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77,605贴子:12,575,083
  • 6回复贴,共1

朝代兴衰更替,历来是由后朝替前朝修订史书。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朝代兴衰更替,历来是由后朝替前朝修订史书。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往往在对前朝重要历史上进行修改删减,以满足稳固统治,愚昧百姓的目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历数中国唐宋元明清,唐太宗修改过史书,被魏征严词拒绝,宋太祖改过史书,由欧阳修等人负责修新五代史,但是,欧阳修等人并未对历史有过太多的篡改,黄袍加身的细节,明眼人一看也看得出来,而不像整部明史,某些地方歪曲篡改,甚至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
《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照办。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历史竟然花了几代帝王近百年的时间,其处心积虑之深由此也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因其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肯定要扶持读书分子,为其统治服务,唯有以读书分子治理天下,自然要把读书分子愚弄,让其心甘情愿为自己服务。
在清人修完《明史》后毁弃了大量明朝史料。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再次修改《明史》。过程中对明朝的皇帝和人事进行了改编和丑化,更刻意贬低了对明朝皇帝的评价。

比如,原《明史本纪》中的“英宗赞”称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经改修后的“英宗赞”则这样评价英宗说:“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僭滥,失亦多矣,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为笃论哉?”
再如,原本评价明世宗为“中才之主”,而修改后的评价则变为:“且倚任权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独何哉!”
明史的修纂大致有三个阶段:
1、 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进占北京。1645年,满清统治者设立史馆,拟修《明史》。但因为当时政局未稳,南方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所以实际修撰工作只是处在准备阶段而并未全面展开。满清之所以做出这个修史姿态,一是为了借此宣布明朝已经结束,二是为了笼络明朝遗老和降清汉臣。
2、 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修史的条件似乎才成熟,康熙这才下旨全面启动《明史》的修撰工作。直到康熙、雍正先后死去的1739年(乾隆四年),历经九十多年,经三度修撰、编辑和删改的《明史稿》终于定稿(武英殿本)并公开刊印和发行。

3、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毁书运动开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下旨全面改修《明史》中的《本纪》部分(也包括《列传》等部分),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部重新勘改完毕的新本《明史》乃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本的《明史》可谓为丑化明朝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而关于明史修纂过程中,史官修史的独立性在清代已完全丧失。

明朝的皇帝对于史官撰修当朝史的工作是从不干预的,这正是古代中国最可宝贵的传统之一。但是很可惜,自唐朝发动了玄武门兵变的唐太宗李世民干预史官独立撰史的那一刻起,这一优良传统就遭到了破坏。而满清统治者对史官工作独立性的剥夺,则在历史上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以此修改历史来美化自己的人,这些都应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2-04 05:57回复
    元史了解一下,再来说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2-04 10:12
    回复
      别拿元史说事儿,24史里最差几部就有元史,元史编跟屎一样。还有李世民什么时候强行改史了,李世民只是要求看起居注,想知道史书是如何评价他,还命人把玄武门之变的详细经过写入史书,这就是你说的改史是吗?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2-04 10:17
      回复
        那你问问你主子,清史什么时候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2-04 12:55
        回复
          川普懂你,都是fake news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04 13:24
          回复
            这种贴应该在明朝吧发,在💩吧发明黑不把你冲烂?啥?你就在明朝吧发的?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2-04 13: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