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缺爱心理的社交问题
缺爱者在社交关系上的“无价值感”的感受和“不值得被爱”的信念,严重影响正常社交,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则更为突出。缺爱心理对个人的影响可能会被个案隐藏起来,但是对社交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危害则比较明显。根据依恋理论的跨时代研究发现,缺爱心理不止对个人有终身影响,还会通过不健康的养育影响下一代。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社交恐惧。缺爱者大都诉说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学时光,都一心学习,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是进入复杂的宿舍生活或者社会社交圈,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时,就变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为之前专注于书本,可以给自己逃避社交一个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的时候,厌恶与依赖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得呈现出来了。
(二)述情障碍。恒河猴实验有个结论是没被广泛公开的:就是非母亲照料大的雌性小猴子长大后,没有求偶交配欲望,人工强制受孕生产后,雌猴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养育天性,甚至撕咬虐待自己的孩子。从近期的脑神经科学实验发现,早年缺爱的母亲与早年有爱的母亲,看到各自婴孩啼哭时,大脑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早年有爱的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去着急看孩子的情况,而早年缺爱的母亲第一反应是想起自己的童年,似乎失去了养育的天性。这两项情感照料的缺失,在母性上反应的最透彻,但在其他方面也很常见:比如恋爱中,缺爱者倾听恋人诉苦时毫无感觉甚至觉得有趣,以及无法表述对对方的正面情感等。
(三)角色不满。缺爱者内心长期处在痛苦之中,在未发掘问题根源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的角色不够好导致的。比如在读初中的时候,觉得如果自己考上重点高中,成了那个学校的高中生,心理就健康了。到了重点高中之后,仍然痛苦,就会觉得如果考上重点大学,成了名校大学生,心理就健康了。如果没有考上名校,会把自己的所有心理问题归结为没有考上名校所致。事实上,缺爱者对自身角色的不满,是对内心缺爱导致痛苦的心理本质的防御。很多非常成功、出色的缺爱者,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四)分裂特征。缺爱者由于非常缺乏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思想上会显得非常成熟老道。但是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中后期,就会变得像个非常折腾的小孩子,因为缺爱者心理成熟水平还是个孩子,而且是个情感上非常不满足的孩子。
(五)肌肤饥渴。恒河猴实验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跟“绒布妈妈”在一起,而不是跟“奶瓶妈妈”在一起,说明小猴子的身体与“绒布妈妈”在一起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人类也一样,幼年时期缺少与父母的亲密接触的孩子,会有肌肤饥渴感。这种肌肤饥渴,可能会导致缺爱者追求更多的身体接触,而被他人误以为是性暗示,容易导致性关系方面的混乱和危险。有的缺爱者曾坦承:我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做爱,我只是喜欢别人抱着我,但是他们抱着我时,就想做爱。
(六)性单恋(lithromantic)。没有追到对方时,与对方的联结可以时断时续,有时会觉得非常亲密情感非常浓烈,有时又可以完全忽视对方;而一旦被追到,对方从缺爱者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之后,会对这种情感一直联结的关系强烈不适应甚至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