。在农村,谁家生活好与坏,手头宽与紧,关键在于对自留地的打理与经营。
                        对于我们知青,光棍一根,大多都有家庭作后盾,一年衣裳、平时小用基本都由父母供给,对自留地的作用就没有农民那么重要。家长对知青子女的期望,就是到乡下去接受劳动锻炼和体验生活,只求拿到口粮,不求挣回多少。因此,在对于自留地的耕作上,许多知青是抱着好奇与好玩的心理在耕作,作物的收成与好坏是可想而知的。
                        离开农村四十多年,对于我在乡下的自留地,我还时时想起,想起一年四季生长的蔬菜,想起那些个挖土、平地、栽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等情形,而想到更多的则是收获时的喜悦,有时甚至还怀念那些虚度而逝去的时光。
                        (作者:承上与启下)


                      22楼2020-11-23 11:30
                      收起回复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上山下乡9.稻米】
                        有道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道是“民以食为天”。这二句话说的是人们离不开吃的,离不开一日三餐吃的。而在咱南方,一日三餐的主食离不开米饭,而米饭则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水稻种植以及辛苦的生产过程。
                        水稻是怎么来的?水稻与大米的关系怎样?或许现在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说实在话,对于这二者在我未当知青前是不知道的,更不知道水稻栽种的艰辛和大米的来历。
                        水稻是怎么来的?说简单其实很简单,春天栽下禾苗,秋天收割稻谷,就这二句话而也!水稻是怎么来的?说复杂可谓十分复杂!用一句通俗语言来说,就是一颗汗水一粒米,一餐饭又是多少汗水可以换来的呢?!
                        在这让我说给不知道的人们听听吧!
                        水稻,顾名思义这农作物与水相关,生长过程离不开水,生长环境叫做水田。水田呢又分旱田与冬水田,直观地说,旱田是一年种二季(大季水稻、小季旱作小麦或油菜),水田则一年只种一季(常年有水,不种小季,我们叫做冬水田)。
                        在过去,种植水稻有这样几个过程:
                        1、 育秧苗。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一周。首先浸泡稻种,待稻子开始露芽,便在整理好的秧田里撒种,然后从2厘米蓄水至5~10厘米深(防虫、防冻害),待秧苗长到10厘米时,如果天气晴朗就要晒苗床,这步十分关键,主要控制秧苗根系,为下步拔秧、洗秧提供帮助。
                        2、整理秧田。在这主要讲旱地整理成稻田。由于农作物与季节存在时间差,一般小季作物选择种植菜籽与胡豆,这样才能在立夏、小满期间插秧;如果种植小麦,就得推迟二个季节到芒种、夏至小麦成熟收割后才能打田插上秧苗。
                        整理稻田的第一步是铲田坎、铲背干(靠里田坎);第二步就是下底肥,将牛屎运撒田间;第三步视天气降雨捉水——封堵田坎缺口(这项工作只要下雨,不管在任何时候,哪怕深夜,不管有多困难,雷雨交加天气,都得起床,为的是不让雨水流失)保水、蓄水。第四步如降雨让田蓄上水,就得起早贪黑赶快犁田、耙田、搭田坎,这样才能便雨水能够存储起来。而一块稻田,既要能蓄水,又能适宜栽种稻秧,就得进行“三犁三耙”(犁一次耙一次进行三遍)。1
                        就这犁田与耙田,在农业生产中属于一门技术活,犁不好就耙不好,耙不好田就不平,田不平水就不平,田不平秧就无法栽插,水不平部分稻田就会裸露,而裸露秧苗就没有收成。
                        3、打好秧田就可以拔秧、栽秧了。为了抢农时,这段时间,农民几乎都是起早贪黑、日晒雨淋的,也是农村农民最辛苦的时候。那时没有机械化,至今半山地区仍然无法实行机械化,每一株秧苗都靠人工一窝一窝栽下去,这就是形象地被称作“脸朝黄土背朝天”。为此,我的感受和描写是:
                        【七言四句.插央诗】捞脚抹杆下田地,日晒雨淋把头低。手捉禾苗往下杵,一掬一退织绿衣。注:(捞脚抹杆:土话——指将衣袖挽起,把裤脚撩起)
                        Ÿ 【七言八句.农忙】春来雨水贵如油,颗粒不剩引田中。三犁三耙弄秧地,牛困人乏也不休。男女老少排成行,弯腰驼背插禾忙。娇阳暴雨谁避得,换来稻田披绿妆。
                        【七言四句.春种】光头淋雨忙栽秧,脚踩泥泞地不茺,春耕大忙不歇息,秋收希望粮满仓。
                        4、插完秧子,农忙结束,往后就是施肥、天晴下雨管水、防虫、防病害,中耕薅秧、除稗草、铲背干(减少山荒鸟鼠损失)、稻田挖沟放水(利收割,利犁田、欠田种小春)。
                        5、接下来就是人工收割稻子了。收割稻子同样辛苦,但不同的是此时的心情却大不一样,丰收的喜悦往往反映在欢快的劳动场面上,比割稻速度、比打稻节奏,比拴稻草速度,比背稻子重量及往返速度等,也可以说是在进行一场没有奖励的劳动竞赛,实质呢是可以吃上期盼的大米饱饭了。
                        收割稻谷时,一部分送集体保管室晾晒、风筛干净待交公、余粮,一部分就近分发农民作为口粮。作为知青的我们,这湿谷子还不好处理呢,好在规定知青口粮由生产队负责保管,按月领取,防止寅吃卯粮。要知道,稻谷是不能直接食用的,还得进行加工才能成为大米,大米才能煮饭。在当时,每百斤湿稻谷按85%~90%干稻谷折算,每百斤干稻谷折算75斤大米(商品粮)。2
                        加工大米也是一件麻烦的事,要不就得背稻谷到山下加工,这来回得花三个小时。如在住地加工,就得用擂子(一种脱壳器具)脱皮,用碾子细加工,至于残留的少量谷子,还得用箩筛团笼拣除之。总之,要想稻子加工成大米,没有房东的帮忙是完不成的。可喜的是,在我离开农村前二年,生产队有了打米机,这才告别了加工大米、面粉的难题。
                        在农村,生产水稻并不只是一个品种。刚到农村时,生产队还有老品种,比如栽种在冬水田的抗倒伏的麻谷,产量虽低,但米饭却很香,特别是经烘炒加工出的大米做出的米饭,其味奇香无比。后政府改良品种禁止栽种,此物就此灭绝,实在可惜。其实,后来推广的籼稻,虽然产量高,特别是一种叫矮子粘的品种,株矮抗倒履,但煮出的米饭因太糯,让人不适应。直到多年后杂交稻的出现,米饭才开始食之有味了,不过已经是多年的后话了。其实,米饭好不好吃,除了品种原因,还有就是土地,水和肥的关系。比如,育种稻田生产的水稻。加工的米饭就不会好吃。因为缺乏“营养”,俗称被“抽精”;生产过程缺水和施放化肥的稻谷,就没有水源充足和施放农家有机肥种出的水稻,加工出的稻米煮的饭好吃。
                        当过知青,种过水稻,深知一粒一米来之不易。撰写本文,是让只知用钱买大米的人知道这一道理,那就是每粒米的来之不易,不过如此!
                        Ÿ (作者:承上与启下)171015
                        Ÿ
                        离开农村许多年,至今对夏季种植水稻永远难忘。特别是这些年重回故地,没有见到那些拦山沟,那些高田坎,那些屯水丘,也没有见到栽种后的稻田,让人觉得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消失了,心中免不了增添许多惆怅。


                        23楼2020-11-24 1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