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伐甲首三千和俘获万计
先贴一下史料:
《晋书》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获万计
《汉晋春秋》
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很多人把甲首三千和俘获万计看做非此必彼的关系,但是我觉得双方并非不能并存。
先说单纯的甲首三千或者俘获万计,蜀国小国寡民,如果真的甲首三千这种大胜,不可能没有大规模官员加封,毕竟对于蜀国来说,除了汉中之战,没有比这次更大的战果了,参考后面姜维洮西之战的战果很明显对比出来,而从一伐也可以看出来,以诸葛亮的性格,以蜀国的国力,一旦被俘获万计,不可能没有表示,并且也和很多史料冲突,魏国虽然家底雄厚,也不可能前面被甲首三千,后面就若无其事的让司马懿继续主持五伐,还说什么大将军制之,吾无忧夷,从后面洮西之战也可以看出来,如果雍凉大败,魏帝不可能不对主将责罚,洮西之战魏帝两个月下了三道圣旨来平复战后的雍州问题。陈泰和王经作为责任人全部调回了朝廷,失去了兵权,邓艾成了征西将军。
《三国志》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华阳国志》十八年春,卫将军维复议出征,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以国小不宜黩武,维不听。夏,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翼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数万。
《三国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 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三国志》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
《三国志》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晋书》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三国志》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迁征西将军,前后增邑凡六千六百户。
因为无论《晋书》还是《汉晋春秋》都是孤证(至于完全采用《汉晋春秋》说法的《资治通鉴》和完全采用《晋书》说法的《太平御览》,因为年代过远且论证完全照抄,不能作为共例)口碑也都不怎么好。
无论评价《晋书》的“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还是评价《汉晋春秋》的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都能说明问题。
所以我认为最可能的是甲首三千和俘获万计同时共存,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问题。
先贴一下史料:
《晋书》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获万计
《汉晋春秋》
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很多人把甲首三千和俘获万计看做非此必彼的关系,但是我觉得双方并非不能并存。
先说单纯的甲首三千或者俘获万计,蜀国小国寡民,如果真的甲首三千这种大胜,不可能没有大规模官员加封,毕竟对于蜀国来说,除了汉中之战,没有比这次更大的战果了,参考后面姜维洮西之战的战果很明显对比出来,而从一伐也可以看出来,以诸葛亮的性格,以蜀国的国力,一旦被俘获万计,不可能没有表示,并且也和很多史料冲突,魏国虽然家底雄厚,也不可能前面被甲首三千,后面就若无其事的让司马懿继续主持五伐,还说什么大将军制之,吾无忧夷,从后面洮西之战也可以看出来,如果雍凉大败,魏帝不可能不对主将责罚,洮西之战魏帝两个月下了三道圣旨来平复战后的雍州问题。陈泰和王经作为责任人全部调回了朝廷,失去了兵权,邓艾成了征西将军。
《三国志》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华阳国志》十八年春,卫将军维复议出征,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以国小不宜黩武,维不听。夏,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翼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数万。
《三国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 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三国志》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
《三国志》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晋书》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三国志》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迁征西将军,前后增邑凡六千六百户。
因为无论《晋书》还是《汉晋春秋》都是孤证(至于完全采用《汉晋春秋》说法的《资治通鉴》和完全采用《晋书》说法的《太平御览》,因为年代过远且论证完全照抄,不能作为共例)口碑也都不怎么好。
无论评价《晋书》的“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还是评价《汉晋春秋》的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都能说明问题。
所以我认为最可能的是甲首三千和俘获万计同时共存,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