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吧 关注:98,833贴子:766,569
  • 1回复贴,共1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从上古时的祭祀礼乐,随之成为与经忏(经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从上古时的祭祀礼乐,随之成为与经忏(经典)科仪相结合的经韵道乐,构成了传递道教文化信息特有的道乐语言。这些语言的腔调以及声音的高低、语势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形成的韵律,构建出了具有道教特色的、显著的经韵曲调及神仙乐章。
道教音乐,追求自然、恬淡、空灵、虚静,彰显出不为物累,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听之有漫步云际、天人合一之感,品之则有返朴归真之念。道教音乐,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之为“天籁之音”。其无论是庄严肃穆的赞颂神仙、飘渺恬静的心性修炼;还是威严雄壮的仰启天真或悲叹垂怜的追荐亡魂,不同情感的经韵、经词都有相对应的韵律形式来抒发。此正如清代音乐大师徐大椿在《乐府声传》中所说:其声其音“飞驳天表,游览太虚,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
总之,道教音乐高雅而不流于世俗,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而不失华丽,其大体风格旋律起伏不大,曲调平稳犹如行云流水,庄严肃穆、宁静飘逸。充分反映了道教见素抱朴、清静无为,不尚奢华的思想特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30 11:25回复
    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
    《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2-06 0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