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新著《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座谈会上受热议原创满天星光2020-11-16 10:23:22
历时37年精心编写,终成300万字鸿篇巨制!在张津新著《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出版之际,为了更好地发掘浑源县的语言文化、弘扬和发展浑源文化事业,11月13日下午,山西省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科研人员一行四人专程赴浑源调查方言俗语,并在浑源三中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出版座谈会。浑源县党史县志办公室主任程修业等相关人员二十多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张津先生首先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艰难的方言调查之路,分享了自己方言研究的心得和体会。他说,他从1984年春天着手调查浑源方言开始算起,到2009年出版《浑源方言实用手册》一直到现在出版这本《浑源方言调查研究》,整整走过了37个年头,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他相信这部体量庞大的著作还是有独特的阅读参考价值和历史收藏价值的。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多多助力!
接着,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言,对张津先生出版的大作《浑源方言调查研究》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张津先生不急功近利和愚公移山式的精神,并对《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此书体量大、内容全、描写细,涉及浑源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语言生活。无论是张津先生对方言的挚爱,还是他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甚至其调查研究的范式,都会对全国单点方言的描写研究有启发和示范作用。同时认为,该书也体现出了张津先生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部小型的浑源百科全书,一种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
安志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中词汇和语汇部分是亮点。书中描写了浑源方言的词汇体系,反映了浑源方言词汇的基本样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浑源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浑源方言语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也反映出了浑源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观念等。本书可以看作是一部小型的浑源百科全书,不仅具有很高语言学的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张津老师的书创新性地使用了汉语语汇学理论,在单点方言调查研究成果中独具特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方言文化受到了侵蚀,因而近年来我国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做方言研究本地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张老师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出色的完成了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任务,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
面对本巨著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马启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作为方言研究者,面对这本巨著,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惊的是一位方言爱好者能从专业角度,把一个方言点的音韵和变读系统描写得清晰入微,把一个方言点的词汇和语汇几近穷尽性地呈现出来,把一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一一详尽地列出。喜的是这么厚重的一部方言著作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方言语料库,让方言研究者在查询资料时能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同时认为《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详细、全面、完整,在具体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汇的收录中虽有不足之处,但丝毫不影响其价值。
感受浓缩为两个词:震撼和佩服
李淑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看到这部书的感受是两个词,一个是震撼:皇皇巨著,近300万字,是目前单点方言研究专著中体量最大的。另一个是佩服:人常说“十年磨一剑”,这里应改成37年磨一剑。方言研究需要强烈的爱好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浑源方言是作者的母语,他处处留心,随时随地拿着小本本记录,并深入民间调查,这部巨著可以说是作者长期坚守和积累的成果。全书记录了大量活跃于口头的语汇8478条,这些俗语,是研究浑源历史和民俗的宝贵资料。
对方言学、近代词汇研究和浑源地方文化研究意义重大
于银如(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副教授):张津老师的《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终于出版了!在此首先对张老师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张老师撰写《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前前后后历时37年。三十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一心著述,取得今天的成果实属不易,可喜可贺。这里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是方言研究界的盛事。目前国内单点方言的调查研究报告一般是在几十万字左右,而张老师的《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将近300万字,这从篇幅上来讲是独一无二的,该书收词丰富、全面、详尽,内容翔实,描写细致。
第二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山西方言当中,浑源方言语音方面的特点不是特别特殊,但在词汇方面,它更多地继承了元明杂剧和明清小说当中的词语,该书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描写、记录了浑源方言词汇,并作了详细的、尽可能客观科学的释义,这对元明杂剧和明清小说词汇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也是浑源县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浑源方言调查研究》比较细致完整地记录了浑源县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弘扬浑源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佩服张津老师的持之以恒和文化担当
张惠叶(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中文系副教授):首先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方言调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我很赞同张老师调查方言的方法:平时处处留心,在走路、吃饭、闲谈等最自然的环境中去捕捉人们无意间说出的方言土语并随时记录下来,这才是最真实的方言,也才能挖掘出方言里深层次的瑰宝。这样做确实很难,但张老师坚持了三十多年。
我更佩服张老师的恒心。做方言调查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要想调查清一个具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都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张老师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调查、整理、研究,写出了将近300万字的调查报告,工作是非常枯燥、非常辛苦的。以他这样的年龄即便是把这包含大量国际音标的将近300万字全部录入电脑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张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了下来并做出了令人望尘莫及的成绩,他的这种恒心和韧劲儿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也很钦佩张老师自觉的文化担当。张老师说自己强烈爱好方言研究,所以才坚持做了下来。作为一个方言爱好者,我有同感,其实更是深藏在他内心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着他——我是浑源人,我又懂方言学,我有义务把我的母语如实记录描写出来。正是这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方言的执着爱好做动力,张老师一做就是三十多年,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整理,相信他辛勤付出的成果一定会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最后,张老师自费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能尽自己的能力为张老师广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让张老师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早日实现!
为浑源地情研究和方志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程修业(浑源县党史县志办公室主任):“惊着了!”这是对看到《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的形容。《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是张津老师三十多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充实而厚重的宏篇巨著,这在大同乃至山西也是首屈一指的,既填补了浑源方言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也为浑源地情研究和方志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津老师三十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长期坚持不懈地调查研究浑源方言,这种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急功近利的作风,尤其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该书序言作者温端政先生的女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温朔彬副研究员也对该书的面世表达了欣喜、敬佩之情。其他与会嘉宾也都各抒己见,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座谈会最后,还进行了签名赠书活动。(铁铁)

历时37年精心编写,终成300万字鸿篇巨制!在张津新著《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出版之际,为了更好地发掘浑源县的语言文化、弘扬和发展浑源文化事业,11月13日下午,山西省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科研人员一行四人专程赴浑源调查方言俗语,并在浑源三中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出版座谈会。浑源县党史县志办公室主任程修业等相关人员二十多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张津先生首先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艰难的方言调查之路,分享了自己方言研究的心得和体会。他说,他从1984年春天着手调查浑源方言开始算起,到2009年出版《浑源方言实用手册》一直到现在出版这本《浑源方言调查研究》,整整走过了37个年头,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他相信这部体量庞大的著作还是有独特的阅读参考价值和历史收藏价值的。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多多助力!
接着,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言,对张津先生出版的大作《浑源方言调查研究》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张津先生不急功近利和愚公移山式的精神,并对《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此书体量大、内容全、描写细,涉及浑源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语言生活。无论是张津先生对方言的挚爱,还是他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甚至其调查研究的范式,都会对全国单点方言的描写研究有启发和示范作用。同时认为,该书也体现出了张津先生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部小型的浑源百科全书,一种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
安志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中词汇和语汇部分是亮点。书中描写了浑源方言的词汇体系,反映了浑源方言词汇的基本样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浑源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浑源方言语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也反映出了浑源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观念等。本书可以看作是一部小型的浑源百科全书,不仅具有很高语言学的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张津老师的书创新性地使用了汉语语汇学理论,在单点方言调查研究成果中独具特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方言文化受到了侵蚀,因而近年来我国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做方言研究本地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张老师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出色的完成了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任务,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
面对本巨著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马启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作为方言研究者,面对这本巨著,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惊的是一位方言爱好者能从专业角度,把一个方言点的音韵和变读系统描写得清晰入微,把一个方言点的词汇和语汇几近穷尽性地呈现出来,把一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一一详尽地列出。喜的是这么厚重的一部方言著作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方言语料库,让方言研究者在查询资料时能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同时认为《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详细、全面、完整,在具体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汇的收录中虽有不足之处,但丝毫不影响其价值。
感受浓缩为两个词:震撼和佩服
李淑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看到这部书的感受是两个词,一个是震撼:皇皇巨著,近300万字,是目前单点方言研究专著中体量最大的。另一个是佩服:人常说“十年磨一剑”,这里应改成37年磨一剑。方言研究需要强烈的爱好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浑源方言是作者的母语,他处处留心,随时随地拿着小本本记录,并深入民间调查,这部巨著可以说是作者长期坚守和积累的成果。全书记录了大量活跃于口头的语汇8478条,这些俗语,是研究浑源历史和民俗的宝贵资料。
对方言学、近代词汇研究和浑源地方文化研究意义重大
于银如(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副教授):张津老师的《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终于出版了!在此首先对张老师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张老师撰写《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前前后后历时37年。三十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一心著述,取得今天的成果实属不易,可喜可贺。这里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是方言研究界的盛事。目前国内单点方言的调查研究报告一般是在几十万字左右,而张老师的《浑源方言调查研究》将近300万字,这从篇幅上来讲是独一无二的,该书收词丰富、全面、详尽,内容翔实,描写细致。
第二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山西方言当中,浑源方言语音方面的特点不是特别特殊,但在词汇方面,它更多地继承了元明杂剧和明清小说当中的词语,该书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描写、记录了浑源方言词汇,并作了详细的、尽可能客观科学的释义,这对元明杂剧和明清小说词汇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也是浑源县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浑源方言调查研究》比较细致完整地记录了浑源县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弘扬浑源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佩服张津老师的持之以恒和文化担当
张惠叶(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中文系副教授):首先对张老师《浑源方言调查研究》的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方言调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我很赞同张老师调查方言的方法:平时处处留心,在走路、吃饭、闲谈等最自然的环境中去捕捉人们无意间说出的方言土语并随时记录下来,这才是最真实的方言,也才能挖掘出方言里深层次的瑰宝。这样做确实很难,但张老师坚持了三十多年。
我更佩服张老师的恒心。做方言调查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要想调查清一个具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都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张老师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调查、整理、研究,写出了将近300万字的调查报告,工作是非常枯燥、非常辛苦的。以他这样的年龄即便是把这包含大量国际音标的将近300万字全部录入电脑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张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了下来并做出了令人望尘莫及的成绩,他的这种恒心和韧劲儿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也很钦佩张老师自觉的文化担当。张老师说自己强烈爱好方言研究,所以才坚持做了下来。作为一个方言爱好者,我有同感,其实更是深藏在他内心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着他——我是浑源人,我又懂方言学,我有义务把我的母语如实记录描写出来。正是这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方言的执着爱好做动力,张老师一做就是三十多年,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整理,相信他辛勤付出的成果一定会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最后,张老师自费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能尽自己的能力为张老师广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让张老师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早日实现!
为浑源地情研究和方志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程修业(浑源县党史县志办公室主任):“惊着了!”这是对看到《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的形容。《浑源方言调查研究》一书,是张津老师三十多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充实而厚重的宏篇巨著,这在大同乃至山西也是首屈一指的,既填补了浑源方言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也为浑源地情研究和方志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津老师三十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长期坚持不懈地调查研究浑源方言,这种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急功近利的作风,尤其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该书序言作者温端政先生的女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温朔彬副研究员也对该书的面世表达了欣喜、敬佩之情。其他与会嘉宾也都各抒己见,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座谈会最后,还进行了签名赠书活动。(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