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应该是褒义词吧,多指有所作为,中兴之主。卫宣公这种君王怎么称得上?’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謚法解:聖善周聞曰宣。
詩邶風凱風‘母氏聖善’。毛傳‘聖,叡也’。鄭玄箋‘叡作聖’。叡,睿智。善,善良。周聞,博聞。
宣,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評價。
有一個原因會形成名實不副的謚。活人刻意維護死者,死者就會得到一個不錯的謚,例如衛宣公。衛宣公從公子時期算起,就是一個特別不靠譜的人(和他的父親衛莊公的妾夷姜私通)。即位之後,也是不靠譜,本來是給他兒子急子(伋子或及子)娶妻,衛宣公卻將準兒媳,取成他自己的妻了,是為宣姜,導致夷姜自殺,可謂始亂終棄的典型,《詩.衛風》記載了不少衛宣公這方面的事跡。再比如文姜。文,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謚。文姜,魯桓公夫人、齊襄公妹妹、魯莊公的生母。兄妹通姦,導致其丈夫被害。攤上這樣一位母親,也是夠令兒子作難的了,只能給一個好謚,加以掩飾。左氏云‘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就是說的這類事情。
再例如楚共(恭)王。恭,這是一個不錯的謚。襄十三年,楚共王臨死前,懺悔了自己一生的作為,希望得到靈或厲的謚。但子囊從另外的角度,揔結了楚共王的一生,並不是一無是處。最後,大臣們給了一個共(恭)的謚。
一言以蔽之,任何人的一生,包括聖賢,有優點,也有缺點,堯舜禹湯文武等,皆不得免。因此,謚並不能全面準確的為死者蓋棺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