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与浙江大学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战争,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推行“流亡办学”,历史上著名的“文军西征”启程了,第一站便是梅城。
1937年10月2日,竺可桢校长来到了严州古城。在当地人士的陪同下,竺校长察看了建德林场、天主教堂、严陵祠、中山厅等地方,做好了安置的准备。11月11日开始,千余名浙大师生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分批从杭州江干码头分三批乘船前往严州。浙大一年级新生也从於潜县禅源寺迁到梅城,住在严州中学内。而浙大校总部设在总府后街方宅,教室分设在林场、天主堂、孔庙等处,宿舍在中心小学、万源当、东门街一带民房。竺可桢校长一家则住在府前街本校教员孙汭的娘家。师生们在梅城安顿下来后,很快在不同角落开展教学活动,还在乌龙山下开辟浙大农场。竺可桢校长曾去乌龙庙,寻找宋代诗人陆游撰写的《严州乌龙广济庙碑》。11月初局势进一步恶化。12月26日,浙大再次西迁,而撤离前,浙大把书籍仪器都捐赠给了严州中学。接着浙大西迁移到江西泰和县,后又迁到广西宜山、贵州遵义等地。日本投降次年8月,浙江大学迁回杭州。
而梅城府前路153号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住处,已成为文化旅游景点,住处展陈包含了实物、文史图片、场景复原、油画、雕塑、数字化展示等形式回顾浙大当年西迁的艰苦历程。吸引浙江大学校友及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追忆当年的那些过往故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战争,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推行“流亡办学”,历史上著名的“文军西征”启程了,第一站便是梅城。
1937年10月2日,竺可桢校长来到了严州古城。在当地人士的陪同下,竺校长察看了建德林场、天主教堂、严陵祠、中山厅等地方,做好了安置的准备。11月11日开始,千余名浙大师生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分批从杭州江干码头分三批乘船前往严州。浙大一年级新生也从於潜县禅源寺迁到梅城,住在严州中学内。而浙大校总部设在总府后街方宅,教室分设在林场、天主堂、孔庙等处,宿舍在中心小学、万源当、东门街一带民房。竺可桢校长一家则住在府前街本校教员孙汭的娘家。师生们在梅城安顿下来后,很快在不同角落开展教学活动,还在乌龙山下开辟浙大农场。竺可桢校长曾去乌龙庙,寻找宋代诗人陆游撰写的《严州乌龙广济庙碑》。11月初局势进一步恶化。12月26日,浙大再次西迁,而撤离前,浙大把书籍仪器都捐赠给了严州中学。接着浙大西迁移到江西泰和县,后又迁到广西宜山、贵州遵义等地。日本投降次年8月,浙江大学迁回杭州。
而梅城府前路153号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住处,已成为文化旅游景点,住处展陈包含了实物、文史图片、场景复原、油画、雕塑、数字化展示等形式回顾浙大当年西迁的艰苦历程。吸引浙江大学校友及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追忆当年的那些过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