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吧 关注:25,032贴子:93,679
  • 0回复贴,共1
我要争鸣
《大国兴亡录》,作者艾米·蔡,美籍华人二代移民。在内容上该书“作者依照今日美国的特征,给出了‘超级强国’的定义,进而挑选出历史上的八个超级强国,分析了它们的起落兴衰。” 在观点上“本书的论点高度集中,以大量内容佐证‘宽容’的重要性,将‘宽容’作为大国形成的唯一成功因素。”在作者这里,大国兴亡的原因:兴于宽容,亡于褊狭(同猵狭,气量狭小之意)。作者以美国为标准来点评历史,有先入为主、己是彼非的毛病。
艾米·蔡是生长于美国的华裔第二代,亲身感受了美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也体会到美国的强大是他国无可替代的。美国是世界民族的熔炉,能够接纳世界各地的移民;美国多元而宽容,是世界人向往的中心,世界上的人最想拥有的国籍是美国籍,即便那些早上说着美国坏话的人,晚上甚至已在移民美国的途中。美国的优点是其他国家无法比及的。美国是世界上接纳优秀人才最多的国家,他们必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先进性和强大地位。诸多原因决定了美国会继续兴盛,他国若想超越美国,梦想只能遥遥无期。说到中国,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人们有些粗俗无聊。作者在中国旅游期间,满眼见到的都是缺少素质和修养的中国人,比如随地吐瓜子壳,所到之处她们都遭到围观,甚至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也不能幸免。总之作者难以认同中国文化,对“悠久”的羡慕也已荡然无存。
俗话说,“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若是欧美之人夸赞美国还属人之常情,但对于一个“移二代”来说,如此赞美令人有些愤愤不平,在作者看来这样的“愤愤不平”是褊狭的表现了。但是这里的“愤愤不平”是有理由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即便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难以穷尽其真理,一个“移二代”又能知道多少?“移二代”是不可能领会中国文化内涵的。作者的观点大约有意孤立,从而能够回避美国丑陋的历史。美国如此多元包容,这里我们只轻轻问一句:北美洲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都哪里去了?
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什么,该怎么宽容?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答案,我们渴望作者务实的时候,她却在务虚,好像是在道德说教,又像宗教布道,云里雾里,就是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作者的意思美国的多元就是宽容,作者是在就事论事,虚于表面,并没有接触到宽容的本质。对于物质至上的国家来说,要他宽容试比登天还难。今天之世界还是个奴隶制世界,最起码在美国人心中如此。美国是世界上的最大奴隶主集团,还在将其他国家视为剥削侵略的对象。对于奴隶主集团来说,表面上的宽容是必要的,因为要共同对付众多的奴隶。但是奴隶主之间的宽容并不能代表奴隶制是宽容的。美国对其他国家就很挑剔,总是指手画脚,不愿与他国和平共处。对于奴隶主集团来说,宽容对象是那些有资格加入奴隶主阵营的人,对于普通移民,美国就显得不够宽容,移民限制令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作者是个已被美国接受“移二代”,称赞美国宽容好像在理,然而对于那些被美国拒绝在国门之外的准移民会有作者相同的观点吗?作者的观点只是在谄媚美国奴隶主,她不可能触动奴隶主集团利益的,因而也无法触到宽容的本质。从解决社会矛盾的角度来看,作者是在人云亦云,通读全书,我们却是不知所云,因为宽容根本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在种族歧视面前,应该谁宽容谁?宽容并不能解决种族歧视问题,否则美国就不打内战了,林肯用“宽容”两个字就能化解所有的社会危机。
民主社会是很排斥的,因为物质至上。物性社会的世界观必然静止,静止世界观是走向科学殿堂的通行证,但用在社会人文领域只会使人处处碰壁。从辩证的角度讲,社会有善有恶,善恶互动,才能形成包容、宽容。世界观静止,善是善,恶是恶,彼此缺乏互动,界线分明,如何包容如何宽容? 不能宽容必然产生排斥,彼此排斥是种族主义存在于美国的根源。
西方文明是物性文明,排斥是其特色。爱尔兰脱英,苏格兰准备脱英,英国脱欧,都是斥力强大的反映。美国也是在排斥英国主子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如果宽容,恐怕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美国。美国是在排斥中产生的,要它宽容,实在与本质不符。
美国的强大不是建立在宽容上的,而是建立在排斥上的。美帝国很像是罗马帝国的复兴。罗马帝国生于战争,活于战争,死于战争,一部罗马帝国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根本就没有宽容可言,靠的是强大的罗马军团以及缜密的罗马法。罗马在兴起之时对所有的城邦或民族都采取排斥态度,在排斥过程中将他们一个个征服,而不是用宽容将它们黏结在一起。罗马的排斥本质必然也遭到其他民族的排斥,这一点可以从罗马的衰亡中看到。当罗马衰老时,其他民族都来排斥它了。没有那个民族会宽容罗马,最后用排斥将罗马干掉。美国也是在排斥中壮大的,首先美国排斥了英国主子,接着排斥其他欧洲殖民者,接下来排斥土著印第安人,到了无法排斥的时候,就成了今天美国的样子。美国若是宽容,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美国出现。
排斥使美国强大。美国排斥英国主要就是看好北美的生存空间及物产资源,所以美国会接着排斥其他殖民者以及印第安人,将异己者排斥之后,北美的物产资源尽为美国人所有,接下来美国人用工业革命技术将物产资源变成发财的宝贝。从此美国一步步富强起来。美国机遇好,印第安人落后便于排斥,工业革命恰逢其时;美国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这些条件是美国强大的根本。美国还有一大条件就是美国远离世界是非之地,受两大洋保护不受他人干扰,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此等等促使美国日益强大。在弱肉强食的年代,宽容只是砧板上的鱼肉,排斥才能高居食物链顶端。牛羊是宽容狮子的,但狮子不会宽容牛羊,宽容牛羊只会饿死。总之美国的强大不是源自宽容。
假如有一天美国感到排斥吃力,就说明美国衰败的临界点到了,开始向下滑落。当下美国主张“美国优先”就表明它达到了排斥的巅峰,这种巅峰态势证明了美国已经步上了衰落之旅。如同罗马帝国一样,在排斥别人的时候也被别人排斥,世界在运动之中走向扁平化,最终会发展到平的界面,如同太阳系的平面体一样。
“作者勇敢地接受了‘大历史’的挑战,并且像汤因此一样扫描历史的横截面,《大国兴亡录》能够成为经典。” ——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
作者有心“扫描历史的横截面”意在回避历史。说到历史,美国是没有历史可言的,印第安人的历史终究不属于美国人的历史。没有历史,作者与其“性相近者”作文时只能断章取义,这是美国学者包括西方学者的通病。作者文中挑选八大国的历史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剪辑正反映了西方学者片面孤立静止的世界观,这与物性文明的本质相关。不仅美国人缺少历史感,即便欧洲人也缺少历史感,因为西方的历史时常断代沉沦,而西方人又认为他们的历史羞于见人,这让西方人不愿意谈历史。美国的传统正是来源于欧洲,艾米·蔡也不能成为异类。
艾米·蔡入乡随俗,是典型的南橘北枳。作者断章取义的做法虽然符合西方人的胃口,但也反映了在刻意回避历史,而回避历史就是意在隐瞒美国贪婪残忍的一夜暴发史。作者虽然构思精巧,但缺少运动历史观的她终究不识庐山真面目,既不能认识真正的美国,也不能真正认识其他国家,更不要说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作者能力所及的只是表象而已。
“艾米·蔡很巧妙地将波斯、蒙古、荷兰,以及其他超级大国的历史浓缩成一个无可辩驳的论点:大国因宽容而兴盛,因狭隘而衰败。机敏而精准的论证是本书一半的乐趣所在。” ——罗伯特D·卡普兰(美国著名作家)
这里我们也发现一个“乐趣”,就是西方人在人文领域是色盲,他们看待各文明体或帝国体基本上都是一样一样的,根本看不到其间的差别。西方文明是物性文明,看事物总是会看到不同来,因此他们的自然科学很发达,但是在人文领域竟然能够看出“大同”来,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艾米·蔡很巧妙地将波斯、蒙古、荷兰,以及其他超级大国的历史浓缩成一个无可辩驳的论点:大国因宽容而兴盛,因狭隘而衰败。”西方人在人文领域看到了大同,是因为他们在断章取义。这种做法显然源于他们世界观的静止性。
艾米·蔡将鬼元21 世纪潜在的美国霸权的挑战者与美国再次作一横向比较,结果中国、欧盟和印度想取代美国将是遥遥无期的梦想。因为它们有实力无潜力,都在向美国输送潜力,将最优秀的人才贡献给美国。先进人才移居美国目的只是为了加入奴隶主阵营,爬升到世界财富链顶端可以多分一杯羹。优秀人才只是偏向优秀,并不代表他们就有先进思想,相反在某些方面例如人文方面就很落后,往往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而庞大的美国奴隶主集团如今越来越成为世界进步的障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作者高昂的观点会让他人警醒,也会让奴隶主集团更加沉迷,祸福作用不是作者可以把握住的。作者的比较是感性手法,而非理性手法。这里的三个国家或地区代表了世界上的三大文明:中国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西方人看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我们却看到了不同:印度文明是神性文明,西方文明是物性文明,中国文明是人性文明。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归宿,这正是本书争鸣的要点所在。
艾米·蔡开启了大国之辨的帷幕,我们就该应声而争鸣。
作者“扫描历史的横截面”是横向比较,我们从文明史的纵向来比较。作者的历史观是静止的,我们的世界观是运动的,孰优孰劣不用明言。


IP属地:安徽1楼2020-12-22 10: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