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终生的事业。
孩子刚上小学,开始学习拼音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一大堆带拼音的书籍,希望他可以爱上阅读,看多多的书。

没想到买书也上瘾,一旦开始就没法停下,自己有时候上网看到好的书,或者自认为适合孩子的读物,基本上也不和孩子商量,直接就买回来给他看。
后来回想一下,这个时期属于书架的“野蛮扩张”时期,为什么要说说野蛮呢?
一,自己看上就买,也不和孩子商量。
结果有的书买回家几乎没怎么看过,尤其是国学经典这一类,孩子还没有接触到古文呢,怎么能看懂呢?

二,总是喜欢成套的买,生怕孩子看不全。
结果像福尔摩斯探案集,小p孩日记,昆虫记等都买全了,每套书差不多都有10本,虽然是少年版的,但孩子只是挑着看了一些,有一些就没有再看了。

三,买书的频率太高了。
看上就买,完全不顾孩子的阅读速度,有时候两套书几乎没差两天到家,孩子也有点无所适从,只好挑着看,有时候内容还会搞混。

就这样一直到四年级,还处于这样一种买书的状态。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孩子享受了一个超长的假期,每天写完作业就可以看书,可以说,这个阶段,他真的做到了手不离书呀。

但是观察久了,我发现一个现象,他总是看自己喜欢的几本书,不喜欢的就晒在书架上,即使我把那些书找出来放到他面前,孩子也是应付看一会儿,一旦有机会就看回到自己爱看的。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买书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必须结束这种“野蛮买书”的阶段,进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买书阶段。
疫情期间基本再没有买什么新书,而且我和他“约法三章”,来修正之前的问题。

第一,以前买的书必须都看一遍,之后才能买新的书。
把所有的书都读一遍,看下自己之前的判断是不是真正的贴合书的内容,比较小孩子看的书还少,仅凭喜好是无法判断书是不是适合自己。

第二,原则上按照学校的指导书目买书,配合学习的进度。
这样的好处是,当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本新书,是结合了本单元的主要文体来推荐的,这样既可以增加孩子的眼界,还让孩子们看到学习的内容是如何应用到写作的,对于提高类型作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好处。

第三,学校有图书角,能借着看的书就不要再买了。
毕竟,谁也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书都买回家吧。而且有时候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样还可以提高他阅读的效率。

策略已经调整,效果还在观察之中,希望孩子可以理解我的良苦用心,读书不要“偏食”,加强自我评判能力,多读书,读好书。
孩子刚上小学,开始学习拼音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一大堆带拼音的书籍,希望他可以爱上阅读,看多多的书。

没想到买书也上瘾,一旦开始就没法停下,自己有时候上网看到好的书,或者自认为适合孩子的读物,基本上也不和孩子商量,直接就买回来给他看。
后来回想一下,这个时期属于书架的“野蛮扩张”时期,为什么要说说野蛮呢?
一,自己看上就买,也不和孩子商量。
结果有的书买回家几乎没怎么看过,尤其是国学经典这一类,孩子还没有接触到古文呢,怎么能看懂呢?

二,总是喜欢成套的买,生怕孩子看不全。
结果像福尔摩斯探案集,小p孩日记,昆虫记等都买全了,每套书差不多都有10本,虽然是少年版的,但孩子只是挑着看了一些,有一些就没有再看了。

三,买书的频率太高了。
看上就买,完全不顾孩子的阅读速度,有时候两套书几乎没差两天到家,孩子也有点无所适从,只好挑着看,有时候内容还会搞混。

就这样一直到四年级,还处于这样一种买书的状态。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孩子享受了一个超长的假期,每天写完作业就可以看书,可以说,这个阶段,他真的做到了手不离书呀。

但是观察久了,我发现一个现象,他总是看自己喜欢的几本书,不喜欢的就晒在书架上,即使我把那些书找出来放到他面前,孩子也是应付看一会儿,一旦有机会就看回到自己爱看的。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买书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必须结束这种“野蛮买书”的阶段,进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买书阶段。
疫情期间基本再没有买什么新书,而且我和他“约法三章”,来修正之前的问题。

第一,以前买的书必须都看一遍,之后才能买新的书。
把所有的书都读一遍,看下自己之前的判断是不是真正的贴合书的内容,比较小孩子看的书还少,仅凭喜好是无法判断书是不是适合自己。

第二,原则上按照学校的指导书目买书,配合学习的进度。
这样的好处是,当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本新书,是结合了本单元的主要文体来推荐的,这样既可以增加孩子的眼界,还让孩子们看到学习的内容是如何应用到写作的,对于提高类型作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好处。

第三,学校有图书角,能借着看的书就不要再买了。
毕竟,谁也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书都买回家吧。而且有时候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样还可以提高他阅读的效率。

策略已经调整,效果还在观察之中,希望孩子可以理解我的良苦用心,读书不要“偏食”,加强自我评判能力,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