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莫不具有经络、脏腑,其中病也或在经在络、入腑入藏,则必待明经络脏腑者方可以去病。”《黄帝内经》曰:“肝开窍于目”, 《灵枢·经脉》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连接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目虽与诸经、脏腑有广泛联系,却是与肝经最为密切。肝的经脉上联目系,我们“目”的视力 , 即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之营养,因而保持“看得见”的正常状态。
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 肝脏贮存极为丰富的血液 , 通过肝的疏泄调节和输送全身。故《黄帝内经》说道:“肝受血而能视 , 足受血而能步 , 掌受血而能握 , 指受血而能摄”。肝藏血,循经脉上注于目,作用之一是营养眼睛 , 保护视力 , 所以“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肝与目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人的肝脏功能正常与否、精气盛衰如何,往往最先可从眼睛上反映出来。肝血充足 , 则双目明亮有神 , 视物清晰 ;肝血不足 , 目失肝血给予濡养,则两目干涩昏花 , 视物不清或夜盲等症状 ;肝经风热 , 则可见目赤痒痛 ;肝火上炎 , 则可见目赤生翳(眼睛肿胀发红、发炎,似有遮盖视物不清等症状)。