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中求中,即在劲意中体会“中”。何为中?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谓之中。于身体言之,脊椎为中,丹田为中,中节为中。劲意从脊椎、从丹田、从中节而发,此为中,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六方面的力对争浑圆、不破不散,此亦为中。肘不离肋,手不离腮,出洞入洞紧相随,此亦为中。身法之起落、进退、收纵、开合、束展、松紧以及从三心空到三心实、从三尖到到三尖照、从三弯直到三弯弯,所有动作无过不及即为中。拳谱曰“盖世一字是中身”,“低中望高、高中望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此中就是身也,故说“中节不明,浑身是空”。老师说“练功如跷跷板”,溜鸡腿是前后跷跷板,摇身晃膀是左右跷跷板,无论怎么跷总要归于中。枪法重视中平枪,拳法重视中平势,“展开中平前后梢”无非要求一个“中”。
中中求合,能知中、练中、守中、用中,得其中即得其合。“四班合在一处耍”是身就是中,“心为本身意为功”是心就是中,身、心皆要求合。动作相应、劲力相逆即为合,相逆相应则合于中。阴阳离决则散,阴阳相抱为合。阴阳对争,在对争中找合,如前手心后手意,前后对争,是为心意相合。拳谱说“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都是病”,就是不合,身法不中之误也。拳谱曰“六合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无处不体现一个“中”字和“合”字。
“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肝合多一灵,心与气合多一力,心与意合多一精”,此每一合都是合于中,反言之亦是“合中求心”。动作相合则动作向心,劲力相合则劲力向心。“归一合气,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揣矣”,相合之中,心灵必有响应,心之所忆谓之意,心之所向谓之拳,故曰“心中求拳”。封闭遮拦,打高打低,从心所欲,正所谓“拳本无法,动即是法”。心有所触,身有所动,动即为拳。前文已讲心、身、功、意、中、合皆为一体,此心方为武艺之心,将此心法化为拳法,方可谓“拳拳服膺”。
中中求合,能知中、练中、守中、用中,得其中即得其合。“四班合在一处耍”是身就是中,“心为本身意为功”是心就是中,身、心皆要求合。动作相应、劲力相逆即为合,相逆相应则合于中。阴阳离决则散,阴阳相抱为合。阴阳对争,在对争中找合,如前手心后手意,前后对争,是为心意相合。拳谱说“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都是病”,就是不合,身法不中之误也。拳谱曰“六合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无处不体现一个“中”字和“合”字。
“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肝合多一灵,心与气合多一力,心与意合多一精”,此每一合都是合于中,反言之亦是“合中求心”。动作相合则动作向心,劲力相合则劲力向心。“归一合气,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揣矣”,相合之中,心灵必有响应,心之所忆谓之意,心之所向谓之拳,故曰“心中求拳”。封闭遮拦,打高打低,从心所欲,正所谓“拳本无法,动即是法”。心有所触,身有所动,动即为拳。前文已讲心、身、功、意、中、合皆为一体,此心方为武艺之心,将此心法化为拳法,方可谓“拳拳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