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吧 关注:161,829贴子:598,451
  • 11回复贴,共1

道教怎样拜师拜师是双向的,徒选师,师择徒,并没有什么绝对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教怎样拜师
拜师是双向的,徒选师,师择徒,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师父找徒弟”,或者绝对的“徒弟找师父”。古时候拜师,师父要观察弟子的根性,弟子要观察师父的德行,师徒相处磨合三年到五年,两不相妨,方可正式登堂入室,拜师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寻师,在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中,人的本来面目都可以被掩饰掉。网络只可以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真正的拜师修行必须要当面传授。很多道教爱好者或初学者能够分辨真伪的能力并不高,所以在网络上寻找师父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古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些修行者与常人无异,说不定就在自己周围。
王常月祖师在《龙门心法》中曾说:“大众,师父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财宝之间,只在乎这心一念真诚之内。你见哪个有道师父,肯妄传匪人;你见哪个高人访道,肯乱拜师父。大众,师父既不乱传人,则此师怀抱至道,以访高弟子。弟子既不肯胡乱拜师,则此人识见高明,留心着眼了。设使这一等不肯轻投师乱拜道人的,心空障碍,志在尘寰,眼界既宽,胸襟又阔,遇见那有道之师,自然眼外分明,说得出,识得透,一言半句,芥子投针,针孔相投了。设使这一等不乱收徒弟轻传妄授之师,遇见此等高明弟子,岂有不欣然合问,高谈阔论,妙诀真诠,微密之天机,精玄之秘谛,心传至道,口授天章的理么?”虽说道缘也是由自己缔造,但心急,是喝不了热汤的。吕祖师有云:“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积德累功,努力修善,勤苦不懈,日久必然感动高真,值遇真师,得入圣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29 13:11回复
    道藏包藏无尽秘 奈何自身不用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29 18:09
    收起回复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从上古时的祭祀礼乐,随之成为与经忏(经典)科仪相结合的经韵道乐,构成了传递道教文化信息特有的道乐语言。这些语言的腔调以及声音的高低、语势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形成的韵律,构建出了具有道教特色的、显著的经韵曲调及神仙乐章。
      道教音乐,追求自然、恬淡、空灵、虚静,彰显出不为物累,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听之有漫步云际、天人合一之感,品之则有返朴归真之念。道教音乐,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之为“天籁之音”。其无论是庄严肃穆的赞颂神仙、飘渺恬静的心性修炼;还是威严雄壮的仰启天真或悲叹垂怜的追荐亡魂,不同情感的经韵、经词都有相对应的韵律形式来抒发。此正如清代音乐大师徐大椿在《乐府声传》中所说:其声其音“飞驳天表,游览太虚,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
      总之,道教音乐高雅而不流于世俗,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而不失华丽,其大体风格旋律起伏不大,曲调平稳犹如行云流水,庄严肃穆、宁静飘逸。充分反映了道教见素抱朴、清静无为,不尚奢华的思想特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1-30 11:22
      收起回复
        道教与素食
        道教是一个提倡素食的宗教。全真派规定素食,正一派则在斋期或法会期间素食。
        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惨不忍,可以延年;为杀勿食,家杀勿食,可以延年;闻杀勿食,见杀勿食,可以延年。”
        许多道教大师通过修持证明,经常食素的人对身体是百益而无一害的。道教注重养生,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由自己决定,通过食素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学道是一种教化,它是通过神灵的德行、经典的寓意来将众生教而化之,光教而不化是没有用,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信仰是对某种宗教的信任,吃素是信仰上的一种行径,吃素培养了慈悲 心,泯灭了杀戮,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学道之根本也。道经说:千善万善,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我们通过食素给自己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同时又培养了功德无量的慈悲之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2-01 09:03
        回复
          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
          《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2-06 0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