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徐骏吧 关注:1,231贴子:10,706
  • 0回复贴,共1

第10封|抛弃400斤的过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7岁的小马:
你好吗?
我是20年后的你。
本周给房间来了一次大清理,至今腰酸背痛的,打算跟你分享一下我在这个过程里的一些感悟。
因为房间里实在没有地方放书了,于是我新买了一个立体书架,但装好之后,发现原来打算放置书架的位置其实根本放不下,你看,你的数学不好,我至今对数字和空间也没啥概念。我就想着,干脆整理一下房间吧,这一整理可不要紧,一口气从下午四点,整理到了早上三点,中间只是短暂的休息了一下,剩下的时间真的是马不停蹄。最后一共整理出来400斤的书,需要扔掉。
没错,400斤的书。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在专心致志的分析和评判每本书是否值得保留,还是应该丢掉。这对我来说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我曾经是个不舍得丢书的人。至少十多年前是这样的,但现状逼得我不做出选择了,我的房间已经快被书堆满了,床边、架子上、窗台上,甚至连地上都是书,书就像是会缓慢蠕动的某种生物一样,还入侵了客厅、阳台、储物柜,连餐桌上都爬了上去,家里的公共空间所剩无几,可新的书依然在慢慢的从外边蠕动进来,它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我的生活,我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了。
有一个词最近几年在我的时空里很流行,叫做“断舍离”,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于是我下定决定对我所拥有的书进行一次断舍离。
首先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觉得书是不应该被丢弃的呢?这个问题仔细一想,其实很可笑,似乎是出于一种对于知识的敬畏,或者是认为书是个好东西,哪怕没读过的书,放在那里早晚有一天要读的,可以攒着。但这几年看书的速度越来越快,看得多了,对书这个东西的看法和认识也会不同。
书本只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并非信息本身,如果获取信息有更高效的方式,没必要拘泥于原有的载体,不然真成了食古不化。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可以使用电子设备来进行非常方便的阅读了,一本小小薄薄的电子书阅读器,体积和重量还不到一本小册子,但可以装下一辈子也读不完的文字。很多人会争论,纸书和电子书到底哪个更好?甚至有人坚决抵制电子书,只读纸质书。我倒是没有那么偏执的想法,我喜欢纸质书的手感,和在上面写写划划的快乐,但也同样喜爱电子书的轻薄,出差的时候不占地方,也减少了行李的重量。我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门户之见”,哪个好就用哪个,一切以方便为主,毕竟我只是把书本当做工具的。那么从这个角度再继续贯彻下去,书当然可以扔,逻辑很自洽。
其次,很多书的确不值得留存,我在整理的过程里自己也吓了一跳,有些书看过,已经没有印象了,哪怕看的时候兴高采烈,欲罢不能,但看过之后很快就遗忘了,尤其是一些流行一时的小说文本,锣鼓喧天之后,留下一地鸡毛。书是一种商品,有商品就会有包装,很多时候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事儿,非要写本书,就是为了好卖钱,世界上做这个生意的人非常多,编辑的工作很多时候是为了把书包装的让消费者愿意买单,而不是帮助作者精心雕琢一个伟大的作品,这点在我自己对出版行业有深入了解之后,有更深的体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现在创造文字的成本变得非常低廉,想想曾经要在龟壳、泥板和羊皮卷上留下文字的时代吧,那么有限的空间,可不得言简意赅、反复推敲嘛,甚至因为羊皮卷太昂贵,还会被后来的人洗掉原来的文字,反复使用,不是特别精彩的文字,很难留存下来。美国有本非常棒的教写作的书,《On Writing Well》,作者William Zinsser就说,打字机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却没有创造更多精彩的作品,互联网进一步降低了写作的门槛,让出版的成本接近于0,但只是创造了更多的文字垃圾,从中选出真正的精品,反而更难了。有些书不值得读,甚至不值得买,留下来其实非常没有必要。
最后,我整理出来,需要丢弃的书,大致是这么三类:
教辅类的书籍,做完习题之后,没有留下来的必要,很占地方,可以连同磁带、光盘一起丢掉。
流行小说,读多了之后,发现小说无非是那么些套路,尤其是畅销排行榜上喧哗一时的读本,没有经过时间的锤炼,看个热闹罢了,不值得留下。
另外一些一时冲动买下的书,回看会发现压根也没有读的兴趣,不要骗自己有一天还会心血来潮再拿起来读,直接丢了吧。
现在我选择卖书,第一会看作者,一些优秀的作者写作的品质有保证,值得追,其次是我现在合作的平台,有专门的解读书的服务,也不贵,我会买来听听,十来分钟了解一本书大致讲什么,有哪些新的观点和思想,如果觉得有兴趣再下单,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会反对这种服务,理由是:“书是要自己读的,怎么能听别人讲呢?”
我一开始很不理解,听别人讲讲也不影响自己买来看啊,这压根就不是什么矛盾的事吧。后来发现,有这种论调的人,要么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要么就是本来也不读书的人,非要用看似正确,其实经不起推敲的言论,让自己显得很有立场的样子。刻薄一点说,这些人不是傻,就是坏,别听他们的。我就很享受这种听书解读的服务,省了很多时间不说,还会有偶遇的惊喜,一些自己永远不会主动去了解的领域,可能听完觉得有意思,买书来一看,还真不错,拓展了自己的知识边疆,也大大降低了买到烂书的概率。
就这样,整理出了400斤要丢掉的书,我实在是没力气爬楼梯自己处理了,找了收破烂的哥们上来,辛苦他跑了好多次才收拾完所有的书。
从这件事里,我的收获是,需要“断舍离”的,不只是书本和杂物,也包括自己。不要怕抛弃原来的观念,否定曾经的自我,人是需要不断精进的,而精进的过程里,就必然会有一些无用的东西要割舍。
有一个说法叫做“傻瓜指数”,意思是,你觉得自己多久之前像个傻瓜?有的人会说,我十年之前挺傻的,有人会觉得我从来都很聪明啊,从来没有傻过。“傻瓜指数”越低,说明你的自我更新速度越快,对旧有观点的抛弃和否定越多,我现在的“傻瓜指数”是一周,对,我觉得上周的自己就像个傻瓜一样,这是因为在一周的时间里你会迅猛的自我更新,自我否定。
我们要让新的东西进来,就要把旧的东西清理出去,这样才能腾出空间来,房间是这样,头脑也是这样。你不妨想一下,自己背上400斤的过去,往前走的脚步会有多么沉重,其实严格来说,你大概一步也走不动,想要轻快前进,必须勇敢抛弃。
对了,在清理完之后,不但新买的书架有地方放了,就连原来的书架上都空出来了很大的空间,不过别担心,它们早晚会被再次填满的,到时候又需要再清理了。
但你会发现,扔东西是一件很有幸福感的事,它让你看到过去,理解现在的选择,也为未来留下了空间。
它是成长的一部分。
就先到这里吧。
祝你多抛弃一些无用的东西。
20年后的你


1楼2020-11-18 13: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